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乔伊斯在《泽诺的意识》中看到了一种新的英雄主义

文/FRANCES FAHY,译/杨园
2022-07-21 19:07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乔伊斯和斯韦沃的生活和作品相互重叠,在相互学习和影响对方作品的同时,也相互借鉴对方的生活经验。

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如果乔伊斯和斯韦沃没有相遇,他们的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发展将会完全不同。关注这两位举足轻重的艺术家的生活和写作重叠之处的研究有许多。而我的目的是着眼于他们友谊的交集,以及浪迹于斯韦沃家乡的里雅斯特(Trieste)时,斯韦沃的现实生活。

乔伊斯和斯韦沃

我想强调乔伊斯创作利奥波德·布鲁姆的非凡创作,他是都柏林的一个外来犹太人,和斯韦沃非常相似。通过阅读和借鉴斯韦沃的《一生》(Una Vita),乔伊斯成功地看到了普通生活的更深层面。他欣赏斯韦沃对性格特征和社会规范的普遍性的洞察力。乔伊斯对这部小说的欣赏也促使放弃写作多年的斯韦沃重新开始写作。

浪迹的里雅斯特

从1904年开始,22岁的爱尔兰人乔伊斯和妻子诺拉在巴黎、伦敦和罗马之间穿梭。他们偶然来到的里雅斯特,因为他们得到消息说那里的伯利茨学校可能会有一个教书的职位——后来证明,这个职位根本不存在。在普拉(克罗地亚西部港市)教了几个月后,1907年他最终在的里雅斯特得到了一个教职。他的学生中有商人埃托雷·施密茨和他的妻子利维娅。施密茨会说德语和的里雅斯特方言,他读过很多德国、法国和俄罗斯文学。他是他岳父涂料生意的经理,他继续学习英语,因为生意在那时扩展到了英国。乔伊斯欣赏他在这对犹太夫妇身上看到的持久的亲密关系和道德良知,他认为这些品质也适合描述他自己。

志趣相投

当乔伊斯让施密茨夫妇读他的短篇小说《死者》作为语言练习时,他们表现出了热情,施密茨展现出非常敏锐的批评意识。在阅读了乔伊斯的小说《一位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三章后,他写道:“你必须只写强烈的东西。在你技艺纯熟的手中,他们会变得更加强大。我不相信你能给那些本身软弱而不重要的事物以有力的表象。”

《泽诺的意识》,[意]伊塔洛·斯韦沃著,文铮、虞奕聪译,字句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

这是他们长期友谊和相互尊重的开始。在这封令人印象深刻的信件之后,乔伊斯更加关注他的学生,他们讨论了许多当时时髦的话题,包括施密茨侄子爱德华多·魏思博士在1910年引入意大利的精神分析。他实际上也询问了施密茨犹太人家庭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做法,尤其是与犹太妇女有关的部分。他的学生害羞地告诉他,他用笔名伊塔洛·斯韦沃写了《一生》《暮年》两本小说,但都没有获得商业成功。乔伊斯读了它们,被它们深深吸引。在《一生》中,埃米利奥和阿玛利亚·布伦塔尼兄妹身上,乔伊斯可以看到他自己“沉睡的”都柏林人们,他意识到他们作为虚构人物的深度和潜力。这一评价促使斯韦沃再次沉浸入写作后来成为《泽诺的意识》的小说。乔伊斯在主人公泽诺·柯西尼身上看到一种新的英雄主义,他不完美但善良,幽默而富有人性,他的意识从欲望中逆流而上。

在泽诺那里,吸烟成瘾的主题是叙事的一部分。这一点深深吸引了乔伊斯,他相信任何一个人可以抗拒被任何习惯所奴役。讽刺的是,在1928年,斯韦沃自己在一场车祸后,在临终前家人拒绝让他抽最后一支烟。“这将是我最后一支烟,”他引用泽诺的话打趣。

合作

到1923年,乔伊斯已成为巴黎众多见多识广的作家中的知名人物。由于他不断扩大的交际圈,欧杰尼奥·蒙塔莱给泽诺写了一篇肯定的评论。这篇评论和其他评论引发了一场对《暮年》的宣传,在出版第二版时,斯韦沃为了感谢乔伊斯,写道他“让他复活了,像拉撒路一样”。斯韦沃的朋友卡洛·塞拉菲尼在的里雅斯特组织了一次关于乔伊斯的研讨会,受到了热烈欢迎。然而他们都负担不起全职写作,必须要挣钱谋生是他们最大的挫折。乔伊斯一家,詹姆斯和诺拉的孩子乔治和露西亚,他的弟弟斯坦尼斯劳斯和妹妹艾琳,后来都和来自的里雅斯特的人联姻,从1904年到1915年,他们全都在那里生活,度过了不同的时期。诺拉一生都在照顾他们的孩子乔治和露西亚,依靠丈夫给她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她常常想离开他,因为他最大的缺点——酗酒。

的里雅斯特的社交

乔伊斯是的里雅斯特众多吸引人的咖啡馆和酒吧的常客。他与码头工人和水手们在破旧的港口酒楼里畅饮,就像他与其他作家在圣马可咖啡馆一样,这个咖啡馆斯韦沃、萨巴和当地其他文人常去。这栋著名的建筑后来成为《暮年》和《泽诺的意识》电影版本的布景。乔伊斯最喜欢的聚会地点是热那亚咖啡馆和皮欧娜咖啡馆,他在这里享用他最喜欢的松球酥皮小点心。享用这种点心非常方便,就在乔伊斯从1910到1912年居住的街道上,拖马赛奥咖啡馆,意大利民族主义运动的支持者和其他那些在市中心广场容光焕发的人们的聚会场所。他和意大利民族主义者一致认为,利用压迫者提供的东西并不等于出卖他们的抱负。乔伊斯会夸口说,虽然用英国旅行护照有时会让他恼火,但他会在方便的时候骄傲地把护照展示出来。

四海为家

乔伊斯沉浸在这个大都市的氛围中,吸收各种声响和各种语言重叠的嘈杂中。这种混合是他后来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所使用的不可理解然而却充满韵律的“语言困境”的核心。他会缓慢地喝他的咖啡,直到他的余额耗尽,即使是在最通情达理的咖啡店老板那里,他也会被迫——在天气和他妻子的许可下——去滨海步道散步,和熟人聊天,或者坐在家里,在便宜的公寓里写作,直到他下个月的工资发下来。

然而,乔伊斯确实逐渐学会了同伴们更精致的社交技巧,并了解到他的“爱尔兰式”饮酒方式并不总能收到赞赏。乔伊斯的一个特点是他不安分。他满足于的里雅斯特,在这里他的写作也处于全盛期,但他搬到罗马也并不是为了更好,就像他在给哥哥斯坦尼斯劳斯的信中说的那样,“我觉得它在那里等着我。”在罗马,他在另一所语言学院教英语。他马上就厌恶这座“摇摇欲坠的城市”,在给他的里雅斯特的朋友弗兰西尼的信中,他把它比作墓地。“这幅精美的全景画是由死亡之花、废墟、累累骸骨、骷髅组成的。”他将罗马的咖啡店和的里雅斯特富丽堂皇的咖啡馆相比,发现它们远远不如。不过,他的短篇小说《死者》的灵感来自罗马,而他的杰作《尤利西斯》也体现了这个家庭在罗马贫困潦倒的生活。对罗马的幻想破灭后,他们又回到了熟悉的的里雅斯特。

的里雅斯特渗入布鲁姆的都柏林

在利奥波德·布鲁姆漫游都柏林的过程中,许多学者看到这两座城市有时会融合在一起,阴沉的都柏林变成了亚得里亚海的镜像——奥地利统治下的的里雅斯特,街上穿着希腊、土耳其和阿尔巴尼亚人的服饰;英国统治下单调乏味的都柏林,一个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帝国荒凉的死水,这是许多都柏林人都感到遗憾的事实。

《尤利西斯》的主人公利奥波德·布鲁姆是乔伊斯的的里雅斯特的一部分,这部小说的灵感部分来自斯韦沃,一个敌对城市的犹太商人。乔伊斯还借鉴了现实生活中另一个的里雅斯特人的特点,他是匈牙利裔犹太人,的里雅斯特《夜猫子》(Il Piccolo della Sera)的创始人,目的是传播意大利民族主义。乔伊斯注意到梅耶尔成为意大利参议员的讽刺之处。利奥波德·布鲁姆是一名犹太记者,他为爱尔兰民族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实和虚构有时重叠,自1907至1912年间,乔伊斯为《英国经济时报》撰写了八篇文章,并就爱尔兰政治局势发表过一次演说。

乔伊斯离开的里雅斯特的时候,斯韦沃已经把他所知道的关于犹太文化、仪式和神圣文本的一切都教给了他。斯韦沃1927年在米兰做的一次演讲(由乔伊斯的哥哥斯坦尼斯劳斯翻译)中说:“我们的里雅斯特人有权以深厚的感情对待他,就好像他在某种意义上属于我们一样。在《尤利西斯》中,都柏林的一些街道延伸到的里雅斯特的曲折的巷道,这对我们这个城市来说是一个伟大的荣誉。最近乔伊斯写信给我说,如果安娜·利维娅(利菲河)没有并入大海,那么她肯定会流入的里雅斯特的大运河。对他来说,的里雅斯特就是小爱尔兰,他能够以比在自己国家更超然的眼光来凝视它。爱尔兰的一片土地,他的童年和青年,在我们的阳光下成熟。”

1915年,的里雅斯特的局势使乔伊斯一家无法继续在那里生活。他们逃到了苏黎世,把自己的东西留在了斯坦尼斯劳斯的公寓里。而把他的写作文稿带到瑞士的任务落到了斯韦沃身上。

在他们的友谊中,有一件事是乔伊斯的典型特征,斯韦沃死后,他拒绝了他的遗孀利维娅请他为《暮年》的新英文译本写序的请求,说他一直坚持不正式评论其他作家的作品,他的哥哥斯坦尼斯劳斯代他写了序。

最后给朋友们的献词

在《芬尼根守灵夜》中,我们看到了乔伊斯对他的朋友和的里雅斯特的另一种致敬,这就是安娜·利维娅这个角色。安娜既是女人又是河流,利菲河,代表都柏林的生活。乔伊斯写信给斯韦沃,告诉他,他用斯韦沃妻子利维娅的名字和她飘逸的头发作为利菲河的象征,让她永生。利维娅受宠若惊,但当她听说小说中的上下文是两个洗衣妇在河岸上搓洗肮脏的亚麻布时,她感到恶心。对乔伊斯来说,这种并置没有什么问题,河水可爱却污秽,都柏林亲切却肮脏。他是个天才,也是个酒鬼。这就是生活,他耸耸肩。

至于安娜·利维娅,读者无法认同她。她太过遥远,太过抽象。不过莫莉·布鲁姆是肉体和欲望,而安娜·利维娅却是本质。“有懂我的人吗?”——她叫道。可能没有,甚至乔伊斯自己也不懂。安娜是乔伊斯最后的签名。尽管惊惧,安娜毅然面对她的命运,走向她的终点,包围的大海。那是1941年1月。他的视力下降,对芬尼根守灵教堂的敌意与日俱增。他的女儿,露西亚,他的灵感来源,被送进了一家收容所,欧洲正处于战争的阵痛中,而乔伊斯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处于死亡的边缘。

另一位神秘的爱尔兰作家埃德娜·奥布莱恩总结了安娜·利维娅所代表的东西。她是乔伊斯最后的语言创作,他的告别,就像河流汇入大海一样,与世界融为一体。

(本文原刊于Italics Magazine2021年5月17日,原题为《乔伊斯和斯韦沃:借自生活的艺术》,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责任编辑:方晓燕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