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爱上非遗㊹:芒草竹丝指尖绕,经纬交织展古韵

2022-07-16 09: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广西日报 ,作者广西云非遗团队

广西日报.

广西日报微信互动平台

编者按

《诗经·豳风·七月》有云:“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筐,属编织用具。我国编织工艺历史悠久,千百年来,聪慧的劳动人民将竹子、芒草、藤蔓等植物编织成篮、筐、盘、篓、箩等各种生活用具以及精美工艺品。

广西气候温暖湿热,芒竹藤条资源丰富,分布较广。这里的民间编织艺人用他们的巧手编织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编织物件。

本期我们将一同探寻自治区非遗代表性技艺项目——博白芒竹编织技艺,感受八桂人民指尖上的智慧与艺术。

博白芒竹编织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自治区级非遗名录

批次:第五批

地域:玉林·博白

博白芒竹编织是博白县当地民间编织艺人依靠口授手传的技艺,把竹和芒作为原材料,经刮青、剖篾及去皮、剥芯、晾晒等工序,用交、压、缠绕等技法,在模型上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的一种传统技艺。博白芒竹编织品做工精美、古朴自然,具有独特的地方工艺风格。2014年,博白芒竹编织技艺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博白县位于广西的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芒竹柳藤、棕草林木等竞相攀生,尤其盛产丹竹、芒萁草。

博白当地丹竹和芒萁草。陈美静 摄

竹影摇曳,芒草青青。博白人不仅以种竹为习惯,还把丹竹、芒萁草等植被利用起来,编织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如捞饭用的捞子、筛米的筛子、挡雨的蓑衣、劳动生产工具篓、箩、篮等,几乎涵盖了村民的衣食住行。

丹竹、芒萁草编制成各种生活用具。陈美静 摄

博白芒竹编织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宋代,当地的民间编织就已闻名,编织几乎是人人掌握的一门手艺。如今,博白是广西重要的芒编生产出口基地,被誉为“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

走进博白芒竹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莫承振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大大小小的芒竹编织品,有古朴的吊灯、精美的篮子、别致的箱包……还有许多被编织成动物形状的艺术品,一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莫承振的工作室展厅一角。胡兆双 摄 刘亦文 制

莫承振出生在一个芒竹编织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编织能手,闲暇时编织竹火笼、竹谷箩等器具,不仅供自家使用,还拿到圩市上售卖补贴家用。耳濡目染下,莫承振也掌握了芒竹编织技巧。

莫承振在编制创作。胡兆双 摄

芒竹编织采用的主要原材料是芒和竹,当地人称的芒也叫芒萁草,属于蕨类杂草,生长在野外的山坡林下,它茎小无节,茎可长至2米左右,是编织的好材料。

从山坡上采摘回来的芒萁草。陈美静 摄

芒萁草经过手工去皮、剥芯、晾晒,即可得到软韧如藤的芒芯,在编织前泡水10分钟左右,使其柔软后即可编织。

将芒萁草去皮,得到柔软的芒芯。胡兆双 摄 刘亦文 制

晒干的芒萁草可用于编织。陈美静 摄

相较于芒芯,竹子的工序更为繁琐,选用当地的丹竹,经过刮青、破竹、晾晒、剖篾,即可得到编织的竹篾。

选竹颇有讲究,以竹节约在1米长左右、生长期2年的竹子为佳,坚硬且具有韧性。竹子太老剖出的竹篾会厚、硬,竹子太嫩剖出的竹篾就容易断。

选好的竹子用刀刮去表面竹青,将竹子按粗细比例分成均匀大小的竹条,置于阳光下晾晒,去除水分,晒至竹条变软、能弯曲不破裂即可。

用刀刮去竹子表面竹青。胡兆双 摄 刘亦文 制

将竹条置于阳光下晾晒,使其柔软。胡兆双 摄 刘亦文 制

剖篾是细活,技术含量高。晒干后的竹子先用刀分成细竹条,然后剖离成薄薄的竹篾,刀起刀落,需凭手感判断竹篾片厚度,合格的竹篾厚薄粗细匀称,细腻柔软。

将竹条剖成细竹篾。胡兆双 摄 刘亦文 制

剖好的竹篾大小合适,可用于编织。陈美静 摄

在编织的过程中,芒和竹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灵活组合。编织讲究耐心、细心,一个简单的作品制作通常也要花费几个小时,复杂的作品会花上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

以编织一个果盘为例,4条芒为一组,取4组按照“井”样式编好,垂直的芒即为经条,再用一条芒作纬条,以“一压二”的规律与经条交织。随着纬条不断加入,盘底渐渐成型。“一般选比较粗、大的芒为经条,柔软的芒作纬条,编织的时候经条稀疏了要及时补充,不然盘底就不够结实。”莫承振介绍。

用芒条编织盘底。胡兆双 摄 刘亦文 制

盘底成型。陈美静 摄

接着把盘底固定在模具上,以两条芒为一组,沿着模具相互交织,扎好盘脚,使其更加牢固平稳。再把3条芒作纬条将经条垂直固定,便可加入竹条组合编织。按照芒一层,竹片一层间隔编到合适高度即可收边。

按照芒一层,竹片一层间隔编织盘身。胡兆双 摄 刘亦文 制

收边时,依次将条芒往前压住两条,拉紧,左右往下固定,类似于编辫子的方法编织,编出的花纹成“人”字型,也叫“人字花边法”。

收边、压平。胡兆双 摄 刘亦文 制

编的时候手指要有力度,按压均匀成品才会结实美观。最后把多余的芒拉平,在距离根部4~5毫米处剪断,拆下模具,果盘编织完成。

芒和竹组合编织的果盘。胡兆双 摄 刘亦文 制

“芒条编织讲究平整均匀、紧密适度,根据作品样式按照弧度灵活编织。”莫承振说。熟练的匠人能掌握弯曲的力度,熟悉竹篾、芒条的韧性,即不破坏材料结构,又能做出美观耐用的产品。

芒竹制品结实耐用、简洁美观,集艺术性、实用性、观赏性、收藏性为一体,带着浓郁的古朴自然美,是如今很多人购买家具、摆件的首选。

芒编鸟形篮子,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一体。陈美静 摄

竹编灯具,古朴典雅。陈美静 摄

从祖辈的竹火笼,到父辈的独门产品竹编手提箱,莫承振在继承家族芒编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创作新产品。除了芒心、丹竹等编织材料,他还研制出用草、麻、木等植物编织成工艺品的技术,变废为宝。

如今,莫承振生产的芒竹编织工艺品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两个儿子也加入了芒竹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来,他们期待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让博白芒竹编织绽放更夺目的光彩。

/ 特别鸣谢 /

博白县委宣传部

— 完 —

关于爱上非遗

《爱上非遗》系列是广西日报-广西云倾力推出的“广西非遗传承计划”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望用自己的笔触和视角,将那些植根于壮美广西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深融于壮乡儿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记真诚呈现。由此,汇聚起涵养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细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非遗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受益者。

采访线索征询

《爱上非遗》系列旨在宣传广西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全方面展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我们向全区征集采访线索,如果您是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者,或您的身边有非遗传承的典型故事,欢迎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通过采访、活动展示等方式,传播非遗传承保护事迹,让非遗“活”起来。

线索提供方式:

原标题:《爱上非遗㊹:芒草竹丝指尖绕,经纬交织展古韵》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