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清廉家风故事 | 苏洵:家齐而后国治,正己始可修身⑩
家
风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堪称经典。
苏洵
苏洵活动于北宋初年,乃四川眉山人氏,其族在当地也算是大族,但族风历来低调稳重,族人多以经商为业,读书人不多。但四川当时学术颇为发达,虽然苏家好学之风尚未兴起,苏家的邻居之中,却不乏诗书之声,这在无形之中便造成了一种好学的外在环境。
可是苏家的内在环境一直不怎么好学,如苏洵的父亲苏序,就一直对读书不感兴趣。这种习气也传到了苏洵身上,他的少年时期不是在苦读中度过,而是忙于游荡玩乐。父亲苏序本身就不好学,更懒得管儿子学不学,反正家底殷实,养活几张嘴不成问题。
但苏洵自视甚高,认为自己随便学学就可胜过身边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却不料到了二十多岁去考科举,得了个倒数几名,方才知道自己已被小伙伴们落下太远了。
苏洵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他不愿像父亲那样,靠着家财过完一生,或者去做个商人,游走于铜臭之中,他突然有了一种觉悟,认为自己的命运就在于书本之中,要在学成之后,去做官报效国家。于是发奋读书。
苏洵时年二十七岁,后来《三字经》中便有了一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虽然没有关于苏洵头悬梁锥刺股的传说,但有他读书读到痴迷时,竟然将墨汁当作白糖蘸粽子吃的故事,可见其决心与意志。如此持续了十来年,读破了诸子百家之书,其间又有四处游历,行万里路交万个友的历练,到了近四十岁时,方才自觉学问已成,可以出去“卖于帝王家”了。
苏洵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苏洵鉴于自己少年不学的经历,让他深知年少读书的重要性,从小劝导苏轼、苏辙读书。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苏洵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他决定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每当苏轼和苏辙兄弟俩玩耍时,苏洵就有意躲到角落里去看书,两个孩子一靠近,他便故意把书藏起来,勾起兄弟俩好奇心。于是他俩就趁父亲不在时,把父亲藏的书找出来认真地读起来。兄弟俩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慢慢地,苏轼和苏辙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苏洵时常“陪读”,三人围坐“谈古论今”,《六国论》曾是父子三人的“命题作文”,三人分别分析六国被秦灭的原因,苏洵说“六国之亡弊在赂秦”,苏轼说“六国存在时间长于秦原因在于六国重用人才”,苏辙说“六国亡于互相攻伐”,尤其是苏洵的文章借古讽今,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此流传千古。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熟读经史,先后成为文学大家,这与苏洵的教子方式是分不开的。
苏洵家风家训摘编
1
《安乐铭》
人禀天地正气,原为万物之灵。家齐而后国治,正己始可修身。
2
《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原标题:《清廉家风故事 | 苏洵:家齐而后国治,正己始可修身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