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指尖竹编慢悠悠
精编竹挂瓷和竹艺“二维码”。
梁湘茂
在文人士大夫心中,竹子代表风逸高洁,“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世俗男女眼中,竹子一身是宝,竹笋可食,竹竿可晒衣、建房,而竹编产品作用更多,可盛放物品、装饰、捕鱼……诚然,实用的竹子“编织”了不少家庭的生活细节和情怀。
因为工作,我多次去过湘西。在大山围峙的豁口,在上山下山的路肩,在房前屋后的斜坡,满坡满坎都是竹子。微风起处,竹叶簌簌作响,倍感清凉。
“在湘西,有南竹、黄皮竹、桃竹、金竹、水竹等20多种竹子,”6月下旬的一天,在湖南·雨花非遗馆“竹艺汇”,手艺人田芳准笑着说,“南竹、金竹、水竹非常适宜编织米筛、簸箕、套簸。”
今年76岁的田芳准个矮干瘦,斑白头发,一副老花镜,精神矍铄。他出生在湘西龙山,父母务农,有三兄弟两个姐姐。由于家贫,读不起书。1960年,14岁的田芳准不得已跟着姑父学手艺,帮供销社补晒席、箩筐,混口饭吃。令他没有料到的是,他那时干一天,竟能挣1.2元,姑父“抽水”8角,他得4角。这不仅可补贴家用,更让年少的田芳准看到了自身价值。所以,他一干就是60年。六十年来,田芳准凭着日益精湛的手艺,在湘西各地,后又到湖北恩施、四川黔江等地做米筛、簸箕、套簸、斗笠、鱼把篓……
“湘西竹编的特点是精致,不用任何粘合剂,也能搞得牢实。”只见老田熟悉地用力,平实扎硬,一弯一绕扎得紧,一个竹制水果盘慢慢成形了。田芳准回忆,1974年至1976年,他带着艺人帮供销社加工竹编,产品送到广州交易市场,每天挣5元,每月150元,而当时国家干部是每月28元。妥妥的手艺致富人。
后来,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竹编产品逐步被漂亮的批量生产的塑料产品代替,竹编手艺人收入锐减,许多手艺人撂荒了,干别的来钱快的门路了,只有他坚持了下来。他曾想把手艺传给孩子。女儿不太好传,三个儿子呢,不感兴趣。但手艺人勤吃苦做的精神依旧影响了孩子。如今,四个孩子,都成才成人,年逾古稀的他帮着带孙子孙女。听说“竹艺汇”请竹艺师傅,他赶紧过来发挥余热。
今后,竹编将走向何处呢?谈到这个话题,田芳准些许沉默,他说:“我是吃了早饭,不一定能吃到晚饭的人了,竹编的前景我可能看不明白了。”湖南·雨花非遗馆创始人郭存勇曾感叹:“民间有很多传统的好的东西,失去就太可惜了。”2018年6月2日,雨花非遗馆被授予“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聚集了359个非遗项目,馆内分设非遗产品销售区、非遗舞台演绎区、非遗手工体验区、非遗传承人工作室。
在田芳准落脚的“竹艺汇”,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湘西手艺人在城市竹编器具的身影,他们并不全为几两碎银,而是在一弯一绕中体味传统的滋味和过去的荣光。也正是在“竹艺汇”,每年都有不少的中小学生来此体验研学,学习竹艺编织,传承创新竹编艺术,兴趣盎然。
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那些农村米筛、簸箕、斗笠、鱼把篓的生活不也是很慢吗?竹编里盛满一份份浓厚的家乡味、乡土情,人们的生活慢,简单而丰盈。真想念那些竹条“编织”出的慢生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