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追念王令愉︱许平:老师风骨永存

许平
2017-12-16 15:19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2017年11月12日,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令愉教授因病去世。王令愉教授主要研究法国史和西方近代思想史,翻译和出版多部论著,他和父亲王养冲先生合著的《法国大革命史》影响甚大。12月16日华东师大历史系举办王令愉先生追思会,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平。

左起周洁(华师大出版社)、端木美教授、王令愉教授、许平教授、李宏图教授。

惊闻王令愉老师去世,泪水夺眶。

他的厚道优雅,他的仙风道骨,伴着往事一一在眼前浮现。不由得写下几段文字,释放心中的悲痛,也是对王老师的怀念。

在华师大跟王养冲先生求学的时候,与王令愉老师接触不多。他寡言,我们也无从多语。最多的接触,就是我们每两个星期到王先生家去一次,王令愉老师一脸的谦和开门,“你们来了”,“你们好”,“请进,请坐,喝茶”。还有一次,是王先生生病,我们送了点苹果。过几天,王令愉老师拎来两罐苹果酱,说是师母做的,“你们读书累,加强营养”。

毕业后离开上海北上。由于对王先生的感情,节假日电话过去问候,王先生听力不好,王令愉老师代之,加之法国史开会等机会,反倒与王老师多了些联系。渐渐地,他的形象和风骨在我心中清晰、丰满起来。

王令愉老师是真君子,真正的精神贵族。从容优雅,朴实敦厚,谦和认真,尊重他者,乐于助人,担当责任,内心纯净,很真实,不世故,不做作,不矫情。这些美言送给他都恰如其分。他不耀眼,不醒目,但身上散发着一种因其独特的品质,修养,学识和秉性而形成的温润如玉的光泽,给结识他,了解他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王老师为人厚道宽容。一次,一原华师大学生告诉我,某学者在公开场合对王先生有微词,说王先生只知马克思主义。原因大概是王先生没有应邀参加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告诉我的这学生很气愤,准备反驳,问我到底怎么回事?我告诉他,王养冲先生生前,我们曾问过他这事。王先生脱口而出的回答是:“人类思想的宝库如此璀璨,是一代代思想家贡献出来的。你可以不同意,也可以批判他,但必须尊重他,读懂他。不能用‘数日呕吐’这样的语言来轻薄他。”这是老先生坚持的学术操守,涉及的只是为文的态度问题,不涉及其他。王先生在法国求学10年,先后师从让·瓦尔教授学习欧洲哲学史,从勒弗费尔教授学习法国革命史和历史编撰学,又从拉洛教授研究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深得这些大家的学术传承。现在老先生已经去世,怎么又出这说法?我去问王令愉老师究竟怎么回事?他说,“答辩确实没参加。但那篇文章评议时是给通过的,同时指出他引用的一段马克思话意思不准确。事实上,他确实错了。”王老师问我为什么想起这事?我告诉他,有学生要“捍卫”王先生。王老师马上用他经常的口气说,“不要,不要,自清,自清”。是呀,面对这样的人品和学品,什么样的解释都是多余的,清者自清。

王老师做人认真,做事踏实。面对“绩效”、“考核”的压力,他不为所动,没有任何浮躁之气。一面尽心尽力照顾好先生和师母,一面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他和王先生合著的60万多字的《法国大革命史》,前后花费20年时间,仔细核对,审慎梳理,精心打磨出一部学术精品。这部书被评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此外,他参与了《罗伯斯庇尔生平》《拿破仑生平》的资料整理,还翻译了《法国革命引论》等著作。

王老师对很多知识,包括中国史知识的来龙去脉,搞得极其准确,清清楚楚。一次,《探索与争鸣》约几个学者写各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忧患意识,要我写法国部分。我认为,所谓忧患意识,说到底是一个民族的自省能力。但自省能力是会受到当时政治形势影响的。拿破仑时期的极权统治,个人意志扼制了法兰西民族自省的能力,导致拿破仑的失败。文章发给王老师。没想到他很快回复,认真指出“极权”和“集权”不是一回事,及时纠正了我的疏忽。

论出身,王老师是地道的“学二代”。但在他身上没有一丝骄傲之气。接触过他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谦和,以及对他人的尊重。从没听到他讲起自己堪称源远的家世。一次,法国史学会在广州开会,王老师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前驻足很久。他告诉我,对广州有感情,有兴趣,可能要多呆几天多看看。联想到先生师母早年经历,我斗胆问他:“听说师母是国民党主席林森的女儿,是吗?”他说,“不,我母亲和林森女儿是好朋友。因为林森女儿英文不大好,林森出去就总带着两个人,所以才有这传闻。”其他再无多言。

一次在杭州开会。参观的时候,从一个景点到另一景点开车后,突然发现王老师不在。车上所有人都把眼光盯上我和李宏图,意思大概是你们怎么把大公子丢了。后来才知道,他是看古迹入神了,没注意到旁边的人已经走了,所以才被落下。会议结束后,大家忙着收拾东西,王老师给我看他的印章册子。小小的印制,一页一页的翻看,跟我讲每个印章后面的故事。他说,“我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看,看不够”。当时的王老师,一扫平日里老夫子的形象,眼睛里闪出孩子般喜欢的光芒。我脱口说,“把玩”?他说“是的”。王老师就是这样,怡然自得地在文化的海洋和纯净的精神世界中。用他自己的话说“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清楚记得在王养冲先生百年诞辰的会上,王先生说的一句话:“卢梭说,要做个有道德的人。我一生都在努力践行。”就是那次回来上海为王先生祝寿时,我跟王令愉老师说,“师从王先生,认识你们一家人,是我一生的幸运”。我说的是心里话。我的好朋友周洁曾跟我说,“你这么理解尊重王先生,是因为你身上也有与王先生相似相通的品质”。也许吧。我从他们那里得到的滋养,不仅于学识,更加品德、修养和精神。在王先生和王老师父子面前,我高山仰止。

王先生的精神常在,王老师的风骨永存!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