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连载】朝那记忆之十七—擀毡

2022-07-14 16: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朝那镇,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地处什字塬西部,东连上良镇、星火乡,南邻百里镇(原新集乡),西接龙门乡,北靠梁原乡。全镇总面积约130平方千米 ,人口约1.7万。

朝那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以来就是陇东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军事要冲。西魏大统元年(535年),置朝那县,俗称“东朝那”(当地方言称“东zhāonūo”)。明代曾设东朝那镇。1949年前后均设朝那乡。1954年,设朝那区。1958年设朝那公社,1984年改朝那乡。1985年,撤乡设镇。这里曾为世界针灸鼻祖皇甫谧故里,民风淳朴,文化深厚。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品位快速提升。200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被国家住建部等七部委联合确定为“全国重点镇”。2001年拉开了小城镇建设的序幕,20年来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今走进朝那,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宽阔的街道,平整的马路,遍地的楼房,林立的店铺,繁荣的市场,穿梭的小车……然而你可曾知道五六十年前甚至更早时候的朝那是什么样子,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在这片平凡又普通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大事小情?现在就随笔者来一次时空穿越,看看那时候的真情实景吧!

传统工艺 — 擀毡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朝那及周边地区的群众生活普遍是比较贫困的,土炕上面铺一层麦秆,麦秆上面铺蓆子。情况稍好点的蓆子上面铺一条毛毡或者棉线单子,家庭比较困难的干脆就溜精蓆。擀一条毡一般需要八斤左右的羊毛,生产队给社员户分的羊毛又很少,往往得几家人统筹合作,今年给张三李四家明年给王五赵六家轮流擀毡,以解决炕上没啥铺的问题。

擀毡也是一门即将失传的传统工艺,其主要流程是:

①洗毛炕毛。没经过任何加工的羊毛又脏又潮湿,而且往往锈成一团一团,不能直接用来擀毡,只有先洗去里面的油脂和尘土,然后放在热炕上炕干才能除去杂质。

②弹毛。弹毛是将洗净、晒干或炕干的羊毛,用弓弦弹松,成为分离松散状态的单纤维的过程。弹羊毛是擀毡活里面最费力气、最累最脏的一道工序,一般都是学徒工的差事。

③摊毡。摊毡就是把利用弓弦弹开的蓬松柔软干净雪白的羊毛,用一种特制的专用工具非常均匀地摊开到一张竹帘上,中间可以略厚于边缘,毡胚要比计划做成的成品略大,用脚踩实,再把竹帘子连同刚才摊成的毡坯一起卷起来准备进入下一道工序。

④洗毡。洗毡是整个工序中最重要也最关键的一环,四周是否方正规则,薄厚是否均匀一致,完全在此一举。技术高明的师傅往往就能随意掌控,收缩自如。洗毡时先把毡坯叠成两折然后再卷成卷,找一块单扇门板把后面垫高再放一条长板凳,板凳框上搁一根木棒,木棒上拴两条绳子或辫子,再把毡卷放在门板上的绳子上面,由两人坐在板凳上,各人抓住绳子另一端,用脚蹬毡卷到前方又用绳子拉回来。刚开始一边给毡卷上倒温水,一边连蹬带拉。越往后越要加高水温,到最后甚至要用开水,促使羊毛往一起锈,形状和薄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调节的,如此这般循环往复。毡卷打开后,若发现形状稍有瑕疵,最后一招就是通过拽、拉、拍、打,迫使它乖乖就范。

就这样,一条方方正正,洁白平整的新毡就算大功告成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朝那人也都开始享受豪华柔软的新式床垫了,铺条毛毯已是再平凡不过了。擀毡这门曾经十分吃香的老行当也已从人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

【作者简介】 张小宁,男,汉族。生于1955年,灵台县朝那镇干涝池村人,高中文化,教师职业。先后在灵台二中、梁原中学、龙门中学、上良中学及朝那学区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2010年退休。喜欢旅游,爱好摄影,兴趣广泛。

出 品:灵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原标题:《【连载】朝那记忆之十七—擀毡》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