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多家银行回应停贷风波,业主称迫不得已,律师提醒:将面临失信风险

2022-07-14 21: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红星资本局 ,作者强亚铣

红星资本局.

真相创造价值

红星资本局7月14日消息,包括建设银行(601939.SH;00939.HK)、农业银行(601288.SH;01288.HK)、交通银行(601328.SH;03328.HK)在内的多家上市银行今日纷纷针对近期个别房地产企业风险暴露、住房开发项目延期交付情况发布公告称,涉及规模较小,风险总体可控。

此前,多地烂尾楼业主发布声明,要强制停止偿还贷款。据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截至7月13日,业主发布的强制停贷楼盘个数已达106个。

7月14日,红星资本局采访了大连、呼和浩特、西安3地发布“强制停贷告知书”的部分小区业主。有业主表示,小区有业主的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办法落户,有年纪较大的业主没等住上新房已经离世;也有业主提到,做出强制停贷决定,实在是迫不得已,只要小区重新复工,按时交付,肯定不会不还房贷。

业内人士指出,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此次停贷风波中的每一方都将面临风险。其中,开发企业和监管银行违规使用预售资金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部分实施停贷的业主,则面临失信风险。

图据IC photo

A股银行板块大跌

多家银行公告“涉房”风险总体可控

7月14日,银行板块跳空低开,其中招商银行A股盘中跌幅高达6.33%,市值1.6万亿的工商银行也一度跌超2%。截至收盘,同花顺银行板块收跌1.54%,居于全行业板块尾部。成分股方面,招商银行收跌3.75%、邮储银行收跌3.67%、兴业银行收跌3.23%。

消息面上,近期个别房地产企业风险暴露、住房开发项目延期交付。对此,部分上市银行进行了及时回应。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均发布公告称,风险总体可控。

14日中午,建设银行发布公告称:“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认真执行监管要求,加强风险管理,严格楼盘准入,坚持合规经营,资产质量长期保持平稳。当前部分地区停工缓建和未按时交付楼盘情况,涉及本行规模较小,总体风险可控。”

农业银行表示:“针对近期个别房地产企业风险暴露、住房开发项目延期交付情况,农业银行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已在总行层面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住房项目‘保交楼’情况排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农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5.34万亿元。其中一手楼合作楼盘5.7万个,一手楼按揭贷款余额3.97万亿元。已初步认定存在“保交楼”风险的楼盘涉及逾期按揭贷款余额6.6亿元,占全行按揭贷款余额的0.012%,占一手楼按揭贷款余额的0.017%。“目前涉及‘保交楼’风险的业务规模较小,总体风险可控。”农行表示。

交通银行公告,近期个别房地产企业风险暴露,导致部分城市的项目出现停工、延期交付的情况。“经初步排查,媒体报道中存在风险的楼盘所涉及的本公司逾期住房按揭贷款余额0.998亿元,占本公司境内住房按揭贷款余额0.0067%,规模和占比较小,风险可控。”

邮储银行(601658.SH;01658.HK)公告,该行始终坚持审慎的风险偏好,支持客户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目前,住房贷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笔均金额约44万元,房地产类不良贷款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本行密切关注部分地区出现的停工缓建和未按时交付楼盘情况,开展深入排查,初步认定的停工项目涉及住房贷款逾期金额1.27亿元,规模和占比小,风险可控。”

此外,兴业银行(601166.SH)发布了《对网传“停贷事件”涉及楼盘按揭贷款情况排查的公告》。公告显示,经排查,截至目前该行涉及“停贷事件”楼盘相关按揭贷款余额16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0.75亿元),已出现停止还款的按揭金额3.84亿元,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区。“得益于前期本公司对按揭贷款的差异化准入和管理要求,本公司已介入的且存在烂尾风险的按揭贷款总体规模较小,不会对本公司经营构成重大影响。”兴业银行表示。

招商银行(600036.SH)也公告,经初步排查,目前公司涉及“网传停贷”事件的楼盘数量占比较小,所涉及的公司逾期个人住房贷款余额0.12亿元,占公司境内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比例不到0.001%,风险整体可控。

多地烂尾楼业主发停贷告知书

“停贷是无奈之举,按时交付就还房贷”

刘新(化名)是大连市融创海逸长洲的业主,7月12日,他和小区五、六期项目的3985户业主一起,发布了“全体业主停贷告知书”。

告知书中提到,如果融创海逸长洲五、六期项目不能在7月30日前全面复工,全体贷款业主将在8月强制停贷。刘新告诉红星资本局:“业主们做出停贷决定时,都很齐心,一致同意。”

决定停贷前,刘新已经还了21个月的房贷。2020年10月,刘新在家人的支持下,付了30万元首付,再加上商业贷款80万元,购买了融创海逸长洲的期房。

新房原本计划2023年9月交付,但2021年11月,楼盘开始停工缓建。小区业主们辗转各个主管单位和部门交涉,直到现在仍无实质进展。“原本45层的房子,去年底修到9层,现在还是9层”,刘新介绍。

每个月近5000元的房贷,对于刘新来说压力不小,得靠家人的帮忙才能负担。刘新告诉红星资本局,小区业主中,还有借钱交首付的人,每个月不仅要还贷款,还得租房住,负担极重。

刘新表示,业主们是在这两周做出的强制停贷决定,实在是迫不得已,只要小区重新复工,按时交付,肯定不会不还房贷的。

有着相同遭遇的还有内蒙古的陈慧(化名)。2016年,陈慧购买了呼和浩特香墅嶺西区的房子,7000多元一平,首付18万元,每个月还贷2700元左右。

2018年,陈慧从其他业主处得知了楼盘停工的消息。此后,她便和1300多户业主一起,奔波在与主管部门和开发商交涉的路上。陈慧说,期间小区有过短暂的复工,但就像“磨洋工”一样,工地只有少数工人,并没有全面复工的迹象。

今年7月13日,呼和浩特香墅嶺西区1300多户业主,集体出具了强制停贷告知书。其中提到,如果项目未按承诺的今年10月前交房,业主将强制停贷直至交房。

虽然告知书中说的是10月,但已经有部分业主从这月就开始停贷。陈慧告诉红星资本局,小区有业主的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办法落户。

同样是在7月13日,西安阳光100阿尔勒小区全体业主也发布了强制停贷告知书。业主高任(化名)告诉红星资本局,自2014年购买了金源纳帕溪谷(现更名为阳光100阿尔勒)项目后,小区已经换了3个开发商,但至今仍未达到交房标准。

强制停贷楼盘已达106个

业内: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力度

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截至7月13日,业主发布的强制停贷楼盘个数已达106个。

据华夏时报报道,目前停贷项目集中分布在河南、湖北和湖南等中部地区,其中河南涉及的楼盘达到了35个,占全国总量34%;从项目所属房企来看,基本都是此前爆雷或是面临债务违约问题的民营企业。

对此,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在预售资金监管政策严格执行的情况下,是不易出现烂尾的,因为预售资金的监管部分,理论上可以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业内也普遍认为,银行必须严格把关和进一步强化购房款的监管和专款专用制度。

据了解,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商品房预售资金遵循专款专用原则,必须用于有关工程建设。同时地方住建部门是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政府主管部门,而开设预售资金监管账户的商业银行也负有按照规定或者协议约定对预售基金拨付进行监管的责任。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各地按揭贷款发放、预售资金监管政策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尚未明确。但自去年起,部分地方就已经加强了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力度。

2021年11月,北京市住建委曾发布《北京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2021年修订版)》(下称《办法》),明确银行在支付预售资金前,属地主管部门要进行现场查勘或通过市工程质量风险分级管控平台核验工程进度,进一步强化了属地在资金支取管理上的监督责任。

强制停贷后

开发商、业主将面临什么?

业内人士指出,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此次停贷风波中的每一方都将面临风险。

根据《办法》规定,对于开发企业和监管银行违规使用预售资金造成项目烂尾、侵害购房人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移送公安部门行刑衔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而部分实施停贷的业主则面临失信风险。有法律人士表示,若监管银行经查不存在过错,购房人在败诉后如果没有还贷,就会被列入失信黑名单。如果购房人不仅表示会停贷,而且实际上几个月都没有还贷款,购房人在败诉后如果还没有还贷,就会被列入失信黑名单。

强制停贷风波是否会引发金融风险?

从金融风险的角度看,虽然停贷风波仅发生在个别城市的个别项目上,但克而瑞研究中心指出,从目前强制停贷楼盘个数逐日递增的态势来看,理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且不论业主单方面的断供行为在法理上能否立住脚,单从事件造成的舆论恐慌和负面情绪持续蔓延的危害来看,很容易在短期内造成跟风效应,引起金融风险。

界面新闻报道称,要解决业主强制停贷,根源是要盘活烂尾楼,相关部门需要配合追讨被开发商转移走的项目监管资金,或者引入有实力的本地国企或全国性的央企国房企入场收购,将保交付放在优先位置。从目前市场上发生过延期交付,后续能得到解决的项目来看,郑州“最高学历楼盘”永威金桥西棠可以作为参考案例。

红星新闻记者 俞瑶 强亚铣

原标题:《多家银行回应停贷风波,业主称迫不得已,律师提醒:将面临失信风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