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雅昌专稿|王津元:成都复星艺术中心的未来
原创 来自 雅昌艺术网
作者:李家丽 丨 编辑:李童
图文未经授权不得擅用
6月30日,随着首展“青山周平个展——看不见的生活”开幕,成都复星艺术中心正式成为了西南艺术版图的一份子。
作为继上海复星艺术中心成立六年之后对外拓展的第一座场馆,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在整体基调上延续了上海复星的定位——融合多种复合功能的建筑空间。但成都与上海毕竟文化土壤不同,要想实现在地持续发展,适应成都本土文化,则是必然的举措。可是,如何适应?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在成都复星的建筑空间和开馆展中窥见一些端倪。
在建筑空间方面,成都复星的设计使用了大量竹子——成都最具代表性的本土植物,这一做法不仅为建筑所在的成都新区注入了人文历史回忆,其与具有现代质感的的金属材料的“即兴”搭配也呼应了成都在当下时空中的时尚氛围与随性自由的城市个性。
成都是市井的,烟火气十足的,同时又是富有活力和注重品质的。首展“青山周平——看不见的生活”便以其向生活的纵深处挖掘新意,从传统和古老中生出时尚的特性,与成都生活实现完美融合的同时又产生碰撞。
作为设计师自2014年工作室成立以来的首次个展,此次展览分为“共同体的机制”、“城市寄生家具计划”、“偶然与不控制”三大主题,以多维立体的视角呈现青山周平对设计理念的不断实践,以及对生活体悟的持续完善。
从展览内容不难看出,成都复星开馆首展力图以青山周平的设计所承载的“生活”为切入点,对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即建筑设计师在对建筑空间形态、自然环境、城市文化记忆、历史与现代对话等因素的考量下,所展现的人文关怀与美学表达展开探讨。
那么,成都复星艺术中心为何落地成都?在具体的运营中,将如何适应成都本土文化?其未来规划如何?又将如何和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实现错位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连线了复星艺术中心及复星基金会主席王津元。
王津元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复星艺术中心在成都
雅昌:六年发展中,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已经逐渐从展览板块向外延伸,以跨界合作实现着机构的自我革新,也不断加强与公众的链接。复星艺术中心为什么会格外注重公共性?
王津元: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坐落在BFC,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当时我们分析了地理位置,也分析了周围的人群、社区环境,包括整个上海的艺术氛围。在这个地方多做一些公共艺术项目比较合适,希望以这里为中心辐射到更多人群,影响到更多的人。
成都复星艺术中心一层展厅
成都复星艺术中心二层展厅
2020年,复星艺术中心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签订了“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战略合作协议,以“馆院合作”模式提升整个复星艺术中心的学术水平。定下了两大学术方向:一是公共艺术研究;二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国际化,即用国际化的语言来解读中国传统艺术,理清中国传统艺术的脉络,这也与我们一直以来支持中国当代艺术家,包括年轻艺术家的一些特展项目都结合在一起,这方面的学术梳理和研究,也有助于更进一步的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美术馆、艺术中心本身就是公共艺术的场域,我们所举办的展览全都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欣赏,而是需要更多人主动参与到艺术中来。通过公共性,我们能够了解普罗大众在想什么,怎样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同时艺术的公共性可以吸引更多非艺术行业从业者参与进来;不同的职业,丰富的身份背景和文化基因,给艺术作品带来更加多样化的解读,从而产生很好的社会影响力。
成都复星艺术中心三层展厅落地窗
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四层露台
雅昌:基于这一定位,对成都复星艺术中心的品牌塑造,目前的阶段性规划是什么?
王津元:公共教育是艺术中心最重视的核心职能之一,因为它无论对艺术的普及、学术的推广,还是大众的传播、展览的营销等,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公共教育项目是复星艺术中心四大核心板块之一,分为展览相关项目和平行项目,秉承复星艺术中心促进公众对全球当代艺术关注、理解及参与的愿景,贯穿于复星艺术中心全年的展览、项目与活动之中。
复星艺术中心的公共教育项目面向全年龄段的会员与观众,提供原创策划与合作策划五个系列项目,其形式包括云沙龙(讲座)、云映荟(放映)、云剧场(表演)、云艺坊(工作坊)、云艺游(白领活动)。复星艺术中心公共教育项目亦关注公益慈善领域,结合复星基金会扶持的慈善项目,普及艺术教育,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目标。
成都复星艺术中心日后将延续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优秀的公教活动并结合成都当地文化特色与丰厚的艺术资源,通过讲座、工作坊等公教活动让更多大众参与进来。在成都复星艺术中心首展期间,我们根据展览主题”看不见的生活“开展了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包括青山周平与媒体的对谈讲座、亲子手工和暑期夏令营等活动,通过展览为少年儿童普及建筑美学并拓宽眼界。
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公教教室
雅昌:相较上海,成都有其自身的城市气质/文化,艺术现状也与上海不尽相同。在此背景下,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如何实现在地发展?
王津元:成都有着非常丰厚的艺术土壤,思维特别活跃。尤其是成都这几年在时尚、艺术行业中显露出来持续活跃的创新因子,在包容的城市氛围下显得特别突出。近期成都举办了很多贴近生活的策展活动,比如借由“纪录片”的创作灵感,重现老成都的生活,还有书店市集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成都的“烟火气“。同时我们也会有一些贴近生活的策展实践,例如复星艺术中心全面升级的艺术品牌annex与成都复星艺术中心所在的复地金融岛(成都复悦荟)一起举办营造在地性社区文化的活动。在成都复星艺术中心本次开展的同时,我们将赵半狄的“熊猫花园”带到了成都复悦荟滨江街区,三件公共艺术雕塑分别摆放置于街区的不同区域,“熊猫花园“的展出寓意回到了”熊猫的故乡“,为开馆增添景致的同时带来了很大的关注度。我们尝试借助流动的艺术内容连接人群、空间以及生活方式。annex将进一步打破艺术固有的边界,更贴近生活日常,更贴近年轻态度。此次“熊猫花园”在成都的展出就是annex积极介入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公共审美,让艺术深入大众生活的积极举措。
未来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将举办更多基于在地文化的展览。目前已邀请翟永明担任策展人,策划著名当代艺术家何多苓与毛焰双人展,呈现两位艺术家更多的艺术创作,这一展览计划在明年呈现。除此之外,未来成都复星艺术中心还将辐射出更多的文化项目,比如文创集市、音乐节、电影节、文艺论坛等。
雅昌:近几年,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与各大院校合作,着重梳理/研究中国当代艺术。成都复星在学术方面有何规划?
王津元: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已经与西南财经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达成馆校合作,与四川大学【艺术、设计、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建立合作关系,为本地的艺术家、策展人、学者、观众搭建艺术平台。同时,艺术中心与西南地区其他艺术院校及艺术机构的合作也在积极拓展中。
成都复星艺术中心CLOUD Cafe
雅昌:在国内诸多城市中,复星艺术中心对外拓展的首座场馆,为何选址成都?
王津元:复地集团早在10年前就启动了成都金融岛项目,在当时的整体规划中,就已规划了艺术场馆。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金融岛在住宅、零售、办公等方面配套都比较成熟了,艺术中心的开幕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此外,成都复星艺术中心所在的成都高新区交子公园商圈目前是成都新晋的城市核心区域,艺术在此生根将为蓬勃发展的商业大环境注入文化气息。
雅昌:您如何看待成都的艺术生态?
王津元:成都是一座有着悠久人文历史的城市,拥有三星堆、金沙文化,同时还是蜀汉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成都这座城市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休闲的生活方式是数千年以来的传承,当下这种休闲氛围和包容性吸引了大批艺术家的进驻。
成都的艺术生态发展势头很好,艺术氛围十分活跃,艺术中心、美术馆、画廊经常举办艺术活动。成都的艺术生态是多样性的,也是复合型的,不同的艺术生态构成了城市包容的艺术图景。艺术的发展与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呼应,为城市不断地注入新的创意与活力。
关于成都复星艺术中心首展
雅昌:成都复星艺术中心缘何邀请青山周平担纲设计?
王津元:其实复星艺术中心与青山周平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筹备阶段,日本著名艺术家宫岛达男设计的装置艺术作品——数字空中花园的落地执行,就是由青山周平的团队承担的。
青山周平现场导览
雅昌:成都复星首展为何会推出建筑设计展,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展?这是否与成都复星的自我定位有关?
王津元:青山周平作为成都复星艺术中心的室内设计师,在场馆的室内设计中融入了很多他对成都这座城市的理解:“ 成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同时又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因此在设计中将具有当地自然特点的竹子和现代感十足的金属材料相结合,代表了传统与现代风格的相互交织,将有趣的碰撞和融合在这座空间里进行表达与呈现。”复星艺术中心的定位不是单纯的美术馆,而是以艺术为中心,辐射综合文化艺术内容的平台。建立面向大众的文化与艺术环境,也是复星艺术中心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而青山周平一直以来都非常关心面向未来的人、城市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对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等课题有着深入的研究,与复星艺术中心的定位非常匹配。
“青山周平——看不见的生活”
一层展厅现场
雅昌:展览主题为何定为“看不见的生活”?
王津元: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时代氛围和生活方式,有些是看不见的,有些因某种原因从城市空间中消失。建筑师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看不见的或消失的生活,通过空间的形式展现在当代环境中。
雅昌:作为青山周平2014年工作室成立以来的首个个展,此次展览在遴选作品方面有何考量?
王津元:展览内容以共同体的机制、城市寄生家具计划、偶然与不控制三大主题,涵盖文本、模型、1:1还原建筑、装置艺术等作品,对其实践进行全面回顾,全景展现青山周平的建筑师角色之于时代演变的持续探索,以及对于城市、自然、人文空间原始肌理的挖掘与想象。
“青山周平——看不见的生活”
二层展厅现场
“青山周平——看不见的生活”
三层展厅现场
在保留城市记忆与印迹,赋予空间人文气息的背后,青山周平一直在关注开放性设计、小空间改造、共享生活方式和城市与乡村更新。尽管是相对独立的方向,却无一不在思考“空间”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满足当下的时代与人群。
在过去八年的实践中,青山周平作为建筑设计师,从对高密度城市的老城区改造,到对自然原始肌理的关注,从对后网络时代线下生活的批判性思考,到对原子化社会中人际关系日渐疏离的观照,他持续对建筑师之于时代角色的演变进行积极探索,并借助其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把握,尝试以建筑表达看不见的所思所想,进而寻找打开生活的全新可能。
原标题:《雅昌专稿|王津元:成都复星艺术中心的未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