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部云健康 | ㉒ 酷暑练兵:如何科学预防中暑

2022-07-14 18: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随着夏季高温模式的开启,部队官兵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展开高强度的训练,容易发生中暑,轻则头晕、乏力,重则昏迷、抽搐,甚至会危及生命。作为一种夏季训练易发疾病,中暑不仅危害官兵身体健康,也会影响部队战斗力提升。中暑有哪些症状?如何预防和紧急处理?听听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怎么说。

什么是中暑及其症状表现?

国内外对中暑的定义各有不同,军队中暑发生有其特殊性,目前军队采用的是热射病防治专家组推荐的《军队中暑诊断和分级标准》。

中暑是指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和(或)剧烈运动一定时间后,机体产热-散热的热平衡被打乱,热蓄积超过体温调节时发生的一种热致急症。

中暑可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表现:①头晕、头痛、反应减退、谵妄、抽搐、昏迷;②停止运动后仍心悸、脉速\血压下降、晕厥;③恶心、呕吐、腹泻、少尿;④皮肤灼热或湿冷,伴大汗或无汗、面色潮红或苍白;⑤肌肉痉挛;⑥发热等。

中暑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符合中暑诊断标准,根据核心体温、意识改变、临床表现3个方面进行分级,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中暑:

有中暑症状,核心体温正常或轻微升高,不超过38度;无意识障碍和器官损伤。

中度中暑:

即热衰竭,常以血容量不足表现为特征,如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心率增加、血压下降等;可发生晕厥,但数分钟内自行恢复意识,核心体温在38到40之间。

重度中暑:

即热射病,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如全身抽搐、谵妄、昏迷等;通常核心温度大于等于40℃;一般有出血或多器官功能损害表现。热射病又分为经典热射病和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与剧烈活动直接相关,主要发病人群为部队官兵、运动员和体力劳动人员,甚至可以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发生,是导致部队官兵减员的主要训练伤病之一。

为什么夏季训练官兵更容易中暑?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与散热平衡。静息状态下,内脏和脑是主要的产热器官;运动状态下,骨骼肌是最主要的产热器官。5000米越野等大强度训练时,骨骼肌产热比安静时增加10~20倍,甚至占到机体总产热量的90%以上。

机体散热主要通过蒸发、辐射、传导和对流四种方式,夏季环境温度高时,辐射、传导和对流这三种方式难以起效,主要靠出汗蒸发散热。长时间暴露于热环境或剧烈运动可大大增加机体的热负荷,当热负荷过高时,体温调节机制受损,热量大量蓄积,核心体温迅速升高,导致组织器官损伤而发生中暑,严重中暑患者核心体温短期迅速升高,可达41~42℃。

如何预防中暑?

导致中暑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训练因素,部队在夏季训练中预防中暑需整体筹划、综合施策,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安排训练。

夏季气温骤升或持续高温天气会增加中暑风险。组训者训练前要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切忌让官兵带病训练、疲劳训练。野外训练和考核尽量避开高温时段。

2.组织热习服训练。

热习服训练是预防中暑的最有效方法。在进入炎热季节前1个月开展热习服训练,重点针对热耐受性差的人群,如北方到南方移防、演训单位,新兵、新训、新调入人员等。热习服要在环境温度大于30℃的环境下开展,连续训练10~14天。

3.加强训练保障。

强化对5000米越野、拉练、新兵队列等易发生中暑科目的保障和防护。合理安排作息,高强度训练前保障官兵睡眠时间不少于6小时。均衡营养保障,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

4.强化重点人群防护。

训练前开展参训人员身体状况排查,对身体虚弱、感冒、腹泻等身体不适人员,及时调整训练强度;长时间离队返队人员,不宜立即参加大强度训练。关注平常体健,尤其是训练中突感体力不支、无法坚持训练人员;关注全装训练、着特殊服装训练或作业人员,以及特殊环境作业人员等中暑高发人群。

5.及时科学饮水。

提醒参训人员补盐补水,失水超过体重的2%极易发生热射病。训练前2小时喝约500ml的液体,训练中应少量多次饮水,切勿等口渴后再补水。水温最好低于室温,在15-22°C为宜。高热环境大强度训练建议每小时补含盐水1L以上。

6.学会自救互救。

开展中暑防护知识宣教,使官兵掌握基本常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大强度训练或考核前身体不适不宜勉强参加,训练中出现头晕、心慌、恶心、站立不稳等不适要立即报告,视情停止训练;发现战友出现恶心呕吐、醉酒状步态、站立不稳等情况,应上前搀扶,停止训练,切忌拖拽跑。

一旦中暑,如何应对处置?

1.发现中暑病例应立即脱离热环境,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卸去装具、脱去衣服。

2.可采用扇风、冷水喷淋、酒精擦浴、冰袋冷敷、冷水浴等方式进行降温。迅速、有效的降温措施在热射病患者急救中应贯彻始终。

3.患者清醒状态下可自行补水,症状缓解后停训观察,通常停训3-5天,期间注意观察尿量、尿色,防止出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迟发性中暑。

4.重症患者需边降温边补液边送就近医院救治,使核心温度在30 分钟内降至39 ℃以下。当降温与后送存在冲突时,应遵循“降温第一、后送第二”原则,后送途中持续降温。

(作者:孙海龙、李亚楠)

战区权威发布 转载注明来源

来 源 | 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期 号 | 第1370期

监 制 | 赵国涛

编 审 | 杨丹谱

主 编 | 赵建华

原标题:《中部云健康 | ㉒ 酷暑练兵:如何科学预防中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