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40℃的超高温很要命,家里这3类人千万小心

2022-07-13 12: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邱君丽、小乙 丁香医生

最近大家过的是什么日子,看几张图片就知道了:

是「火焰山」一样的天气。

图片来源:网络

是外出鞋底的胶融化了。

图片来源:网络

是动物园的非洲狮被热成狗了。

图片来源:网络

动辄超过 40 度的特高温,可不仅仅是难受这么简单,甚至是一种致死性的伤害。

40 度左右的水,喝起来并没有感觉很热,洗澡的话也不会觉得烫,为什么 40 度的天气会让人这么难熬,甚至会致命呢?

夏天的热,为什么这么可怕?

你感受到的温度

其实比天气预报的更热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夏天越来越热了。

这,或许不是错觉。

我们面临的不只是夏天高温,而是极端高温。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温度中,连续很多天,都是红灿灿的一片,甚至红的发紫。紫色,表示气温在 40 度以上的极高温天气。

甚至到了半夜,部分地区的温度依然高于 30 摄氏度,晚上吹的风都是热乎乎的。

而且,我们的地球确实越来越热了,我们居住的城市也是。

IPCC 的第五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从 1880 年到 2012 年,世界变暖了大约 0.85°C[1]。

而这种趋势,或许会继续。

未来,全球会变暖 1.5°C 或 2.0°C。在中国,2060~2099 年平均每年将分别出现 67.1 或 73.8 天的高温天[2]。

上边:出现高温天的频率

下边:出现高温天的强度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2

天气预报的温度,只是一个维度,而我们人体的感受,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热浪还有一个致命的伴侣——高湿度。高温高湿度的天气,简直是对人体的双重打击。

如果空气干燥且有足够的对流气流流动,一个人可以承受 54.4 ℃ (130 F) 的空气温度数小时;而如果空气的湿度超过 100%, 只要环境的温度超过 34.4 ℃,人就已经开始受不了了[3]。

这是一个不同温度和湿度下,人体的耐受极限表格。

可以看到,在 37 摄氏度的气温下,只要湿度超过 40% 左右就会开始感到不适(图中的橙色区域);而如果温度超过 40 摄氏度,湿度超过 55% 左右,已经超过了人体耐受的极限了。

最近这几天,全国多地不仅正在经历 40 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湿度也居高不下。

在湿度监测表上,大半个中国的湿度普遍处在蓝紫色,相对湿度竟然达到了 60%~90%。

体感不舒适之外,高温和高湿度的双重攻击,还会影响身体的正常机能。

当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环境中的相对湿度在 75% 以上时,人体的散热机制几乎就失效了[5]。

人的身体自带「空调」,随时应对天气变化,给五脏六腑创建最适合的生存环境,也就是核心体温保持在 37 摄氏度左右。正常情况,如果感受到热,人的身体会通过出汗(汗水蒸发带走温度)、接触周围低温的东西等散热。

但高温高湿下,散热的条件都被破坏了:

➊ 人能正常向空气中散热有一个前提条件:空气的温度低于人体的核心温度。如果空气的温度高于人的核心温度,那……不是散热,而是反向吸热了;

➋ 环境相对湿度高,空气中已经容纳不下多余的水,汗也没法蒸发,只会觉得汗黏糊糊地黏在身体上,觉得异常闷热。

如果这时,没有及时用饮水、空调、风扇等方式降温,而是一直处在高温的环境中,后果会很可怕……

高温下,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消耗体内的水分和盐分,你的身体会出现脱水,身体内部的体液、盐和血容量减少。

身体的肌肉、大脑和其他主要器官缺乏血液的供应,会表现由轻到重的不同症状。

最开始,身体只是出现了轻度脱水。

脱水首先会刺激大脑的渴感中枢,你会感受到强烈的口渴,尿液也减少、变黄。

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身体脱水使得血液变得粘稠,心脏必须更加努力地泵血,增加心血管系统的压力。

渐渐地,可能会出现热痉挛。

当人身体的核心体温快到了 40˚C 的范围内,人就很有可能发生热痉挛。

你会大量出汗,身体里面失去了大量的盐分和水,就可能发生肌肉痉挛。会感觉肌肉突然收缩,并且变得僵硬,发作时伴有剧烈疼痛,持续时间很短,大概几秒到数十秒不等。

再严重点,就是轻中度甚至重度中暑。

由于大量出汗,血容量减少,导致血压降低,体温升高(但依旧在 40 度以下)人可能感受到昏厥、头痛、呕吐、 腹痛、腹泻等,这就是危险情况了。

而如果继续脱水,体温会上升到 40°C 以上,就会对大脑和其他主要器官造成损害,并且可能导致丧失意识,比如可怕的热射病。

热射病是一种严重致命性疾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如果不快速降低体温,热射病会使脑部或其他生命器官功能异常,形成永久性损伤,甚至导致死亡。

当你或身边人遇到这种危险情况,处理关键有 2 步:

➊ 降温。要把人移至阴凉处,松开其衣服,尽快为其身体降温,比如喷洒凉水或搭上湿毛巾,并借助风扇降温。

➋ 补水。大量喝水(若可能,请饮用补充电解质的运动型饮料、口服补液或生理盐水)。

如果此人丧失意识或无法饮水,请立即送到医院。

其实,高温带来的危险在历史上早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

例如 2013 年的上海的夏天,出现了 38 摄氏度以上高温酷暑持续 8 天不间断的历史新纪录,以及 40.6 摄氏度的高温新极值。事后人们总结回顾,那波热浪,造成上海 167 人的超额死亡[7]。

在美国,2014 年天气相关因素引起的死亡中,排在第一的不是台风、不是洪水,而是高热的天气[8]。

我们身边的三类人

最容易受到高温伤害

对于大多数能够躲在房间里吹空调的人来说,炎热的天气除了难受外,好像没有那么可怕。

但实际上,危险就隐藏在我们的身边。

高危人群一:家里的爸妈、老人。

很多老人,可能是舍不得,也可能是觉得空调对身体有害处,总是不喜欢开空调——

图片来源:网络

实际上,老年人是极端高温天气下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脆弱人群。

回想一下高温下,人的身体会发生什么?轻度脱水、血容量下降、血液变粘稠、心率增加,心脏需要更大的力气来维持身体的需要。

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是特别致命的。

一方面,很多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较多基础疾病,他们的身体内部的心血管系统本身就比较脆弱;另外,老年人的血管内容量和心脏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他们老年人患体温调节障碍的风险更大了[3]。

在 2013 年的上海超高温带来的超额死亡中,80 岁以上的人群是主要的人群之一,其中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超额死亡率分别为 22.34% 和 20.68%,高于全因死亡。

「夏天多出汗才能身体好」「开空调多费电」「心静下来自然就凉快了」......高温之下,这类观念真的要不得。

记得提醒家里的老人,高温天气一定要注意乘凉,多喝水,适当用用风扇空调吧。

高危人群二:家里的孩子。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大人,他们的身体发育在应对高温中显得很吃力。

小孩子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够完善,他们身体上的「空调」——皮肤汗腺功能相对不足,所以对外界环境及温度等变化更加敏感,更容易发生中暑或类似疾病。

在夏天,去医院看急诊的儿童会明显增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篇论文,研究了《北京市 2016—2018 年夏季⾼温对⼉童急诊⼊院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高温会增加儿童急诊的入院风险,在夏天,儿童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的风险大大增加了[9]。

在高温环境下,0~4 岁年龄段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病风险最大;10~14 岁儿童对心脑血管疾病存在明显影响。

如果家里有孩子,在高温天气尽量别处于暴晒的地方,待在凉爽处。

高危人群三:室外工作者

他们是穿着防护服的大白、在马路上穿梭的快递员、顶着烈日搬砖的建筑工人……

以防疫人员为例,在动辄超过 40 度的高温天气中,他们裹在厚厚的防护服下,里面的温度可能超过 60 度。

有数据显示,即便是在约 35℃ 的室温 ,穿着防护服一个小时后,人体的体感温度将达到 64℃,更何况是超高温天气。

在一个研究中,长时间穿防护服之后, 80% 的医务人员出现大量出汗,55.2% 的医务人员存在呼吸困难,还有 46.8% 的医务人员反映过度脱水。还有 面部肿胀(74%)、手浸渍糜烂(56.7%)和视力障碍(49.3%)出现[10]。

我们在超高温的天气中,在路边走一段已经感觉受不了,这些室外工作人员不仅要长时间待在户外,还要完成中甚至高强度的体力活动。

如果你碰到这样的外卖小哥/快递员,或许可以递给他们一杯冰水。研究发现,在极端高温的天中,即便是暂时性凉爽一下,也很有用。

极端高温之下,希望每个人,能够注意乘凉,多喝水,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空调和风扇,打开吧,真的能救命。

参考文献

[1]Liu, X., Tian, Z., Sun, L. et al. Mitigating heat-related mortality risk in Shanghai, China: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simulations. Environ Geochem Health 42, 3171–3184 (2020). https://doi.org/10.1007/s10653-020-00556-9

[2]Wang Y, Wang A, Zhai J, Tao H, Jiang T, Su B, Yang J, Wang G, Liu Q, Gao C, Kundzewicz ZW, Zhan M, Feng Z, Fischer T. Tens of thousands additional deaths annually in cities of China between 1.5 °C and 2.0 °C warming. Nat Commun. 2019 Aug 6;10(1):3376. doi: 10.1038/s41467-019-11283-w. PMID: 31388009; PMCID: PMC6684802.

[3]Yousef H, Ramezanpour Ahangar E, Varacallo M. Physiology, Thermal Regulation. [Updated 2022 May 8].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2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99843/

[4]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草案)

[5]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severe-nonexertional-hyperthermia-classic-heat-stroke-in-adults?search=%E4%B8%AD%E6%9A%91&source=search_result&selectedTitle=4~97&usage_type=default&display_rank=4

[6]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extreme-temperature-safety#extreme-heat-temperatures

[7]Sun X, Sun Q, Zhou X, Li X, Yang M, Yu A, Geng F. Heat wave impact on mortality in Pudong New Area, China in 2013. Sci Total Environ. 2014 Sep 15;493:789-94. doi: 10.1016/j.scitotenv.2014.06.042. Epub 2014 Jul 4. PMID: 25000574.

[8]https://www.weather.gov/phi/heatcond

[9]

[10]最新研究:夏天穿防护服,体感温度竟高达 64℃_装备_冰服_人员

策划制作

策划:小乙 | 监制:Feidi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