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禾花雀被吃到极危,还有多少生灵要因“壮阳”灭绝?

澎湃评论员 甘琼芳
2017-12-08 14:4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给我一个物种,我能吃到濒危”,很多“吃货”都曾这样自黑过。现在,调侃正变为现实: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黄胸鹀(俗称“禾花雀”)从“濒危”升为“极危”。这意味着,13年间,这一可爱的黄色小精灵,已从“无危”变成了比大熊猫还珍稀的物种,且很有可能即将从地球上消失。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我国部分地区因食用而过度捕猎,是禾花雀数量锐减的主因。据报道,上世纪90年代,吃禾花雀之风从南方扩散。公开资料显示,2000到2013年,仅媒体报道的查获捕杀黄胸鹀的案例就有28宗,最多时,广州和韶关查获的被捕杀禾花雀数量达到10万多只。 

实际上,除了国际候鸟保护合约将其列为保护动物,我国对禾花雀的保护战也早已打响。1997年,禾花雀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禁止买卖。2000年,中国国家林业局将禾花雀列为三有物种。不久,广东省将之列为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但明令禁止之下,禾花雀的私下交易从未断绝。相反,出现了售假猛涨的怪象,动辄几十甚至上百元一只。甚至,在一些人眼里,吃禾花雀变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被用来满足虚荣心与阶层想象。 

从源头上讲,遏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治本之道。去年,我国修订了《野生动物法》,增加了“禁止食用非法购买的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规定。也就是说,今后,食用禾花雀,与捕杀、买卖一样将被追责。对于随时有被吃光风险的禾花雀,这一规定意义重大。不过,这也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与消费者对法律的遵守。 

而更关键的,是消费者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养成正确的健康观念,自觉抵制低俗的伪养生观。 

禾花雀之所以招来“杀身之祸”,并非因为美味,而是其“天上人参”之称,被宣传有“补肾壮阳”——多么熟悉的一个词!前不久被广泛报道的穿山甲,同样是因“壮阳”被吃得濒临灭绝。这种“吃啥都能补肾壮阳”的营销套路,直戳一些人盲目进补的心理痛点,成为商家屡试不爽的招数。殊不知,“壮阳”之说,于商家,是疯狂逐利下的作恶;于食客,是不明是非的愚昧。 

物质生活的提高,带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且民间自古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这本没什么。但前提是,要尊重科学。专家介绍,禾花雀的营养价值与鹌鹑、鸽子差不多,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其有壮阳的功效。

相反,吃的风险却很大。禾花雀属于候鸟,生存环境复杂,体内存有大量寄生虫,在捕捉、运输及宰杀过程中,也有可能感染各种病毒。这些风险最后都被转嫁到食用者身上。

这也是食用野生鸟类乃至所有野生动物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知名科普微博“博物杂志”曾多次科普过此类常识,面对网友“怎么吃”的问题,他毫不客气地“怼”了回去。

微博@博物杂志 截图

有人可能会说:以前可以吃,现在咋就不行?这些人没看到,被允许是因为当时吃的数量和速度远低于其存量与繁殖速度。到了今天,这一前提已不存在,被禁吃也是理所当然。 

即便单是为了满足口福,著名“吃货”苏轼说过:“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懂得克制,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当自己的口腹之欲威胁到其他物种生存时,就要消灭自己的贪婪。  

所以,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仅为健康计,吃禾花雀都是花钱招险的不理性行为,壮阳更是无稽之谈。真有病?出门左拐上医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