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上海的第一百货情结:女儿嫁妆购于此、变身顽童“跳房子”
12月8日早上,在电子鞭炮的噼啪作响中,第一百货商业中心正式开门营业。市民早已等候在门前,想第一时间目睹第一百货的新面貌。
76岁的焦钟洁拿着照相机记录下这一派热闹,从她的第一块手表,到她女儿的嫁妆,第一百货跟她这50年来的生活密不可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一大早赶过来的顾客大多是像焦钟洁这样上了年纪的上海市民。
几位老人重温儿时“跳房子”的游戏。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刘瑞 图焦钟洁一生不少“大件”是在第一百货置办的,“我是名中学化学老师,一块手表对老师而言,非常重要。不过那时候,需凭票购买。我记得1968年,我凭票花了105元在第一百货购买了一块钻石牌全钢的手表,当时便宜的有85元半钢的。”
焦钟洁年轻时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当年,焦钟洁的梦想是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然而一直没有票,“以前,购买商品得凭票,加上钞票,得有‘两票’,蝴蝶牌缝纫机的票一直没有。后来有机会购买,家里太小,也觉得占地方,平时的空闲时间也不多,这个梦想就搁置了。”
除了第一块手表,焦钟洁女儿嫁妆也是在第一百货置办的,“1990年,羊毛毯全毛的54元,混纺的27元,我在第一百货为女儿结婚购买了54元全毛的。百子图的被面、痰盂等都在此处购买。百子图的被面现在还留着。那时候,旁边的‘新世界’还没建造,第一百货的品牌齐全,服务态度也好,因此上海人买东西基本都来这儿。”
目前,试营业中的第一百货仅开启A、B两馆(即原一百老楼和新楼),而C馆(原东方商厦南东店)和两楼中间的六合路步道尚在加紧改装中。
在“弄堂”里玩起游戏
7楼的“弄堂”主题区由红色、灰色的清水砖墙体组成,若深若浅的巷子将典型的上海弄堂搬进商场。在“弄堂”深处有一个被称为“100弄”的地方,用来举办文化临展。
8日,第一百货开业当天,“弄堂”也展出第一个临展“上海复古生活展”。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包括老上海30年代、“老三件”年代、“新三件”年代的生活用品,尤其是民国的许多老物件,如冰箱、面包机、空气净化器、取暖器、煤气热水器、自行车、既保证体面又省布料的“假领头”、旗袍等。
五斗橱上摆放木质的三五座钟,是老上海的潮流。在9寸电视和12寸电视前,围观了许多的老年市民,互不认识,但相同的经历让他们谈到了一起。
“那时候,家里放着9寸电视,打开后弄堂里的邻里都来家里看电视。”焦钟洁跟其他的顾客攀谈起来,“总想着从9寸换12寸,但12寸电视购买要凭票,没有‘票’,换不了。”
现场展示的民国木冰箱,让大多数老年人都感觉新鲜。“我们家有煤气,有打蜡地板,但没有这种冰箱。”一位上海市民说。对这个不插电的冰箱,焦钟洁说,她娘家有,“住在北京四合院那会儿用过,这个‘冰桶’上面放冰,下面放要冷冻的食物。”
而在跳房子、跷跷板面前,这批上了年纪的上海市民都成了“老顽童”,“单脚跳、双脚跳”互相教授经验,重温了“上海老弄堂游戏”。
该展览陈列有120多个搪瓷杯和80多个“三五”牌台钟,搪瓷杯意味着120多家当年的工作单位,“三五”牌台钟则记录了上海生活瞬间。“上钢五厂,有次家访,有个家长是这家单位的。”焦钟洁指着一个搪瓷杯说道。
来到现场参观的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上海老市民。一百的橱窗设计闻名全国,临展中“一百橱窗半世纪”的艺术装置是从第一百货50多年以来的橱窗设计资料中精选了108张,展现中国社会和上海城市的商业脉络。展览中,展出了50多幅一百橱窗的老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凭票的年代,一百有不用布券能买到的花布,上山下乡年代的绿皮火车和搪瓷用品,“蝴蝶”牌缝纫机……
“50年,上海发展得这么好。50年前,我住进闸北公园旁的房子,50年后,虽然换了房子,但我依然住在那个地区,变化太大,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好,这座城市同时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焦钟洁50年前来到上海,作为当年的新上海人,她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她笑着用了句上海话“轧闹猛”来形容她此行。
“一百橱窗半世纪”艺术装置展示着上海城市商业的发展脉络。-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