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河森堡:星辰大海到生活哲学的思辨之旅
“18岁以后的爱好只能当成爱好吗?”
“我们读书、追寻诗和远方,有什么价值?”
“研究甲骨文到底有什么用?”
……
这样的问题常常在脑中一闪而过,但却没有多少时间用来追寻答案。面对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思考和追问有时已成了一种奢求。
或许,你也重新思考过知识之于人类当下和未来的价值。对于这个问题,科普大V河森堡也常常发出他的追问。
一次偶然,刷到河森堡老师的微博,是关于荒白教授和秦子同学关于宇宙话题的讨论,他们将我们拉到一个近距离参与者的视角,讨论的话题看起来十分宏大,却又与萦绕在我们脑海中的困惑相联结,不知不觉中给了我们答案。
正如马伯庸的评价:鞭辟入里的调侃,渗透世情的通透,同时于虚构中传递世界的真实。
故事中话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历史,有科学,有哲理,有生活,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将知识和观点分享给我们。
同时,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会随着不同角度的话题变得生动立体起来,他们也有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也有对很多问题的苦恼和困惑。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得越多,也就越会尝试去思考事物的本质及关联。我们遇到的疑问和问题,故事里的人物也都会遇到;他们寻找答案的过程,或许也映射出了那个追寻着眼中远方、脑内繁星的自己。
华罗庚曾说: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
当你学会深思与追问,万物将为你指引。
而这本河森堡编写的《教授与年轻人》,将指引我们从星辰大海到生活哲学开启一场思辨之旅。
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教授与年轻人探讨30个关于自我与社会、历史与未来的话题,在一问一答中解答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和困惑。
这次,由特别会讲故事的科普作家河森堡执笔。在这样的讲述中,比起知识本身,《教授与年轻人》更能让你获得的是一种将多学科交叉的信息融会贯通的意识,学会如何对我们生存的环境中的问题进行有意义的追问,以及如何探寻现象背后的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让知识成为打开视野、理解万物、增长智慧的工具吧。
01
听有趣的人讲故事
让知识“活”起来
河森堡是谁?
坐拥微博600万+粉丝的河森堡已然被贴上许多标签:最红博物馆讲解员、知识网红、人肉背词机、脑力最性感的人、行走的荷尔蒙……
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多见,能在博物馆展厅里旁征博引,随口一谈就是上下几十亿年,也能在地铁口当街与小偷搏斗,徒手制服对方。
他很谦虚低调,别人评价他为“文武双全”,他自己却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武艺达不到这个层次,十几年的格斗训练不过是个爱好。
他知道怎么把摄取到的知识养分转化为有趣的表达,再传递给大众,“会讲故事”成了他另一个标签。
他会在讲历史、科普时,用有趣的故事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在博学中夹着幽默,像打开了一条细细的门缝,让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立体且有趣。
所以每一次河森堡出书,大家的评论都是期待已久,一看就很有趣。这次也不例外,这本《教授与年轻人》中,有很多有价值又有趣的故事在等着你。
02
足下的土地,头顶的星空
享受一场知识盛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知识的获得往往从提出疑问开始,《教授与年轻人》里就罗列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并尝试给读者介绍不同的答案,引发思考。
比如你是否想过,人类为什么花大钱探索太空?
在河森堡的笔下,探索太空就是人类最具有意义的实践之一。
人类的弱点之一在于思维总是受控于实践经验,比如了不起的科幻作家叶永烈先生在1978年就想象出了悬浮汽车、人造食物,但唯独想象不到互联网的存在。所以,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人们将设定一个宏大的而艰巨的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将其细化成一个个具体切实的问题去解决。
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断地想出新方案、新点子,以突破过去实践经验的局限,并使得这些创新最终推广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能做到过去人们思维所不及的事。
虽然太空航行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决饥荒,但是它所研究的各项创新技术却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这些技术打造出更好的厨房用具和医用设备,更好的轮船和飞机,更精确的天气预报和风暴预警,更好的通信设施,乃至更好的日常小工具。
人类的思维受控于实践经验,而探索太空就是人类最前沿、最具突破性的实践,它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牵引和溢出效应,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受益于此。
又如,你是否深入想过,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读书?
河森堡通过古怪的狱卒捉弄犯人和苏联学者与不识字的农民讨论关于熊的故事来说明,不知道牢门曾被偷偷打开过的囚犯,不会为自己没有逃亡感到后悔;不识字的农民也只会相信自己亲眼见过的事物——阅读会帮助人们获得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将人置于抽象的因果背景之中,并给予以大尺度根本性的指向,就是读书的意义之一。
一个人要做出明智的选择,就要让自己置于清晰的因果背景之中,明确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会在当下指向怎样的结果,但事实上,很多人是被排除在因果背景之外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03
对话的方式讲科普
不经意间的思考沉淀
河森堡用对话写故事的这种形式的魅力,在于人情味。阅读过程中,读者能够跳脱出读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变成了一场对话的听众,在这种结构里,再一次拉近距离。
这种形式能使读者从特定的内容、各具特色的说话腔调、惯用的词汇及表达方式中,体会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出身经历、习惯爱好、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从而产生闻其声、知其人的阅读体验。
有了这些设定,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对号入座——也许你是那位深沉克制、稳重优异的荒白教授,也许你是本性善良、好奇心重的秦子同学。
整本书实现更轻量化的阅读,一对“被命运绑在一起”的师徒、轻松幽默的“对话体”科普故事,从自然科学聊到历史文化,再到生活哲学——读一篇“教授与年轻人”的故事,就仿佛旁观了一场聊天,不经意间获取到知识和观点,沉淀自己的思考。
学科交叉展现人文关怀,作者笔下的“荒白教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带给年轻人的答案不限于某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宏大的、深邃的、感性的。
在这本书中,教授关心“人类花大钱探索太空的意义”,关心“诗和远方”的价值,关心“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读书”;年轻人“秦子”继承的也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多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复杂信息融会、深度思考能力。
读过这本书,再遇到相似的问题时,明白其中的道理和背后的逻辑,联想到教授提到的知识点,与身边的伙伴一起探讨的时候,收获也定能更丰富。
内容来源:本文内容整理自《教授与年轻人》,河森堡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版权归作者及本书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作品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