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航海日|寻访福州古帆船
许路
【编者按】今天是中国航海日,回顾我国悠久的航海史,早在东汉末年,《释名》中就出现了对风帆和船尾舵的记载。从海上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从东海到印度洋的广阔海面上,少不了帆船的身影。然而,到了今天,仅仅四十年前还在传承的中式木制帆船建造技术和航海技术的知识与经验几乎已经完全消失了。
生长在福建海边的许路始终记得童年时诏安老家的大帆船,后来,他想建造一艘老式木帆船,驾着它重新出海,环绕地球一周。寻觅、挖掘、研习、复原、建造、下水……他跑遍闽粤海岸线,寻找民间还保存着的帆船制造技术,最终找到中国最后一批木帆船老工匠,造出了复原古帆船“太平公主号”。
他用文字和图片完整记录了这项古船的复原壮举,也抢救式整理了民间遗存的古老造船技艺。以古船,以远航,探索一个个体、一个时代、一种文明能出走多远。
这就是《造舟记》告诉我们的:从迷恋中式帆船,到复原造出一艘传统木帆船,需要多少努力?这是一个为梦想造舟的故事,一端是热爱,一端是大海。
经出版社授权,本文摘录了书中关于福建航运史以及寻访福州古帆船和造船工匠一节,以飨读者。
造舟记;许路/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乐府文化;2022-7
入夜,一条宽广的银带就横铺在头顶上方的夜空中。平时我极少有机会看到这些地球的近邻,想起来上一次看到银河,还是在“金华兴号”颠簸南行珠海的航程中。无数的星星悬浮在无垠的夜空中,星星与星星之间的空隙处,又是更远、更密的星星,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星云。在银河系偏西约30度的方向,有一颗特别明亮的星星,两侧等距地各布一对亮度较弱的星星,构成了一组神奇的五星连壁,星辰连缀,这就是宇宙吧。在这样一个寻访民间造船高手的旅途之夜中,头顶的星辰笼罩着我周边的大海。
南日列岛往北,就进入了福州的行政区域。
1998年,荷兰国立博物馆亚洲部主任鲁克思 (Klaas Ruitenbeek)博士将一幅馆藏彩墨画介绍给福州。17世纪晚期的佚名画家精细描绘了福州府城和南台,建筑、街道、田地与水网,以及闽江岸线与航运的繁华景象。在环绕福州的闽江上,一共出现了四十余艘小江船、十五艘中大型航海木帆船,还有一艘荷兰商船。木帆船二至三桅、尖底、平艄、艏翘艉高,绘有黑、白底、头狮、鳅鱼和龙目等画饰,在相当于今天光明港的位-置,还画有一艘有双层甲板及双层炮窗的大型福船。
无独有偶,时隔十几二十年,清廷于康熙五十八年 (1719) 出使册封琉球,副使徐葆光在其所著的述职报告 《中山传信录》中,也附了一幅描绘精细、透视良好并注明主要部件名称的封舟图,以及一组描述册封舟起航、行驶和到达场景的图绘。李约瑟编著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在引用封舟图时,标注其出处为成书于 1757年的周煌著《琉球国志略》,实际上《琉球国志略》所载封舟图正系采自《中山传信录》。
《中山传信录》收录的册封舟行驶图
明初开始,远在东海之巅的琉球国每逢新王继位,都要求明朝遣使册封,予以正式承认。终明一代,朝廷前后派出使节册封琉球14次,册封使有正、副使,率领五六百人的庞大使团,所乘之船称册封舟,按照规制在官营封舟工场建造或改装战船和商船,从福州马尾罗星塔起航。到了清代,先后又有9次册封舟穿越黑水洋往返琉球。
在民间,《明季北略》引述崇祯二年( 1629 )浙江巡抚张延登奏称:“闽船之为害于浙者有二:一曰杉木船,福建延、汀、邵、建四府出产杉木,其地木商,将木沿溪放至洪塘、南台、宁波等处发卖,外载杉木,内装丝绵,驾海出洋。每赁兴化府大海船一只,价至八十余两,其取利不赀;一曰钓带鱼船,台之大陈山、昌之韭山、宁之普山等处,出产带鱼,犹闽之莆田、福清县人善钓,每至八九月,联船入钓,动经数百,蚁结蜂聚,正月方归。”
福建省在历史上是南方重要的木材产区之一,闽江流域所产之木统称“建木”,其中杉木称“福杉”。江南城市风气奢华,建筑业、木器制造业和海塘水利等的木材用量极大,主要从福建输入。
闽江流域各地的原木顺流放到福州南台,装运木材前往江南的船只,初期多使用钓船。明代中期福建渔民自置渔船用延绳钓捕取带鱼,秋往浙江,易浙米而南,春往铜山,再易广米而来,动经数百,航北驶南,大钓船因其船底涂抹白色蛎粉防海虫而俗呼“大白底”。其后闽商贩卖建木,乃就钓船旧制及原有海船略加增益,其式不像江南之沙船,不像福建之鸟船,不像浙江之蜑船,故名之曰“三不像船”。三不像船以松木等造成,舱口扩大建木长度,两舷可捆挂木材,设三桅四帆,大桅长八丈,其篷以竹箬为之,后改用布制。大多数三不像船容量为二千石,载重约120吨。到了清代,福州三不像船经常受清廷招募,用作上海至天津海道漕运。
任职长江航运代理商的英国人唐涅利在其《中国帆船及各地方船型》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福州运木船(Foochow Pole Junk)的称法并做了详细描述。唐涅利认为福州运木船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帆船,全长在36米至55米之间,载重量在180吨至400吨之间。他特别注意到福州运木船椭圆形船艉的生动彩绘,称赞其充满造船工匠的创意和表现力。
20世纪30年代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梅乐和(Frederick William Maze)曾定制并收藏了一批中国帆船模型,其后将之赠送给英国科学博物馆,其中最著名的一艘模型即“金合福号”福州运木船。
梅乐和的下属伍斯特(George Raleigh Gray Worcester)奉命督造这批帆船模型,这位热衷于研究中国帆船技术史的英国人在他1947年出版的《长江之帆船与舢板》一书中,对福州运木船使用“花屁股”(HUA-P’I-KU)的称法,并测绘了一艘“永利顺号”福州运木船,其总长45米、宽9米。同一时期,法国人奥德马(Louis Audemard)、席高特(Etienne Sigaut)都曾分别对福州运木船做过细致的调查和测绘。
福州运木船是一种因社会性功能而造就的船型,是近代形制最大、性能最卓越的中国帆船。到了20世纪上半叶,福州运木船的船型大部分改成了型制较小的锚缆船型,也就是福州闽县、侯官县渔民所使用的钓船。成立于1934年的福州市民船业同业公会,将船按船只种类及业务范围分为十个支部,锚缆支部是其最主要的成员。到了1948年,该公会成员所属的一千余艘各类船中,外海帆船锚缆有四十余艘。
1796年的外海商船画作
明代福州传统造船业集中在南台,自清代中期起在瀛洲的鸭姆洲,先后形成“矮婆厂造船派”和“福厂行”,在闽江沿岸的竹岐、侯官、方庄、新岐、峡兜、马尾等地也有私人造船厂。
方庄位于闽侯县大樟溪与闽江南港的交汇处,村旁的南通港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是永泰和闽侯诸邑往返福州南台的江船主要渡口,村庄今天依然很有古意,还存有好几座老的木楼民居。
我要拜访的方诗建师傅,就在这里。
方家兄弟造船作坊开口对着大樟溪,乍看其坐向和场景很像海澄郑家崇兴船厂:靠东北面的一侧也是一排竹林,是天然的工厂墙挡,只是规模更大一号;靠西南面的一侧则是一台大型打灰机,缓缓转动着的大木轮,带动两柄一人多高的粗大木椿,交替起伏捶打着地上的石臼。
石臼里面装的是海蛎壳,要经过不停捶打,捶打成碎片、成粉末,捶打出油脂,再拌入生桐油,加入苎麻丝或者竹丝,便成为叫作桐油灰的捻缝填充材料。用桐油灰来捻制船板之间的缝隙,经济实用,滴水不渗,实在是中国造船工艺中一种重要的技术。
航行中的木帆船受到各种外力和内力的作用,每片船板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扭动和变形,而在船板与船板之间的缝隙里保持牢固黏合的填充料,取材和加工竟如此简单,令人叹为观止。
方诗建师傅穿一身浅灰西装,上衣口袋别着一支钢笔和一支圆珠笔,乌黑浓密的头发剪得很是齐整,口才很好,肢体动作丰富:“材料和工艺基本上是采取最原始的,这个和旧式的一样,没有改变,也改变不了,几百年传下来,也不知道是从哪一代发明的,我知道老爸用这个,老爸也知道爷爷用这个,爷爷也知道上一辈用这个,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
方师傅14岁开始当学徒造船,已从业四十余年,他跟堂兄方友瑞一起造的木船至少有百艘。但方师傅并不知晓册封舟、大钓船、三不像和花屁股,而只了解锚缆和围缯船。
闽侯方氏造船法式以油河为母进行配搭,福州方言的油河,相当于海澄的堵口营,即龙骨靠艉部四分一处的横向隔舱,差不多是全船最宽的地方。由龙骨长度确定油河的上宽,龙骨每长六尺至六尺半配油河一尺宽。由油河的宽度确定其所在位置的船只深度,再由油河的宽度确定大桅的长度。先前配搭全靠口诀,近代改用画三线图设计。
我看到方氏作坊内一幅用铅笔画在一片木料上的三线图,正是方友瑞师傅画的。
2011年,方氏船厂为日本浦津设计建造一艘三桅福州木帆船,龙骨长11.7米,船长18米,用货船运到日本后,师傅们再飞过去竖桅杆、装风帆。
造船工匠是传统造船技术最直接的载体,保留在这些匠师手艺中的技术传统,远远要比文字上记载的详细生动许多。我发现各造船地的师傅们使用同样度量衡的鲁班尺,一尺为30厘米,我还发现他们使用样式不同但用法相同的墨斗,每一位都能用墨斗在不规则的原木上弹出开锯取料的复杂基线。各地师傅对帆船部件都有各自的称法,尺寸搭配也以不同的部件为基数,但万变不离其宗,归结于同样的一套技术逻辑。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深入最乡土的海角,见识最迷人的传统,感受最人性的生活。这样沿着福建海岸线的田野调查,来来回回走了几十趟,那些最后的传奇、旁落的宗师、边缘的高手、率真的老人,被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踯躅前行,令我百感交集。福建沿海造船地的田野调查,仿佛江湖上的侠客行,各路隐姓埋名的造船世家渐次露面,这些身怀绝技的工匠们,似乎也和我一样,正等待接受召唤的那一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