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情景喜剧,在“降本增效”下走向复兴?
原创 GuDuo骨朵编辑部 骨朵网络影视
文 │ 老菜
“当我们拨开喜剧那愤世嫉俗的讥诮面纱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饱受挫折的理想主义者。”麦基在其著作《故·事》中写下的这句话,是对喜剧内核的总结。
观众之所以会一次次被触发情景喜剧的DNA,证明着情景喜剧作为舶来品,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所诞生的经典作品具有足够的辨识度和影响力。然而从最初的《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老娘舅》《外地媳妇本地郎》,到以《东北一家人》《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家有儿女》为代表的情景喜剧高产期,再到自《爱情公寓》系列IP起,《瓦舍江湖》《医是医二是二》和近期的《破事精英》在情景喜剧市场再度激起的水花,不难看出期间情景喜剧在时间跨度上呈现出的较明显的“断层”。
近期引发热议的情景喜剧——“打工人图鉴”《破事精英》播出至完结,各类与该剧集相关的话题层出不穷,引领了一系列关于情景喜剧剧集领域创作的讨论,也包括不成文的“怀旧风潮”。
情景喜剧诞生初期作为一种电视剧类型,首次出现在荧屏上所带来的新鲜感和高产期成功案例的增多,促使了创作者创作思路的拓宽,形成了情景喜剧多元化量产的图景。
但情景喜剧市场在量产期后,由于未能出现如诞生初期那般影响力极强的作品,使得情景喜剧一度“销声匿迹”,令人惋惜。而从另一层面,当代影视市场从来不缺对“笑文化”的追逐,在多种创作形态中都将其融入,使喜剧元素深入人心。
情景喜剧作为更难被书写和落地的载体,其发展之路跌宕起伏,如今的复兴之路依旧漫漫。
沉寂已久的情景喜剧市场有可能被再度激活吗?
延续与发展:
“抱团取暖”的故事与“乌托邦”式的想象
作为舶来品,情景喜剧在本土化的创作中呈现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是基于情景喜剧本身的特质而言,叙事题材上均采用生活化题材;叙事空间上多以办公场所或家庭场景作为故事发生地。而不同于发源地美国为观众打造的“乌托邦式”的精神娱乐世界,中国的情景喜剧自引入国内的20余年以来,在主题上承担着迎合社会热点以反映时代主题的重任,特点为独有的家国情怀。
最突出典型如《闲人马大姐》。
在人设层面,马大姐被塑造为一个热心“中国大妈”的形象,同时也是情景喜剧中女性“女主内”形象的普遍展现。
从制作上看,“随拍随播”的制作模式,有利于融合当时的社会热点话题,内容上体现为剧中出现不少以马大姐及其家人、邻里围绕日新月异的社会面貌和社会事件作出的行为着墨,如“申奥成功、中国入世、世界杯”等。
而“家”的叙事主题更是贯穿全剧,如全家人为了帮助马大姐圆一个“文凭梦”而共同努力,丈夫承担全部家务,女儿承担课后辅导。其中有小家有大家,有主体在时代影响下有所行为,也有家庭邻里的细碎日常;有对个体现状的反思,更有对未来的展望。
包括《破事精英》中,这一内核也得以延续。
剧集以打工人“破事部”经理胡强视角切入,演绎了万兽集团地下二层“破(迫)事部”,废柴领导胡强和六个性格迥异、技能各异下属的高能日常。其中除了中国情景喜剧所必备的,在内容上巧妙融合小品艺术的巧合和误会,在嬉笑怒骂中紧跟时代潮流,反映社会痛点、职场议题,更值得洞见的则是其中“家”文化与“乌托邦”式的想象,这二者的创新融合。
“家”文化这一叙事主题,首先最直观体现在由李佳航饰演的“破事部”经理胡强的人物行动,贯穿了“家”这一核心动因。在不配合的下属与始终打压他的上司的双重夹击下,他“忍辱负重”的一切出发点是为了给家中女儿和母亲更好的生活。
其次,剧中所展现的打工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抱团取暖”更是“家”这一叙事主题的延续。
整体的办公氛围内,都在强调一个“集体凝聚力”,在胡强的带领下,部门团队的凝聚力不断提升,大家在共同完成上级领导布置下来的“非人KPI”的过程中彼此扶持,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让整个部门的凝聚力持续提升。
虽然有着“继承人梦”却终究不会实现的棠海星、离异的胡强,以及始终存在于电话中的家庭,又让“家”文化在此解构,但却更加凸显了“破事部”凝结成的“家”文化。通俗来讲便是打工人的“抱团取暖”。
而“乌托邦式”的想象则是屏幕内外并存的。剧集创造了一个集合了产品、程序员、美工、文案等多个工种,专职解决其他部门“紧迫事务”,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迫(破)事部”,让各行各业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营造了集体凝聚力指向上的“利他”团队氛围。
此外,剧集中实现了依靠“盯盯乐”这一高科技产品,对一系列未来办公室内办公方式的想象,包括人物影像量子传递、全息技术进行实时沟通,或是办公疲惫时出现的活力满满、形象优质的“激励师”。
而在剧集外的受众视角,有着对剧情发展支线的互动选择权,满足了受众对多结局的想象与期待,也是情景喜剧与互动剧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
这种“乌托邦式”的呈现方式,同严肃的社会议题、戏谑的台词,一齐反映着喜剧本身“以时而温暖、光明,时而又戏谑、调皮的笔触,小心翼翼的保护着人们的理想和希望,让受众在快意欢笑后获取一丝安全感”的呈现方式,满足了人们对精神和心灵上的愉悦的追求。
情景喜剧市场复苏正当时?
时代大环境诉求与多元化的融合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开化,让电视剧开始发挥自身的娱乐性质,同时让观众认识到电视剧可以作为情感宣泄、释放压力的娱乐形式,这便是我国的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诞生的时代背景。
而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面临着生活压力与高水平社会需求两者的不平衡所带来的矛盾,因而对娱乐的诉求更为强烈,此时影视作品具备既指向现实,又超越现实,将生活的各种艰难和辛酸化为轻松的笑声的功能。
如果说1993年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要适应因巨变的生活生产方式而出现的压抑氛围,导致大众审美娱乐需求日渐强烈,为情景喜剧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因此才出现了《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等以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为背景,展现当时背景下一家人逗趣生活方式的情景喜剧,让时代大潮所带来的压抑感于嬉笑氛围中有所缓解。
那么,如今情景喜剧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同样来自当前人们希望在特殊的“后疫情时代”影响下,在生活生产方式带来的窒息感中,得到心灵上愉悦的情感需求。
如果说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所面临的是生活压力、不断开化的社会大环境,和愈发高水平的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平衡所带来的矛盾;
那么置换到当下,后疫情时代随时反复的疫情等不稳定因素造就的大环境,催生了人们来自心理上对疾病的恐惧、生理上对于生活水平的担忧,各行各业急切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生产的需求带来了压抑、严肃的氛围。因此轻松愉悦的氛围和正向的生活态度,成为当下最迫切的需要。
从影视行业“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上看,各大视频平台和影视公司都呈现着“提质减量”的剧集现状,对标情景喜剧,亦不再是从前情景喜剧高产期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严重导致观众视觉疲劳的境况,而是更加看重演员演技与剧情节奏紧凑度。
因此,以固定演员和场景为主要呈现方式,质量好坏直接取决于目标受众的评价的情景喜剧,恰好匹配行业在剧集创作方面“降本增效,回归受众”的需求。
可以说,情景喜剧正在困难的大环境下绝地求生。受益于群众需求和调头转向的制作风向,像《破事精英》这样不求爆款的中体量口碑剧集,也在累积当代情景喜剧全面复苏的基本盘。在小而美的口碑里缓慢攀升,何尝不是另一种天时地利人和。
变游离为类型化输出:
受众与产业结构决定情景喜剧市场的未来
当我们厘清中国情景喜剧的整体发展脉络可知,由于在创作质量上的参差不齐,使得大众印象平平,并且中国情景喜剧在传播方面始终未曾如国外那般,针对这一单一类型剧集的播出频道,导致国内与之相适应的受众群体始终不稳定。再加之其不像家庭伦理剧或谍战剧有着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相对固定的收视群体。不断的探索和试错,形更加稳固的受众群体是情景喜剧的必经之路。
而在产业层面,除爱奇艺“小逗剧场”接连发布的《瓦舍江湖》《医是医二是二》《破事精英》有暂成当年名噪一时的“630剧场”那般,形成情景喜剧类型剧集播出剧场,其他平台对于情景喜剧和喜剧元素叠加纯粹的轻喜剧品类剧集的开发,相对延迟或有所规避。
的确,让人难过易于让人发笑,即便是暂成体系的“小逗剧场”接连三部的情景喜剧,也难以形成当年《我爱我家》《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等那般引领的时代风潮。《破事精英》的小范围出圈大多也是由于此前《爱情公寓》剧集IP所奠定的舆论基础,更不用说其热度较同期剧集甚至达不到中规中矩的表现。
观众对其中“互动剧集”“单集定制片尾曲”“歌舞元素”等新颖形式的出现也是褒贬不一,喜剧调性的突转或笑点生硬等不协调因素也成为槽点。
但我们依然要客观的看待,当下《破事精英》虽然依然从多方面被观众拿来与此前的《爱情公寓》作对比,但其实侧面反映了《爱情公寓》这部影响了80、90、00几代人的情景喜剧,的确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中国的情景喜剧的网生代受众群体。加之如今类似“小逗剧场”的类型化播出模式的逐渐形成,情景喜剧的制播在未来也具备着一定的底气。
就当下情景喜剧的创作来看,无论是《爱情公寓》IP剧集,还是《瓦舍江湖》《医是医二是二》《破事精英》,它们在创作上的定义,早已不局限于其诞生之初的“包括广告时长在内,单集30分钟以内”的常规时长限制。长至1个小时或单集“循环互动”的剧集形式,或是与相声、歌舞元素的融合,皆令人耳目一新。
正如费尔巧说:“情景喜剧,像其他电视剧种一样,定义取决于行业、电视导报及观众的共识。且它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时代在变迁,无法作出即时的定义,情景喜剧的“第二春”正呈萌芽态势,相信在“天时”上满足“后疫情时代”人们情感心理的迫切需要,和影视行业“降本增效”迫切需求的情景喜剧,在影视工业化、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是一片有待开拓的蓝海。只有在内容上精良、在形式上更加多元的优质情景喜剧,才能够填补业界情景喜剧剧集多年来的缺席和创作者的灵感无处发挥的遗憾。
原标题:《情景喜剧,在“降本增效”下走向复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