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微信一个群为什么限500人?关于社群,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澎湃新闻记者 洪燕华
2017-12-07 11:42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微信一个群为什么不能超过500人?

这和熟人社会有关。

11月29日,在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腾讯NEXT IDEA创新平台和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新融合:走向日常的科技与人文暨腾云峰会”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大栅栏社区5万人,如果说换成比特社群的话包括两层甚至三层,如果面对面,它的好处是什么,熟人社会,这个规模不超过五百人。腾讯微信咨询过专家后设置的,一个群不能超过五百人。

罗家德教授以对“复杂网络”的研究闻名,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圈子”说。广义的“圈子”在管理学中通常指 “网络”,社会学中常常是指 “社区”或“社群”,中国人的圈子文化可以为恶,使公共权力私人化,也可以为善,形成很多自组织团体。

11月29日,在故宫举行的腾云峰会上,罗家德向媒体解释了社群管理,“一个五百人的小社群怎么组织起来的,想让他发言就可以发言,这就是自组织社群,还有罗振宇知识社群,可能形成两层规模甚至更大规模,像鹿晗粉丝团就三层结构,怎么鼓励他们自我组织,还能够自我治理,自我成长,又有集体行动,不管是培育的过程,还是让他们产生秩序的过程,这些粉丝团之间可能针对一句话不爽互掐,怎么形成他们秩序的过程,以及最后还能够发动他们集体行动的一个过程。”

在网络社群,粉丝可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愿为idol做贡献、自我再造,为什么现实的社群,我们的邻里关系却越来越冷漠?怎么样让社区居民也可以有粉丝社群那样的活力,自我升级自我改造,自愿为社区做贡献。

从网络社群到现实社群,都是罗家德的研究范围,他相信只有人人参与才能创造真正有活力的社区,他致力于通过社区营造的方式重新将人凝聚起来,自我造血改变社会。罗家德社区营造的实验从台湾到四川灾区,又拉到北京大栅栏和上海嘉定,在长达8年的“社区治理实验”中总结出从线下到线上的新“O2O”模式。

“从前的社区竟然死了,变成居住的小区,而不再是乡里乡亲的社区,社交不见了。”罗家德说,过去的社会都是熟人社会,现在都是陌生人,这样的社区变成睡城,大家只在那里睡觉,社区的全部事情都找政府。全世界走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都发生这种事情,我们的目的就是进入社区,我们会用各式各样手法,发现社区里有很多非在职的妈妈,先搞妈妈教室,大栅栏多半是老人,我们就搞一些老人的活动,最后他们发现我们天天见面会点头的人,竟然有这么多共同的行动想要做,这样他们开始自我组织起来了。我们强调社区营造最后造的是人,固然造了社区,造了政府,最后改造的还是人。

未来的社区如何结合大数据、社交媒体?AI盛行年代,如何打造网络社区?11月29日,罗家德在演讲中谈了很多关于社区,你可能还不知道的事。

今天的演讲题目是《比特重构社区》。我们的研究团队确实正在社区中间做大数据收集分析、以大数据增加社区治理能力的研究。

但是,为什么我一开始从社区营造上讲这件事情?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我们如何收集数据?如何能够不侵犯隐私地收集数据?又如何能够通过这些数据得到有用的治理指标和治理知识,这远比我们只是用爬虫到网上乱搜一通有用,因为搜下来的东西不见得对我们增加治理知识有帮助。

但是这马上让我们想到了刚才张海波(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讲到的一个事情,我们大人能不能进出儿童的比特社区之中,能够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对话,而不只是想把他们的手机收掉。同样地,我们也要思考是想要进入社区居民的比特世界之中,还是只是想把他们的手机收掉?我们就以大栅栏社区营造为基础,开始谈大社区的治理。

社区营造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如何去解决社区的问题和事情。我们过去是“等、靠、要”,等着政府解决,还是社区居民能够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有一整套做法才能够实现我们这样的想法,而且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非常有效地进入他们的比特世界之中。

做法很简单,我们一方面要培训,就是不断地培训社区居民了解社区营造和他们自组织自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陪伴,看到他们如何自我组织起来,发展下去。此外我们也要了解社区,所以需要各式各样的社区调查,以及最后我们要对整个事情进行评估。这个过程实际上很好玩,我特别要介绍一下为什么大栅栏社区吸引了我们的团队。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初,西城区很诚恳地希望我们合作做一些事,我们在西城区到处寻找能够跟传统北京文化结合的社区,老四合院。

在进行了一些社区调研之后,我的一个合作伙伴沈岩教授到大栅栏就不肯走了,因为他说在这里找到了老北京所剩不多的味道。我们当然很感谢得到大栅栏社区街道的支持,今天我们的街道主任苏浩也在这里,大栅栏投资公司贾荣主任也在这里,我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团队,和梁肖月共同推进这件事情。

第一步,进了社区,办了很多大栅栏市井文化讲座,也办了很多调查,可以有很多定性和定量研究对社区人文地产进行了解,对社区400户定量调查,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对大栅栏老北京文化的了解。大家可以看得到这里其实有很多很多老北京的素民生活。

第二,我们做的是培力,我们不断告诉能够愿意接纳我们的社区居民们,如何去理解一个社区发展的过程。在这些培力过程中我们把社区组织从种子开始培育成为小苗、再到小树,希望小树将来慢慢成长,能够自我成长,自我造血,而且能够承担很多社区中间的工作。

当然,最后我们要进行微公益创投,在众多提案中能够得到他们到底谁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好的信息,我们鼓励他们参加自组织培育的过程。最后我们得到了26个社区自组织,分布在整个大栅栏街道之中。

强调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大栅栏这个地方,我们会非常期待能够在这里看到更多今天的主题,文化如何跟比特结合。为什么?因为大栅栏这个地方是老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它也是徽班进京的地方,它还是社区居民仍然保留一些京剧文化传统的地方,是京剧的发源地。今天还可以看到像梅兰芳等人的后代还住在这些地方,虽然已经不是职业京剧表演者了,但今天为止还保留了京城文化的余脉,这是很重要的。今天很多大城区都是老建筑留下了,新文化进入了,又能看到多少老的传统还在传承着?

最后进入什么叫做大数据社区治理这个核心议题。当我们有了26个社区自组织,我们不再是拿着服务外包的钱做二三十场活动带动社区居民、服务社区居民,而是让社区居民自己做自己的育幼、自己的养老和大妈广场舞、京剧票社等等自我服务的活动。所以我们一年中会有将近300多场活动。

我们过去当然很希望这些活动能够都由我们的人员参与、辅导,跟着他们一起来进行各式各样的培育,使得他们能够继续自我组织自我成长。但是我们渐渐发觉这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所以开始鼓励大家用微信。

但实际发现,即使这个社区都是老大妈甚至八十几岁的人,还在参加我们的活动,他们有自己的微信群,只是不会邀请你参加。直到能够真正进入他们的社区培育他们、陪伴他们,走过这样的一段路。在我们的团队和地方政府一起努力进入到他们的心里之后,这些社群终于向我们开放,于是我们有了39个微信群,终于可以在毫不侵犯人家隐私的情况下收集到了700多位社区活动的活跃分子、社区能人,他们是带动整个社区活化的比特资料,这些资料对我们而言的意义在于,它不但能让我们了解这些社区活动进行的状况,而且会帮我们形成很多社区治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把他们平常的足迹全部在网上保留了下来。

原来我们还在想要花一点钱鼓励大家上网鼓励大家把照片上传,鼓励他们在活动过后把活动资料整理出来。后来我们忽然发现,其实这都是不需要的,因为他们每天自拍互相在社群中间传、互相炫耀,使得这个比特社区非常活跃。

最后,社区营造的核心是人,通过刚才一连串过程,我们希望社区居民都参与到社区活动之中。

最后我觉得有一件事情是特别难得的,因为我们的社区营造竟然是从一个羌族部落开始的,这就是我们后来在灾后援建的杨柳村的羌族部落。

谢谢大家!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