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京日报刊文:传统文化不该被“女德班”带偏
“丁璇大师”刚刚消停,辽宁抚顺便又现“女德班”。“(点外卖)不刷碗是妇德丧失”“女子就该在最底层”……奇葩言论直击大众认知底线,引来舆论一片声讨。12月3日,当地教育部门回应,已要求该机构立即停止办学,所有学员尽快遣散。
屡屡冒头屡屡被打,屡屡被打又屡屡冒头,近些年社会上各种“女德班”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们或以“淑女班”的面目示人,或以“传统文化”的标签宣传,竟还总能收获一众拥趸者。然而,真相如何?这些培训机构要么定位“上流阶层”“高端人士”,学费动辄上万、几十万,要么以“免费”始,等到洗脑成功便立马倾售价格不菲的周边产品或搬出名目繁多的捐款项目。与其说这些课程是在传递扭曲的价值观,不如说这就是一桩赤裸裸的生意,是一些钻营者看到了某种异化的市场需求,趁机搭售一些糟粕产品罢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叫停“女德班”、取缔一两个办学机构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壮大起来。这些年,市场上“国学班”“蒙学教育”“某某书院”遍地开花,中国古典审美重新成为市场的“新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也达到了新的量级。而由此反观当下的文化供给,着实有些“捉襟见肘”。有的照搬照抄,热衷于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诸如卷轴、瓷器、昆曲、武术等等都局限于符号展示;有的又过于“高冷”,始终与现代社会疏离,表达方式过于晦涩难懂。“女德班”的盛行再次证明:如果市场供给迟迟无法满足需求,就一定会有人游离在灰色地带蠢蠢欲动。
挤压曲解的空间,必须培育正解的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大浪淘沙后的精华,也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糟粕。犹如站在含有粗砂的富矿面前,我们需要更多的“能工巧匠”甄别筛选,细细打磨。毕竟,弘扬传统文化,不是摆几本线装书、拍几件假古董、或者穿着汉服拱手作揖,只有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对文物古籍加以创造性的运用,让它们都活起来,我们才能体味到来自历史深处的美感与触动。
“女德班”应该画上句号。而让真正的优质内容走进大众生活,涵养文化持续生长的内生力量,显然还任重道远。
(原题为《传统文化不该被“女德班”带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