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子湖畔并赏荷花与荷主题文物,浙博展“一一风荷举”
夏日赏荷,于杭州人而言,寻常亦风雅。初夏时节,寻“小荷才露尖尖角”,仲夏时节,观“新荷漫沼叶田田”,盛夏时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秋霜时节,可“留得残荷听雨声”,甚而风中、雨后亦有“叶有清风花弄影”“碧玉罗盘弄水晶”……水乡荷塘,碧叶风翻,芙蓉红艳,风景的烂漫与情意的缠绵都在此处相通。
澎湃新闻获悉,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的“一一风荷举——荷文化与杭州西湖”于7月8日在西湖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从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的荷花主题文物、工艺品170件/组,从六朝鸡首壶、越窑青瓷、宋元龙泉窑莲花纹青瓷、到陈洪绶《荷花双蝶图轴》,无不透露着荷主题文物的魅力与风雅。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杭州西湖大规模种植荷花,应可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遍及大江南北。佛教的盛行,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兴起,莲花因其身处淤泥却不染,且花、果、子并存,颇具佛性,又是佛教创法所在地印度的国花,成为佛教的标志,佛教的许多法物都与莲荷有关。莲花被大量装饰在六朝器物上,既顺应当时的时尚,也具有相当的美学价值。
南朝 越窑青瓷莲瓣纹龙柄鸡首壶 浙江省博物馆藏
鸡首壶是六朝青瓷的典型器。南朝士族门阀崇尚“秀骨清象”,此时期的鸡首壶也呈现器型修长、鸡首高耸的姿态,柄多做成龙首形,肩腹部多刻划莲瓣纹。
南朝 瓯窑青瓷莲瓣纹罂 1964年浙江瑞安云江社区龟门山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罂俗称“盘口壶”,为汉以后流行的器式。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历经汉、魏晋的流传,在南北朝得到大力传播,佛教艺术也融入了社会生活。佛教中莲花与佛教义理相容,人们欣赏莲花,更向往佛教所宣示的无争平和的境界,莲瓣纹在此时盛行一时。
南朝 越窑青瓷莲瓣纹碗 浙江省博物馆藏
南朝 越窑青瓷莲花纹盘 浙江省博物馆藏
汉代至南北朝,饮茶之风在江南一带逐渐流行。东晋、南朝时期,专用的茶具从饮食器中分化出来,专用于饮茶的托盘之盏出现。托盘内底中心下凹,周围有凸起的托圈,形制与唐代“茶拓子”铭记的金银茶托基本一致。茶具上饰莲纹,正与佛教的盛行相合,南朝青瓷莲纹盏、盘,可以作为早期茶具的代表。
绕郭荷花三十里 拂城松树一千株
唐五代时期,荷景已成为杭州的重要园林景观。有“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的景致。五代吴越王钱镠立国东南,崇佛建寺,杭城以“东南佛国”之名远播华夏。在佛教教义中,莲花为佛家圣花,是生命与光明的象征,寓意清净的功德和清凉的智慧。佛家经典,禅宗公案,常见莲荷身影。佛教的盛行与荷花的大规模种植形成了合力之势,并最终推动了荷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除了佛教艺术造像,在建筑、绘画以及铜镜、石刻等工艺形式中也常见莲荷装饰。
唐 《佛说阿弥陀经》变相图 1956年浙江龙泉金沙寺华严塔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写本,卷轴装。经卷残本分上下两部分:下为《佛说阿弥陀经》中的一段经文,上为依据经文所绘的彩绘变相图。图中有三供养人居左,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居右,天花祥云散落虚空,表现的是俗世供养人来到极乐净土,持花礼敬阿弥陀佛的情景。画面中央绘天宫楼阁,楼阁下有七宝池,中有四朵莲花。据《佛说阿弥陀经》所载,“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唐 荷花鸟纹铜镜 浙江省博物馆藏
镜为八出葵花形,圆钮,双鸾夹钮相对,脚踏花枝。钮上荷花一枝,一鸟啄莲子。钮下荷花一枝,莲蓬上饰鸳鸯一对。镜缘四花四鸟相间环列。
唐 越窑青瓷荷叶形托盏 1975年浙江宁波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出土 宁波博物院藏
托盏由茶盏和盏托配套组合而成。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盏托仿荷叶形,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形成风吹叶卷的动感;盏口沿作五瓣花口形,外壁压印五条内凹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盏托中心内凹,上承茶盏,浑然一体,如荷叶承载着荷花在水中荡漾。托盏光素无纹,釉色青翠、莹润如玉,釉面亮洁均匀,造型设计巧妙,制作精巧。
五代吴越国 铜观音像 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观音头戴花冠,冠饰化佛,束高髻,面相长圆。颈饰项圈,胸挂璎珞,身穿天衣,下体着裙。左臂屈肘,右手置膝,结珈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仰莲的莲瓣宽大饱满,十分写实。束腰饰有球形饰,覆莲的莲瓣为宝装式。莲座上刻题记:“弟子徐仁岳吴充珠共造永充供养”。
五代 越窑青瓷鸳鸯纹荷叶盖罐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五代越窑青瓷因吴越国的推动而臻于鼎盛。不仅胎美釉洁,造型和纹饰也是匠心独具。此件盖罐,器盖是仿生的荷叶,腹部为细线刻划的莲池鸳鸯,刻划逼真,生机盎然。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北宋时期,荷花在西湖广泛分布,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美。南宋时期,荷景成为了宫廷、宅院的重要园林景观,赏荷成为潮流。杨万里笔下“西湖旧属野人家,今属天家不属他。水月亭前且杨柳,集芳园下尽荷花。”写出了西湖十里锦绣、荷花摇曳的荷塘盛景。宋代大儒周敦颐,以名篇《爱莲说》,将荷花意象与文人修为紧密结合,荷花成为君子之花、文人“比德”之物。在文人意趣的主导下,文房雅玩、家具陈设、茶酒香事,均与荷花结缘,用赏之余,妙趣横生。
北宋 龙泉窑青瓷莲瓣纹五管盖瓶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五管瓶又称多管瓶、五端壶,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得名,是龙泉窑初创时期特有的器物类型。这件盖瓶,全器仿生造型,器盖雕饰成含苞欲放的覆莲花,肩部刻饰仰莲纹,肩腹部堆饰波浪纹并间以五个荷茎状花口管,腹部刻划多重覆莲瓣,造型端庄挺秀。是北宋早期龙泉窑的代表作。
北宋 龙泉窑青瓷莲瓣纹盖瓶 浙江省博物馆藏
盖瓶胎质细腻,釉色清雅,重瓣仰莲纹的刻划和荷叶形器盖的设计,相辅相成,生动逼真,代表了五代末北宋初龙泉青瓷在仿生器物设计上的高超水平。
南宋 凸花鱼藻纹银盘 1982年江苏溧阳平桥乡小平桥村宋代窖藏出土 镇江博物馆藏
圆形浅盘,折沿,平底。沿上錾刻一周三角形纹饰,腹壁饰莲瓣纹,底心錾刻图案栩栩如生,莲池中心漂浮着一朵巨大的荷叶,荷心上雕刻游龟,四条鲤鱼则围绕荷叶,在荷花盛开的莲池中追逐嬉戏,恰似夏日荷塘盛景。
鱼藻纹是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喜爱的题材之一,它广泛地出现在绘画以及陶瓷、金银器等产品之上。南宋洪适《生查子》题为“姚母寿席,以龟游莲叶杯酌酒”的诗文中写到“碧涧有神龟,千岁游莲叶。七十古来稀,寿母杯频接。”可见宋人以龟游荷叶纹寓意寿吉,鱼则同“余”,象征富足有余。
南宋 龙泉窑青瓷莲花纹夹层碗 浙江省博物馆藏
南宋 龙泉窑青瓷莲花纹夹层碗 浙江省博物馆藏
夹层碗又叫孔明碗。碗面作浅盘状,下装腹壁近直的碗形座,底心镂一圆孔,碗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中心镂孔与空腹相通。盘心刻划折枝莲花,爽利遒劲的刻划,仿佛写意花鸟,将风荷之姿刻划得清雅脱俗,形神俱足。碗外壁刻划仰莲纹。南宋时期是龙泉窑莲瓣纹碗大量生产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莲瓣纹碗做工精湛,线条柔和,别有一番韵致。
南宋 龙泉窑青瓷莲花纹碗 浙江省博物馆藏
南宋 龙泉窑青瓷莲花纹碗 浙江省博物馆藏
碗内壁刻划盛开的荷花及荷叶,纹饰舒展流畅,清雅飘逸。外壁刻仰莲纹,莲瓣内填篦纹。莲花被佛教奉为圣花,两宋之际,三教合流,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又被儒家奉为高洁品性的象征,这一时期的龙泉窑产品盛行内外壁刻划花,且内壁往往是折枝荷花的纹饰题材。
南宋 龙泉窑青瓷莲花纹鸟盏 浙江省博物馆藏
鸟盏又名鸟食罐。宋代花鸟画兴起,想要画出形象生动的花鸟画作,就需要对花朵、禽鸟做近距离的细致观察,为此很多花鸟画家开始在自己的家中养花养鸟,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文人士大夫的一种嗜好。在士大夫文化的主导下,养鸟成为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普遍喜好。
此件鸟食罐呈含苞欲放的莲花形,外壁装饰层叠仰莲纹,施粉青釉,形成“出筋”的现象,由于釉层薄,向下流,莲瓣尖露出胎的火石红色,恰如花瓣尖上的一点红,更显明丽生动。可谓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
白公堤畔烟湖空 四月未尽荷花红
元朝统治者对西湖废而不治,以致西湖湮塞,荷景荒芜。明代,经数次修扩建,终于重现“种荷花满湖,堤畔柳丝成畦”“两湖光艳,十里荷香,如入山阴道上,使人应接不暇”的景致。晚明江南地区清供与崇古之风盛行,士大夫醉心于此,常借物抒怀。荷可观叶、赏花、采实,赏用期几乎与其生命周期等长,而无一可废之处,兼具耳目之赏和物用之实。明人爱莲成癖,大量著书立说以论玩赏之道。
元 鸳鸯卧莲形白玉炉盖 浙江省博物馆藏
白玉,留黄色玉皮。鸳鸯翘首,口衔莲枝,缩颈卧伏于莲叶之上、莲花与莲蓬之中,羽冠较长,凤眼,以密集细线刻划出上翘的羽翅,姿态生动。鸳鸯左右两侧分别琢刻绽放的莲花与精巧的莲蓬,胸前一片枯荷,以黄皮子形态呈现。所卧莲叶呈覆状,边角起伏,并琢双勾线以为叶脉。
明《遵生八笺》在玉器分类中对“炉顶”有专门记录,炉顶的纹饰包罗万象,常见龙纹、蟠螭纹、春山秋水纹、荷叶鹭鸶纹、鸳鸯卧莲纹等,形态各异,生意盎然。
元 龙泉窑青瓷龟心荷叶碗 浙江省博物馆藏
元 龙泉窑青瓷龟心荷叶碗 浙江省博物馆藏
碗内壁刻双线荷叶脉,碗心贴一模印小龟。龟游莲叶,是唐宋元时期十分流行的题材之一,常作为铜镜、瓷器、玉器与金银器的装饰纹样,除寓长寿之意,亦含人们对政治清明的向往。
元 龙泉窑青瓷刻花菱口盘 浙江省博物馆藏
菱口盘为元代龙泉窑创新产品。内底刻划的简笔荷花,则是元代龙泉窑青瓷上的常见纹样。此类器物在外销瓷中多有发现。
明 陈洪绶 荷花双蝶图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绢本设色 纵63cm 横24.5cm
陈洪绶(1599—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浙江诸暨人。早年受业于刘宗周、黄道周门下,1642年曾到北京为国子监生,授中书舍人,供奉内廷,不久即离京南归。明亡后在绍兴云门寺出家为僧,自号悔迟、老迟,后在杭州以卖画为生。擅画山水、人物、花鸟,皆精。画有古意,“渊雅静穆,浑然有太古之风”,对后世影响极大。著《宝纶堂集》。此幅绘双蝶荷花,托君子胸次高怀其中,虽素则华,虽拙胜巧,雅正古朴又鲜活气象,沉着渊静又空灵萧散。
明 龙泉窑青瓷莲花形灯盏 浙江省博物馆藏
全器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小盏,外壁饰贴塑莲瓣,中间为莲叶形浅盘,下为二层方形底座,中空,细柱,外壁盘、底座间隔处饰有贴塑的花朵装饰。全器造型繁复,式样华美。
明 和合二仙玉带扣 杭州博物馆藏
人物纹玉带饰。玉料呈青白色,玉质纯净,是将一件圆形玉料对半制成带钩和带扣两片。玉工运用透雕和阴刻技艺描绘和合二仙的形象,带钩的玉片上刻画的童子手持一圆盒,带扣的玉片上的童子手持莲枝,其身后为一片荷叶,两片玉片相扣合处雕刻一朵盛开的莲花。其余部分透雕缠枝卷草纹和卷云纹。圆盒与荷花谐音“和合”,两位童子的形象为和合二仙,寓意婚姻的美好和合。
湖边不用关门睡 夜夜凉风香满家
清康熙三十八年,“麯院荷风”在苏堤跨虹桥西的岳湖获得重建。康熙皇帝改“麯院荷风”为“曲院风荷”。康熙、乾隆南巡后,把江浙文化带到了北方,圆明园的莲荷风情园——曲院风荷,即按照西湖曲院风荷的布局所建。清代的莲荷文化进一步向世俗方向前行,与莲有关的吉利祥瑞的图形和词语深入人心,祥瑞观念也通过莲荷的音、形和意得以外化和传承,成为从宫廷贵族到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
清 董诰 西湖十景画册 浙江省博物馆藏 纸本设色 纵16.3厘米 横32.5厘米
董诰(1740-1818),字雅伦,号蔗林,富阳(今属浙江杭州)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董邦达长子,精书法,善绘画。此册封面有“藻耀湖山”签,内写西湖十景。此页为“曲院风荷”,上题御制诗:“客来春日未开荷,花事难探趣亦多。闻道明湖香十里,临风如听采莲歌。”
清 任颐 荷花双燕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纸本设色 纵180.1厘米 横44.6厘米
任颐(1840—1896),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改名颐,字伯年,以字行,号山阴道上行者,山阴航坞山(今属杭州萧山)人。寓居上海,鬻画以终。绘画题材广泛,人物肖像、花鸟山水无一不能;技 法全面,重视写生。在其绘画题材中荷花双燕较多见。此幅荷花勾勒填粉,隐于荷叶之中,荷叶风飞翻动,荷塘中芦草密密丛丛,两只燕子斜掠水面,观者目极处,荷风凉凉。
曾经钱镜塘收藏。
清 余集 一路青莲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余集(1738—1823)字蓉裳,号秋室,仁和(今杭州)人。官至侍读学士,告归后,日以文艺自娱。性醇正高介,尤好引掖后进。工山水,笔清秀逸,有“山光在掌,云气生衣”之致;善仕女,风神静朗。此幅绘白鹭青莲,借谐音寓意,署款“乙丑(1805年)夏抚陈洪绶笔意”。
曾经钱镜塘收藏。
清康熙 青花莲塘纹笔筒 浙江省博物馆藏
笔筒内外施白釉,釉色清亮。外壁青花绘一鹭、莲塘,寓意“一路连科”。此纹饰取鹭与路、莲与连的谐音,表示科举仕途顺利,是对科举时代应试考生的祝颂语,清代瓷器上多见。古时士子为求功名,特别喜爱这一题材之装饰。
清 荷塘清趣鱼子纹歙砚 浙江省博物馆藏
鱼子纹歙砚,属歙砚名品之一。是以砚石中均匀分布有密集小黑点,状如鱼子(鱼卵)而得名。石质泛青而细腻,可呵气成雾。该砚砚面上刻一荷塘,莲花摇曳,又以砚池拟莲叶。文人清雅,尽在其中。
清雍正 粉彩荷花水草纹盘 浙江省博物馆藏
粉彩,又称“洋彩”,在珐琅彩瓷的基础上烧制,属釉上彩。雍正粉彩多在白釉面上直接施彩作画,胎质细白、釉色莹润,器型以日用瓷为主,兼有文房用具等陈设瓷。该盘内底粉彩荷花莲叶水草纹,釉色温润,呈现淡雅柔丽之感。外底“精雅古玩”青花双圈双行篆书款。
清同治 粉彩莲瓣形碗 镇江博物馆藏
碗为多重莲瓣立体造型。外腹通体施以淡绿色釉,碗内壁和外底为松石绿釉。在每层莲瓣上涂胭脂红彩和线描花脉纹,底部红彩方框内书“大清同治年制”六字篆书款。
清雍正 “清荫堂制”款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盘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件主题纹饰作典型“莲托八宝”纹,内底、外壁皆绘之。内底绘有方胜、盘肠、秋叶、拍板等,外壁则绘银锭、果子、铜钱、火珠、双角、聚宝盆、如意、拍板,上下分别有双圈弦纹。外底“清荫堂制”双行楷书款。
荷叶似云香不断 小船摇曳入西泠
清末列强入侵,西湖的传统园林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西湖荷花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20世纪50年代,西湖疏浚工程开启,80年代以来,西湖开始有规划地大规模种植荷花,如今曲院风荷里的荷花,已有200多个品种了。古人以诗词歌赋的方式咏荷,今人用时尚创意的方式爱荷。莲荷因形美性雅、寓意祥和,而给人带来灵感,引发创新。近年来,出土自宋代地层的古莲子,经培育唤醒,在各地绽放。荷花俨然成为了传播友谊的种子,沟通古今的桥梁。
吴昌硕 墨荷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纸本墨笔 纵98.5厘米 横46.1厘米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鄣吴村(今属湖州安吉)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此幅墨荷作于1886年,吴昌硕时年四十三岁。
黄宾虹 荷塘秋趣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纸本设色 纵106.6厘米 横39.9厘米
黄宾虹(1865—1955),原名质,字朴存,别署予向、虹庐、虹若、虹叟等,中年更号宾虹,以号行。安徽歙县人,生于浙江金华。以山水闻名,兼擅花鸟,浑厚华滋,重视自然之美。有《古画微》等。此轴写有芦草一丛,小荷几苗,天牛一只,蚤蚊一团。其以性灵相托,纯素天然,非巧思所营,天真之下,一片清光。
常书鸿 荷花池望保俶塔 浙江省博物馆藏 木板油画 纵40.6厘米 横53.5厘米
常书鸿(1904—1994),生于浙江杭县,满姓伊尔根觉罗,满洲人。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并留校,1927年赴法国学习油画。回国后任教于北平艺专、国立艺专。1943年赴敦煌,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保护工作,被人称作“敦煌的守护神”。此幅近景为里西湖荷岸,远景为宝石山,为其晚年西湖写生作品。
丰子恺 并着采莲舟页 浙江省博物馆藏 纸本设色 纵34.5厘米 横27.5厘米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号子觊,后改为子恺,号缘缘堂,生于石门(今属浙江桐乡),师从李叔同、夏丏尊。其在漫画、书法、翻译等各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出版的书集、画集、散文著作、美术理论和音乐理论著作颇丰。画中二女子一人一桨,并舟行于水上,荷花载舟,似是一同采莲去。画题为唐代崔国辅句“相逢畏相失,并着采莲舟”。
晚清民国 石雕荷叶形水盂 浙江省博物馆藏
民国 褐漆描金喜上眉梢纹荷叶书卷式盘 浙江省博物馆藏
夏日炎炎,荷塘消暑,眼前一派明媚,风中满是清香。
田田荷叶下,鸳鸯游鱼嬉戏;莲华袅袅间,蜂鸟蜻蜓栖息。碧波荡漾中,赏鱼戏新荷的灵动,品风动莲香的安然。
在传统文人心中,草木皆关情。荷开、荷盛、荷落,承载着高贵的品质、诗意的生活。千年前,久客京师的钱塘人周邦彦,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尽了江南荷塘的绰约之姿,随风而起的,除了亭亭如盖的荷叶,还有故土难离的热切、精神家园的追寻。
山川知夏,灼灼岁华;
荷花十里,明月天衣。
芙蕖开过尚盈盈……
此次展览展期持续至9月7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