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一栋楼内,养老、助餐、医疗全都有
一横,一点,一撇,一捺……12月4日14时,在上海虹口天宝养老院内的一间活动室内,阳光透过窗户洒在81岁的夏阿婆身上,她正跟着书法课教师认真地学写毛笔字。
与普通养老院不同,这家在2017年6月刚落成运营的养老院,其实是一家集养老、日托、助餐、医疗、社区活动等服务设施于一体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机构所在的楼宇,3-10层属于养老院,底下两层则被各种各样的养老设施和机构填满,各种活动室不仅向养老机构的住养老人开放,也欢迎社区老年人的光临,甚至还有亲子阅读空间。
在上海,这样的社区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正越来越多。根据计划,到2017年底,上海将实现长者照护之家在中心城区和郊区城市化地区街镇的全覆盖,同时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00个,并在2020年底实现对全市各街镇的全覆盖。
老人:业余活动丰富,比在家里开心
每天早上6点起床,7点早餐,休息一会,然后做早操,自由活动,吃饭,午休后继续自由活动,夏阿婆住进天宝养老院已有3个多月。这已是她住过的第三个养老院,也是感觉最好的一家。
“早操我一直坚持做,有手指操,也有关节操,让老人动手动脚动脑,非常好。白天的兴趣活动我也参加很多,比如棋牌、书法、手工等。”夏阿婆说,这里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很关心老人,业余活动也很丰富,还有很多讲座,“而不是吃了睡,睡了吃,否则人会越来越老化的。”
夏阿婆的老伴今年87岁,也住在这家养老院里,但身体不太好,一直有护工照顾。为了保证睡眠,两个人并没有住在一个房间,但在白天,夏阿婆会经常去看望照顾老伴,陪他说话,喂他喝水。
养老院经常会组织剥蚕豆、包馄饨,这让她觉得有家的气氛。“今年重阳节,我还第一次亲自动手做了重阳糕,很开心。”
85岁的王永年同样很喜欢这里。与夏阿婆不同,他是日间照料中心的12名老人之一,每天早上8点半过来,下午4点半离开,晚上并不住在养老院。他虽然有四名子女,但都住得不近,各自都忙着工作家庭,只能抽空来看望他,而不能一直陪伴着他。
“我是独居老人,身体也不太好,在家里一直待着,感觉精神状态也不太好。”王永年告诉记者,他觉得自己不能一个人一直在家里待着,因此在2017年9月,来到了这家养老院的日间照料中心。
王永年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这里的日间照料中心从周一到周五,课程都排满了,他在这里学习英语、电脑、书法、手工,动脑又动手,感觉思路开阔了很多。“我自己在家里很孤独的,这里比家里开心多了。”他说。
街道:养老、日托、医疗、社区食堂等“合并”到一栋楼里
这里就像是一个老人专属的“小世界”。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家养老机构所在的楼宇,3-10层属于养老院,底下两层则是生活服务片区,有各种养老设施和活动室,如心理咨询室、手工室、书画室、游戏室、足疗房、棋牌室、阅览室、电脑房等。这些活动室不仅向养老机构的住养老人开放,也对其他社区老年人开放。
“我们嘉兴路街道共有近10万人,其中老年人就有3.5万。”嘉兴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绮告诉记者,经过多方努力协调,街道将这幢楼改建成为养老设施。在规划时,就设想将养老机构与市民驿站结合起来,让相对封闭式的养老院和开放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形成内外联动。
李绮说,以往的养老院只能满足老年人简单的吃住需求,娱乐活动也仅限于看电视、打牌;社区的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功能也不够多元。现在,养老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医疗站、社区食堂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合并”到一栋楼里,老年人不出楼,就能找到大多需要的服务。
根据计划,嘉兴路街道将在街道辖区内建设5个市民驿站,并依托这幢养老大楼,将其综合养老服务的影响辐射出去,在健康管理、康复服务、日托、助餐等比较好的服务项目上,形成一站多点式的延伸。
到2020年,全市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将达200家以上
在上海,既有长者照护之家,又有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护理站等设施,这样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将越来越多。
据上海市民政局介绍,自2014年下半年起,上海积极开展社区嵌入式、多功能、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探索,并在各社区因地制宜建设单一型的“长者照护之家”和综合型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截至2016年底,上海全市已建成长者照护之家73家,床位逾2100张,建成示范性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2个。到2017年底,上海计划实现长者照护之家在中心城区和郊区城市化地区街镇的全覆盖,同时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00个;到2020年底,全市将建成200家以上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实现街镇基本覆盖。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