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数学新视野奖得主恽之玮、张伟:那时比较傻,都选了数学

澎湃新闻记者 虞涵棋 王心馨
2017-12-05 19:57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2015年5月的一天,斯坦福大学数学系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恽之玮在瑞士进行学术访问。火车途经伯尔尼停留两小时,恽之玮漫步到当地著名的玫瑰园,坐下来长久地思考。
这位时年33的数学青年才俊,与比他年长一岁、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终身教职的张伟正在合作探索数论和代数几何的交汇处。研究在最后一步陷入了瓶颈。

恽之玮如此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描述他的沉浸状态:“就像一个盒子一样,不管用什么工具也要打开它,就算是炸开也行。”

一个月后,恽之玮和张伟“炸”开了这个盒子。

他们为L函数的泰勒展开的高阶项提供了几何解释,这一研究赢得了2018数学“新视野奖”。该奖项由谷歌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俄罗斯富翁尤里·米尔纳夫妇、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夫妇、23andMe创始人安妮·沃希斯基和马化腾共同捐赠,以表彰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年数学家。

美国当地时间12月4日,2018数学“新视野奖”颁奖典礼前的中午,加州冬日的阳光洒满斯坦福大学的讲堂。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见到了这两位出自北大同班的青年数学家。他们均戴着眼镜,衬衫外罩毛衣,恽之玮执笔在纸上计算,张伟则打开笔记本查询资料。直到午饭时期,他们才能利用这间隙接受采访。

工作中的恽之玮和张伟  澎湃新闻记者 王心馨 图

恽之玮说话时沉稳而谨慎。对他来说,在办公室里这样纸笔计算,就是工作的常态。大多数灵光乍现就在这种时刻降临。

张伟的脸上更多地浮现笑意,语调活泼。他表示更爱在办公室以外的空闲时光,尤其是“突然上不了网、实在没事可做”的场合思考,比如火车上。

“现在在火车上不行了,现在火车上都有网。”张伟笑道。

这一对搭档,在研究领域上的不同,并不小于性格的差异。然而,他们从不同的两条路径攀登,相遇于岔路口,就像算术和几何,交汇在L函数。

数论和代数几何的殊途同归

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恽之玮和张伟选的课程比较接近。到了读博士时,研究领域走出了相当不同的方向。恽之玮回忆道,张伟很早就选择了数论作为主攻方向,而他“一直有点怕数论,觉得这是个很难的学科”,最后选择了代数几何作为切入点。

张伟一度觉得,他们不太可能再有共同的研究课题了。但是,在博士的最后阶段,他们突然发现,虽然切入点不一样,但有很多共同兴趣,尤其是在对称性研究上,有很大的交集。

经过大量交流后,一度怕数论的恽之玮也突然觉得,数论并非那么遥不可及。数论和代数几何,只是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数学语言,数论翻译成恽之玮熟悉的代数几何“语言”后,他发现在数学本质上的距离并不远。

“那个时候对我影响很大,我一下子觉得能欣赏数学更多领域的东西,数论的报告也是越听越多。”恽之玮说道。他们开始尝试将同一个问题分成几块,分别完成一些工作,再后来,就是直接合作。

张伟比喻道:“可能跟爬山一样,我们俩选择了不同的路,但是好像在某一个岔路口相遇了。”

他们都认为,彼此的区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补。张伟的切入点更偏向算术,而恽之玮更偏向几何。作为数学家,他们并不追求某些固定的目标,而进行开放的讨论,将相似性进行对比,以此往前推进。

获奖的这篇论文,是恽之玮和张伟直接合作的首个发表成果。对他们而言,这还只是个起点,引申出很多的问题。“关键是以后的部分会越来越困难,但至少我们有事情可以做。”对于未来的研究,两位合作者的看法非常一致。

相似的简历

仔细看各自的简历,你会发现恽之玮和张伟两人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两人在采访中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自己在小时候就展现了对数学的兴趣。高中时期(张伟,四川达州人,毕业于成都七中;恽之玮,江苏常州人,毕业于常州高级中学)两人都在数学竞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2000年,两人双双保送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成为了同学。

2004年,两人都远赴美国直博。张伟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恽之玮在普林斯顿大学。

出国直博后,两人开启了外人眼中的“开挂”人生。在获奖方面,2010年,张伟赢得SASTRA拉马努金奖。两年后,恽之玮同样获得了该奖项。SASTRA拉马努金奖为纪念印度数学家斯力瓦萨·拉马努金(Srinivasa Aiyangar Ramanujan),每年颁发一次,授予在拉马努金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年轻数学家。获奖者的年龄限制在32岁以下。

除了教育背景相似,获奖有交集外,两人的工作经历也趋同,均在35岁前拿到了终身教职。目前,张伟在MIT任教授,而一个月后,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恽之玮也将会来到MIT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两人共同入学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之时,同期的同学中还包括了目前任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助理教授的袁新意、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朱歆文,以及比他们年长一级的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奖得主许晨阳、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刘若川。

对2000年涌现的这一批青年数学家,有媒体称他们为北大数学的“黄金时代”。对这个说法,恽之玮笑了笑:“可能那时候我们比较傻,大家都选了数学。”

数学的兴趣一般会发生得很早

这数学的“黄金一代”,都曾是奥数比赛中的佼佼者。恽之玮是2000年第4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满分金牌得主。国内正在反思持续多年的奥数热潮,奥数的评价标准,是否真的能选出有潜力的数学家呢?

恽之玮和张伟均肯定奥数能够锻炼数学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只是成为数学家所需的一小部分。事实上,奥数和真正的数学科研差的很远。

“奥数的答案是知道的,数学科研的答案是不知道的,是探索的过程。真正的数学并不是在规定的时间快速给出答案。”恽之玮说道。

张伟也补充说:“其实通常在一个比较慢的节奏里,反而能思考哪些地方是前人忽略过的。”

对于恽之玮和张伟而言,奥数的回忆还是比较快乐的。“我当时觉得还蛮快乐,但是是在当时那种方式下。我不知道如果把我放到现在这样的方式(周末补课)里面会不会还快乐。”张伟说道。“现在能不能设计一个比较好的方案,就是确实喜欢的小孩可以得到这样的机会,对其他东西更感兴趣的小孩不需要承受这个负担。一刀切不是最好的方案。”

恽之玮认为,数学的兴趣一般会发生得很早。作为优秀的“前辈”,他们也经常遇到学弟学妹的咨询,他们不确定是否适合走数学这条道路。一种常见的情况是,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对数学感兴趣。“如果是这个情况的话,我建议不要走。如果你到大学还不确定自己对数学感不感兴趣的话,多半就是不感。对数学感兴趣一般发生的很早,因为这个学科不需要什么基础,小学就接触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你还是不敢确定的话,一般就是不感兴趣。”恽之玮说道。

“另一种情况就是对数学非常感兴趣,但是担心自己将来到底能不能做出一些成就,以它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这个我个人感觉不用想那么远,就走一步看一步。我想现在社会,谁也没有说我就认定一个职业,我一定一辈子就做同样的职业。在任何时候你要换一个方向应该都是有机会的。我们在做教授之前,也没有什么保证说一定能拿到终身职位,甚至不能保证说我一定能毕业。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果想的太多,反而把自己的精力耗散掉。”

没有微信,也不用智能手机

比起谈论青少年参加奥数的意义,恽之玮似乎更在意手机对教育的影响。恽之玮在采访中坦言,自己没有微信,也不用智能手机,说时,他从口袋中掏出了一款诺基亚的直板手机。

“现在是科技的时代,但我的期望却是反方向的,我们觉得我们不能过多的依赖电子产品,特别是手机。对我们的工作来说,手机是一个会让我们分心的东西。它影响了我们的思考,尤其是对于事业处在上升期的人来说,手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恽之玮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他还表示,因为自律性不好,所以自己一直没有用智能手机,与朋友往来大多依靠电子邮件。同时,由于自己不用微信,所以大多数的人也不用微信来联系他。

张伟也非常赞同恽之玮的看法,就像前文所述,他对在没网的火车上思考问题的时光印象深刻。

除了自己不用智能手机外,恽之玮还透露自己不会让孩子过早地接触电子产品,比起大多数父母用ipad来做“保姆”之用,恽之玮更希望能手把手教育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认为正是数学研究,让他保持着对世界的客观思考。很多乍一听很有道理的话,其实稍微用点数学和计算证明,就发现是荒谬的。

“比如,小时候很多人会听说,从中国往地心打个洞,就能到美国,你们也都相信了吧。但你仔细一想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两个国家都在北半球。”恽之玮说。

颁奖典礼

当晚19点30分,就在斯坦福大学的这个讲堂,澎湃新闻记者见证了7名2018“新视野奖”得主的颁奖典礼。

12月3日,在美国旧金山,“新视野数学奖”获得者恽之玮(左)、张伟出席红毯仪式。新华社 图

通常来说,数学家给公众留下刻板严谨的印象,恽之玮的获奖感言延续了一贯的沉稳风格,依次感谢了大学老师、同事和家人。张伟的颁奖感言则引发了现场的几阵笑声:“我很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一直支持我的研究,也很放心,因为他们觉得我完全和数字打交道,不会错。但我没告诉他们,其实我是在和想象中的数字打交道。”

当被澎湃新闻问及10万美元奖金的用处,另一名新科数学“新视野奖”得主、西北大学的阿伦·纳博(Aaron Naber)脱口而出:还房贷。

恽之玮和张伟完全赞同这位同行的观点,并无奈地感叹了一声“杯水车薪”。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