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接连多起“热射病致死”,热射病是啥?该如何急救?

2022-07-13 16: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一碗萝莉面 果壳

本周六,全国各地即将进入“初伏”,开始了上下火烘烤模式:今天早上六点,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我国南方地区通红一大片,局部地区气温可达40°C以上。

中央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局部地区气温可达40°C以上|中央气象台

面对这个动辄40度的日常,你真得说,你的命确实是空调给的。因为在持续高温下,人可能会得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热射病。

最近,全国各地出现多例热射病致人死亡的案例。警惕热射病的发生,已经成为人们在这个夏天不得不认真考虑的事情。

最近,热射病病例在全国多个地区频繁出现|微博截图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又不完全是我们俗称的“中暑”,它可以理解为中暑的一种严重状态。一旦“中暑”变成了“热射病”,就可能有生命危险——晒死人,可不是在开玩笑!

人类对于热射病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古希腊,人们已经意识到夏天的高温可以导致严重的疾病,但他们却认为这锅不由太阳背,而是得怪天狼星(Sirius)。当时的人们相信,天狼星的出现代表夏天来临[1],灼热的天狼星光和日光合在一起才是夏日炎炎的原因。所以在当时,他们认为中暑与天狼星有关,故将热射病称为——“Siriasis”[2]。

小天狼星:走错片场了喂。|www.popsugar.com

毕竟人命关天,对于高温防护措施的研究也是古已有之。一些古代雕刻、绘画都记录了热带或中东沙漠地区的人们头戴大檐帽、身着披风的样子。不过,过去的防护措施可能更多地是出于经验认识,并不十分科学。

比如18-19世纪,也许是因为热射病患者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人们普遍认为热射病是由于太阳射线穿透了头骨、损害了大脑或脑膜导致的;更有观点还相信脊髓也会受到太阳射线的灼伤。所以那时候在热带地区行军的军队,除了佩戴遮阳帽以外,还普遍穿着一个“脊柱保护垫”[3]。

19世纪末马赫迪战争时期,戴着遮阳头盔、背着脊柱保护垫的英国士兵。|militarysunhelmets.com

一战期间英国军队所用的脊柱保护垫|militarysunhelmets.com

不过,随着人们对热射病认识的深入,“脊柱保护垫”逐渐被证明了是无用的 ,最后被淘汰了。

如今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热射病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入了。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部器官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这个温度被称为“核心温度”,一般比体表温度高0.5℃左右,范围大致在36.5-37.5℃之间。在持续高温度、高湿度条件下,人体的核心温度迅速升高,会导致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所以,核心体温升高,才是热射病的罪魁祸首。

在高温下呆久了

人会有什么症状?

在高温环境下呆的时间稍长,人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等症状。这是中暑的先兆,如果这时候去阴凉地方休息、多喝水,适当补充盐分,很快就能恢复。

如果依旧呆在高温环境下,可能就会开始体温升高了。此时可能会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症状,甚至发展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心动过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已经是中暑了,需要迅速转移到阴凉地方并补充水盐。

而一旦中暑发展到热射病,可就麻烦了。

一旦体温持续升高到超过40℃,热射病就可能发生。|TED-Ed

热射病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体温持续升高,可达40℃以上;病人会感到乏力、头晕,甚至出现意识不清、谵妄、昏迷。同时,体内其他器官也纷纷“宕机”,心血管、肾脏、消化道、肝脏都会出问题,病情极其危重,必须送医院抢救。热射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猛,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病死率可达 50%以上。

有几类人群是最容易在夏天发生热射病,因此要特别注意。一类是在高温高湿度环境下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者,比如夏季训练的士兵和运动员等;另一类是年老体弱、或者本身就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4]。最后,由于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全,而且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即使很热了,粗心大意的爹妈也不一定注意得到,这使得婴幼儿也成为了热射病的高危人群[5]。

热射病这么可怕

要怎么预防呢?

是不是我夏天不出门,光躲家里吹空调就好了?诚然,尽量避免高温日晒,穿着宽松衣物,多补充水分和盐分等,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然而,热射病可谓是防不胜防,如果下面这几件小事不加注意,不小心就会发展成大事。

首先,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加热射病的得病几率。这些药物包括抗组胺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安非他命、可卡因、甲状腺素、β受体阻滞剂、利尿药等等。另外,酒精也会增加热射病发生的可能性[6]。所以,正在使用上述药物的人,需要尤其注意防暑降温。而爱喝酒的人,大热天的,就少喝点吧……

还有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的热射病来源:封闭的汽车。据美国相关组织统计,从1990年至2016年,全美至少有793名儿童因留在封闭的汽车里而不幸丧生[7]。而在中国,幼儿被父母放在车内睡觉、被遗忘在私家车或校车内以至于不幸离世的新闻,也是层出不穷。

圣何塞州立大学统计的1998-2017年美国儿童在汽车中死于热射病的案例。|noheatstroke.org

夏天在30℃以上的室外,停车后10分钟,车内温度就能上升至43℃,20分钟后可以上升至50℃[8]。这个温度足以将封闭的汽车变成一个大烤箱了。而即使室外温度只有22℃时,1小时后的车内温度都可以达到45℃以上[9]。所以,无论何时何地,绝不要把小孩、老人或宠物留在车内!

这个火热的夏天,你可能已经准备好了空调WIFI和西瓜。但在享受悠长夏日的时候,也请千万别忘了预防中暑,预防热射病哦!

热射病的紧急处理措施

01 怎样识别:

热射病的表现多样,可能包括:

头晕

搏动性头疼

恶心

极高的体温(口腔体温大于39.5℃)

皮肤红、热、且干燥无汗

怕冷

快速、沉重的脉搏

意识模糊

口齿不清

不省人事

02 怎样处理:

如果看到以上任何迹象,说明此时的情况很有可能足以威胁病人生命安全。在试图给病人降温的同时,周围其他人应帮忙拨打急救电话。

将病人移到阴凉的地方

不论使用何种方法,迅速给病人降温。比如:将病人浸泡在浴缸的凉水里;将病人放在凉水淋浴下;用浇花的凉水喷洒在病人身上;用凉水擦拭病人的身体;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或天气干燥时,将病人裹在凉水浸湿的单子或衣物里用风扇猛吹

监测病人的体温,坚持努力帮助病人降温直到体温降到38℃

如果急救人员未能及时赶到,请继续拨打120、110等寻求更多的指导与帮助

不要给病人喝水

尽快得到专业的医疗救助

当病人出现热射病症状的时候,将病人浸泡在浴缸的凉水里,可以帮助他迅速降温。|answers.com

有时,病人的肌肉会因热射病发生不自主的抽搐。发生这种情况时,要阻止病人伤害到自己。不要在病人的嘴里放任何东西,不要试图喂液体给他/她补充水分。如果发生呕吐,请翻转病人的身体使其侧躺,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

特别应注意的是,以上自救措施并不能真正替代医疗救治的作用,它们可以帮助人们自我识别身体的预警信号并及时做出反应,防止中暑的状况进一步恶化。抵御中暑最好的措施就是预防——保持凉爽。

换句话说,天热就别出去嘚瑟了,好好在家攥紧了你这条空调给的命吧……

参考文献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rius

[2]Countryman JD, Dow D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heat stroke prevention device in the military. Conf Proc IEEE Eng Med Biol Soc. 2013:2527-30.

[3]http://www.militarysunhelmets.com/2012/british-army-spine-pads

[4]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草案).《解放军医学杂志》2015, 40(1): 1-7.

[5]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eat-stroke/basics/risk-factors/con-20032814

[6]https://www.livescience.com/59236-heat-stroke-facts.html

[7]http://www.kidsandcars.org/how-kids-get-hurt/heat-stroke/

[8]http://blog.al.com/spotnews/2013/07/temperature_becomes_deadly_qui.html

[9]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116/1/e109.full

作者:一碗萝莉面 

编辑:Calo

题图来源:pixabay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