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阿波罗计划结束45周年:回望太空探索的黄金时代
45年前的1972年12月19日,在完成了系列登月计划中历时最长的一次使命之后,美国的“阿波罗17号”飞船返回地球,溅落在太平洋中,宣告“阿波罗”登月计划全部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探索时代的终结……
肇始
一切是从1961年4月开始的。当美国首都华盛顿还在睡梦中时,莫斯科广播电台已在以缓慢而动人的节奏播送苏联爱国歌曲《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来迎接新的一天了。接着就播送了一个重要公告:“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号已于4月12日由苏联发射,进入了环绕地球的轨道。”苏联各地的孩子走出教室,售货员走出商店,工人也走出了厂房:似乎难以想象,在他们的头顶上,真有一个自己的同胞——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正以每小时一万八千英里的速度在繁星中飞翔。
加加林乘坐的人类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个伟大时刻。但在“冷战”的紧张气氛中,这被美国人理解为苏联的挑战。一家新闻杂志报道说,全美国的心情是“沮丧,羞辱,有时是狂怒的”。许多人开始担心,苏联正在征服宇宙,这是不是预示着他们也将征服地球呢?“二十世纪三大最伟大科幻小说家”之一、撰文提出通信卫星概念并证实其技术可行性的第一人,著名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也警告说,如果苏联人先登上月球,“他们就将赢得太阳系,他们的声音就将代表未来……也有资格代表未来”。《时代》杂志更是援引一位美国科学家的话说:“如果我们不彻底改变目前的做法,那就有理由相信,最迟到 1975 年,美国将变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一个加盟共和国。”——这无疑是在危言耸听了。
阿瑟·克拉克强大的舆论压力最后传递到了白宫。在这年2月份才刚刚大度地表示“我们一定要等到尽可能的安全程度时才送太空人上去,即使我们在这方面输给苏联我也愿意”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却在5月25日发表了关于“国家紧急需要”的特别咨文,在第九章“太空政策”里首次提出关于载人登月的“阿波罗计划”。他要求为这一计划“在今后五年内追加七十亿到九十亿美元”;“现在是非常时期。我们面临着不同寻常的挑战……我认为我国应尽一切力量在十年之内达到这个目标:把人送上月球,并使他安全返回地球”。
发表历史性国情咨文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通常喜欢对总统要求讨价还价的美国国会几乎未经讨论就以极大多数口头通过了肯尼迪的国情咨文——制定阿波罗计划的历史性文献。实际上,有些国会议员的心情比肯尼迪还急切,他们“希望看到我们国家以战时状态运转起来,因为我们正在战争状态。我希望看到我们的时间表加快一倍。我希望看到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计划10年完成的事在5年实现……我希望看到NASA创造几项第一,例如登月。”到了1962年4月11日,肯尼迪以国家安全决定备忘录第144号文件的形式,赋予“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的研究开发及可操作能力的获得以国家最高优先权”。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就在这样的竞赛狂热中步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虽然美国著名记者威廉·曼彻斯特日后抱怨,“(由于)肯尼迪使国家把巨额资金耗费在空间探索方面,其后几任政府就都无力采取具有创造性和深远影响的办法,来处理震撼全国的(黑人)种族骚乱……”
NASA总部高潮
实际上,在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总统正式宣布美国将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时,NASA内部仍没有在登月方案上形成统一的意见。此后又经过了1年多的紧张研究和详细论证,才于1962年夏天最终选定月球轨道的对接法,也就是用运载火箭把飞船复合体发射到月球轨道上;在选好着月点以后,飞船上分离一个小登月舱;宇航员乘登月舱在月面上着陆;当完成科学任务后,宇航员再乘登月舱返回轨道上,与飞船主体对接;当宇航员回到飞船上后,抛掉登月舱,然后返回地球。
这就意味着运载火箭能否胜任这一任务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火箭的研制费用也成为整个研发计划中最大的一笔开支:“阿波罗飞船登月舱的研制费用为30.1亿美元,飞船系统的费用则为46.5亿美元,而土星系列火箭的总投入为65亿美元,分别占到了总投入的20.5%,31.6%和38.4%。”为了使美国各州及各大航空航天公司利益均沾,同时也发挥各公司的特长,保证最高质量地完成运载火箭的研制,土星系列火箭的研发采取各级分包:第一级承包给善于研制大飞机的波音公司,第二级承包给对液氢液氧发动机作出突出贡献的北美航空公司,第三级则承包给大型民用飞机的先驱者道格拉斯公司,而麻省理工学院仪表实验室及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等公司则赢得了电气仪表方面的合同。
“土星五号”火箭第一级的点火试验“土星五号”的结构最后诞生的“土星五号”运载火箭是一个庞然大物:箭体高度是85.6米,连同阿波罗飞船在内总高110.6米,发射质量为2870.9吨,整个火箭的零件数达300万个,一枚火箭的成本是1. 85亿美元(以金价计算相当于今天的大约65亿美元)。至今“土星五号”仍是美国所研发的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更重要的是,它的发射成功率竟然达到了不可思议的100%。
运到发射场的“土星五号”火箭但美国人还不能高枕无忧。1967年1月,载人飞船“阿波罗1号”在其发射台上爆炸,三位飞行员全部罹难。事故的原因在于航天员座舱中采用了纯氧大气,从而减小座舱所需要的压力,在相同的运载能力条件下提高载荷能力。《纽约时报》对此辛辣地讽刺说,“中学生也知道不要使用纯氧环境,因为在纯氧环境下一个小小的火星也会引起一场大火,平时不易燃烧的物质也会熊熊燃烧起来,而NASA那么多专家和北美航空公司连这点常识也不懂吗?”
着火后的“阿波罗1号”飞船指令舱这次低级错误导致的严重事故使得“阿波罗”飞船的发射延宕了21个月。到了1968年,美苏登月竞赛已经趋于白热化,胜负似乎只在于最后一击——谁先实现绕月飞行,谁就可以赢得最终胜利。1968年9月15日,苏联低调发射了“探测器5号”无人探测器。美国情报人员通过无线电监听到探测器5号上有人的声音,而苏联外交部却断然否认了“探测器5号”的任何说法,这使得它的行动显得更加诡异。9月20日,苏联外交部发言人突然召开记者招待会,证实“探测器5号”位于月球附近。这让美国顿感紧张,航空航天局立刻组织专家进行声音数据分析,幸好结果证实,声音并非出自宇航员之口,而是来自录音带。
虚惊一场后,美国的行动开始加速,在1968年末和1969年初,NASA按照一张严格的时间表,每两个半月发射一艘“阿波罗”飞船。1969 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终于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登月。三位为此载入史册的宇航员分别是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科林斯与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7月21日2点56分,阿姆斯特朗扶着登月舱的阶梯踏上了月球,说出了日后闻名遐迩的名言:“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这个历史性镜头可谓轰动世界,当年通过电视观看实况转播的,据说有6亿多人。
“阿波罗11号”宇航员在月球留下的足迹尾声
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赞誉“阿波罗11号”的登月壮举是 “上帝创世纪以来最伟大的一周”。在其之后,美国又相继发射了六艘“阿波罗”飞船。其中除“阿波罗13号”因为技术故障而未能登月外,其它飞船都在月面留下了人类的足迹。至于“阿波罗13号”虽然在登月过程中遇险(服务舱氧气箱发生爆炸),但宇航员依靠熟练的技术和可靠的心理素质化险为夷,最后依靠登月舱的动力、水、空气及食物绕过月球安全返回地球。这一事件后来被好莱坞搬上荧幕,成为纪实电影的经典之作。电影《阿波罗13号》甚至获得过第68届奥斯卡电影节中的两项大奖。今天看来,那个时代的确创造了工程上的奇迹——我们今天使用的寻常智能手机,其计算能力就超过“阿波罗计划”使用的全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总和。
《阿波罗13号》电影海报然而,激发“阿波罗计划”的政治热情已经消失了,登陆月球的成功事实上终结了美苏之间的登月竞赛,美苏之间的较量就这样在没有银牌得主的情况下结束了。1969年10月,苏联的30人登月宇航员训练队宣告解散。差不多在此同时,1969年9月,尼克松也否决了施行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此时距离阿姆斯特朗把美国国旗插上月球表面只过去了两个月。其后尼克松又于1970年3月7日提出了关于美国太空政策的新纲要。从表面上看,新的太空政策意在使太空活动远离政治,但实际上是为了省钱。
由于尼克松政府对太空领域财政预算的削减,阿波罗17号之后的登月任务都被迫取消。此外,“土星五号”火箭也因为“阿波罗计划”的突然中止而被无限期地束之高阁。紧随而来的便是NASA的大规模裁员,有超过5万名的各类技术人员被迫另寻出路。整个“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5月肯尼迪宣布开始到1972年12月结束,历时近12年。在工程高峰时,参加工程的企业约2万个,大学200所,科学机构80多个,总人数超过30万。整个工程耗资巨大,总计大约255亿美元(以金价计相当于今天的大约9500亿美元即6万亿人民币);峰值年份近30亿美元。1965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财政支出甚至占到了联邦财政预算的5. 3%。迄今全世界还没有哪一个计划能在规模和资金上超过阿波罗计划。
陈列展出的“土星五号”火箭就这样,阿波罗17号飞船成为了“绝唱”:1972年12月19日,“阿波罗17号”飞船回到了地球,阿波罗登月计划全部结束。在最后一次登月中,3名宇航员中的2名——尤金-A-塞尔南和哈里森-施密特总计在月球上逗留了75小时,他们驾着月行车在一座山脚下巨大的砾石中间行驶,并发现了一个火山口。留在月球上的“阿波罗17号”纪念牌的题词写道:人类完成了对月球的第一次探索。公元1972年12月。愿我们带来的和平精神与全人类同在。(签名:塞尔南、埃万斯、施密特、理查德·尼克松)。这是对于太空探索的黄金时代的一曲挽歌——整整45年过去了,人类迄今再也没有重返月球,但今天的“微信”的启动画面,仍在使用“阿波罗17号”拍摄的“蓝色玛瑙”……
参考文献:
李成智,李建华编著:《阿波罗登月计划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年
张弛:《冷战中的美苏载人登月竞赛》,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