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场悄然开始的“东京城市革命”
原创 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 静说日本
从1992年到日本留学开始,我在东京这一座城市已经生活了整整30年。
“东京”的概念,有两个,一是行政上的“东京都”,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一个是区域范围的“东京”,通常称作为“东京首都圈”,包括了东京都以及相连的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
东京都的人口是1400万人,但是,东京首都圈的人口是3700万人,全日本12700万人中,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这一个濒临太平洋的地带,形成了世界最大的都市群和最繁华的湾区——东京大湾区。
日本有一个词,叫“一极集中”,说的是上世纪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渴望大都市热闹繁华生活的人们,把资金、企业、人口都往大都市集中,因此造成了“都市拥挤,乡下掏空”的社会大问题。
日本制造企业和国际大商社的一大半,发源于以大阪和京都为中心的关西地区。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出现了高速发展,这些企业和商社的总部大多搬到了东京,因此,日本出现了一种“东京模式”,就是“管理和研发在东京,生产在地方城市”。
东京证券交易所近4000家主板上市企业中,有75%的企业的总部在东京。外资企业的80%的日本总部也放在东京。所以,东京都知事的日子很好过,睡着就可以数钱,因为东京都的GDP总量占到了日本的三分之一,企业交纳的法人税,就够养活非洲好几个国家。
但是,过去这么多年,当年带着梦想闯荡东京的年轻人,如今都已经是7、80岁的老人,东京也成为日本老龄化最高的地区,人口质量出现了恶化,社会负担日益加重,城市拥挤不堪,房价居高不下。
当年让世界各国认为是城市发展模范生的“东京模式”,开始出现了崩溃,如今,“东京病”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场医治“东京病”的城市革命,已经悄然兴起。
这场城市革命的第一处方,是解决城市拥挤问题。
如何解决?就是打造城市综合体。对于上世纪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建成了市中心老旧建筑,实行局部改造,以超高层公寓楼、超高层办公楼、综合商业设施、大型开放式公园为主体,建成一个“在这里居住、在这里上班、在这里生活”的三位一体的“智能化现代城市村”。
其次是推行“居家上班”制度,鼓励一部分东京人搬到生活成本低、环境悠闲的地方城市生活,政府提供高达100万日元(约5万元人民币)的安家费。
第三,是提高“东京人”的个体质量,提高每一个人的“生产性”。也就是说,企业多雇佣有才能挣钱的人,逐步淘汰“占位庸才”。这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推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相结合的薪资模式,鼓励有才能之人往高处走,对于那些混日子的员工,让其主动下岗辞职。
由于日本的劳动制度是保护劳动者,而不是保护资本家,况且长期以来实行终生雇佣制,因此,企业要开除一名员工难度很大,最近东京企业中流行的一个新办法,是鼓励员工搞副业。通过搞副业增加收入,来平衡收入趋低员工的心理,变相鼓励他们自找活路。
再者,就是去“总部经济”。
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日本大企业已经发现“总部经济”的弊端——企业越来越像政府,官僚气息弥漫总部上下,决策越来越滞后,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国际市场。
因此,日本大企业开始了“分家”,将一个个事业部门分拆为核心子公司,实行独立核算,独自经营,总部改为“控股管理机构”,让孩子们不再在父母的庇护之下,独立去闯荡世界。最近,东芝公司的分拆案,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其次,将一部分集中在东京首都圈的研发职能,分散到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研发中心,研发适应当地国家国情和市场的产品,在海外打造“研发、生产、市场”一体的“集团军”,各占一个市场独立作战,而不再依赖于总部的技术和统筹管理。
这一场“东京城市革命”才刚刚起步,值得持续关注。
原标题:《一场悄然开始的“东京城市革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