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留守儿童公益阅读怎么做?来自小候鸟项目的启示
有人说,那些因为父母在外打工,长期在城乡之间奔波迁徙的孩子很像“小候鸟”。
2016年11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肯德基成立了关注全国性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项目——小候鸟基金项目(下文简称“小候鸟”),试图通过儿童书籍、有声读物以及工作人员定期的带领阅读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精神生活。截至2017年11月20日,“小候鸟”公益项目已经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河北、山西、苏州、无锡、青岛、南京、成都等省市的1000个村或社区,影响了60万留守儿童。
在项目活动中,肯德基通过“小候鸟”捐赠了1000余个图书角,落地于留守/流动儿童聚居的市、区、县、村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儿童快乐家园、学校,每一个图书角配备有80本图书与1个蓝牙音箱。11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下文简称北师大公益中心)撰写的小候鸟基金项目评估报告发布。
公益质量取决于项目点本身状态北师大公益中心评估团队走访了天津、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州、重庆、成都等8个省市,共计走访 15个项目点,访谈 20名图书角负责人和90余名儿童。同时,该评估采取网络问卷的形式对图书角活动投入产出情况进行收集,共收集问卷337份,其中有效问卷297份。
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8月31日,“小候鸟图书角”累计开展活动次数3353次,平均举办活动次数高于每年4次的要求;每次活动开展时长平均2.22小时;儿童累计受益时长总计604799小时,平均受益2043.24小时。各阅读角激活社会资金累计952258元,平均每个激活社会资金3206.26元。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公益研究中心项目主管许馨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企业公益项目的质量特别取决于它所嫁接的项目站点本身状态如何。“如果这个站点本身运作得很好,负责人很积极,工作人员很专业,那么物资进去就会发挥很大的效用,大大增加活动的质量、频率和水平。但如果这个站点本身是半闲置的状态,那么物资进去也是闲置的,因为没有人可以把它们用起来。”
“‘小候鸟’这个项目最理想的状态不只是捐书、捐钱,而是引入一些技术进去,让站点工作人员知道如何设计活动,如何吸引孩子参与,如何做专业的儿童活动。我们在评估中发现,单纯的捐赠特别依赖于项目点本身的水平和状态。”
许馨予同时评价,“小候鸟”项目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社区里也设有图书角。“孩子的阅读活动多在学校,真正回到家里其实很少有书可以读,家庭往往没有这个意识,留守儿童家庭更是如此。所以如果社区里可以有阅读基地和书,可以特别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若加入一些软性的东西,比如志愿者、工作人员培训,会更好。”
捐赠书不应是“库存书”、“教辅书”
今年9至10月,8所分别位于甘肃张掖、贵州毕节、湖北大别山区的留守儿童集中乡村小学以及两所广州外来工子女集中校,成为首批使用“小候鸟阅读桶”的试点。“小候鸟阅读桶”中有玩具小话筒、情景卡片等阅读工具。
“它是老师给孩子做阅读活动时的辅助工具。”来自贵州毕节的乡村老师李丹今年28岁,两年前她和丈夫一起从县城来到山区的联合小学工作。联合小学现有学生250多名,老师11名,大半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李丹现在教一年级,语文、音乐、英语、美术、品德都教。在她看来,阅读对小朋友是必须的。“都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这里的小朋友没有条件行万里路。不要说行万里路,就是到县城都特别不容易。那书就是他们开拓视野的途径,让他们多积累一些知识吧。”
但对于乡村学校的图书情况,李丹表示:“首先阅读读物肯定是不够的,而且我们小孩见到的读物真的很单一。比如在我们学校,每隔几年会有捐赠,但都是文字类的,有的我自己都觉得枯燥无味,何况孩子识字量有限。有时你和他们讲名人小故事,还不如他们家小猫小狗的故事更(让他们)感兴趣。”
“小朋友其实特别喜欢看绘本类的书,带图画的书。就像我们小时候没有绘本,但是我们都很喜欢小人书。”李丹说,学校里有那么几本图画书都已经被孩子们翻烂了,书页掉下来了,但是孩子自己用胶布补起来继续看。“这个 ‘小候鸟’项目给学校图书角捐赠的80本图书都是绘本,是我们很缺的那种书。”李丹称,现在这80本书享受“VIP待遇”,学校对它们精心管理。“孩子可以过来看但不能带出去,因为我们害怕孩子觉得这本书特别好就带回自己家,这样其他孩子就没法儿看了。特别稀缺。”
许馨予也对此表示:“确实,有时候社会捐赠的书很少是孩子真正爱看的书,这一点该项目做得比较好,因为它的书都是精选的,和城里的精品书同步,而不是我们经常诟病的‘库存书’、‘教辅书’。”
走在最前的公益让阅读嵌入乡村教育体系近几年,全国有关留守儿童与乡村教育的公益有很多。两年时间里,北师大公益中心评估过的与乡村阅读教育、以及留守儿童相关的项目还包括:青基会阅读中国、北京长林公益基金会乡村阅读项目、北京慈弘基金会阅读项目、益微青年的EV计划、网秦少年派助学计划、童伴计划等等。
许馨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目前阅读领域里的乡村公益项目可以分为几个台阶。“现在社会力量介入最多的就是捐书、建图书角和图书室等,这是大家一开始接触这个领域所做的第一步,而大部分机构很可能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了。”
“还有一些机构在回访时发现,捐过去的书没有开封或就放在那里,根本没有用。于是有一些机构就走在前面,想着如何让捐过去的书‘用起来’?这些机构开始做这样的尝试:开展阅读活动、让孩子能自我管理图书、把有限的资源运用起来。这是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更为先进,是把阅读嵌入学校的教育体系。“学校有自己的主课任务,始终会把阅读放成一个边缘的位置,但阅读是一个很基础的工作。很多学校还是把阅读当成一种课余活动,还没有完全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许馨予解释,所以目前最专业的公益做法是让阅读成为各个学科的东西。“去激活老师,不仅是语文老师,还有数学、体育、音乐老师,都可以以阅读为手段传授孩子一些东西,去发展孩子的某些方面。这个阶段是把阅读作为楔子一样的东西,嵌入到教学体系里,整个激活。所以走在最前面的是这样的效果,把阅读作为改变乡村面貌的一个方法途径。”
“目前国内大部分机构的乡村阅读公益还是停留在第一层面,少部分到了第二层面,极少到了第三层面。”许馨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但我们不能把第一层面的公益称为 ‘不足’,因为公益本身是一种额外关注,不是说所有的机构都必须做到第三层。我们作为公益产业的从业者,希望看到的是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很多人捐完书就走了,并不是他们不愿意继续做,而是他们不知道怎么继续做,不知道还有更好的做法,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呈现更好的做法,让更多的人可以模仿、学习。”-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