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网红水果除了颜值,营养也一样抗打吗? | 夏日餐桌指南①

2022-07-13 12: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忙碌的年轻人逐渐不愿把时间耗在厨房,但吃的仪式感一点不能少。想要放纵,品质与健康也看重;想要精打细算,也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预制菜、小众奶、养生饮料、天价雪糕、网红水果、罐头速食,各种饮食新品类层出不穷、价格天花板不断突破。商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刺激着年轻人挑剔的味蕾,与此同时,疫情也在无形中影响一代人的饮食消费习惯。

当下受年轻人青睐的这些新食品到底健康吗?除了颜值营养也一样抗打吗?我们该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美食?澎湃号·湃客新知栏目特约优质创作者,推出《不开火的年轻人,吃得还靠谱吗?》专题,聊聊夏日年轻人的餐桌。

系列策划 | 王恒婷

作者 | 汪诘

本文为 澎湃号·湃客新知 × 科学声音 联合出品

关于吃水果这件事,在当下,早已超出了老一辈眼里“补充营养”的范畴。高品质、高颜值、高营养的水果,才能占据年轻人的心理高地,除了果腹,水果也成了生活方式和消费升级的代表符号。

网红水果更有益健康?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爱吃水果代表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几年,各种各样的网红水果也是层出不穷,比如进口“车厘子”,因为高昂的价格,成了“财务自由”的象征;还有前两年被称为“葡萄界爱马仕”的晴王葡萄,价格是普通葡萄的十倍左右;蓝莓、牛油果等也都当过网红。

凡是当过网红的水果,都会被各种“营养”光环所笼罩。在我的经验中,大街上随便抓来一个人问:你觉得吃水果有益健康吗?我相信基本上都会得到肯定的答案。

然而,最近这十多年来,营养学家们对水果研究得越多,越是感到水果在过去被赋予了过分夸大的健康光环。营养学家们已经逐步达成共识:水果绝不是像蔬菜一样多多益善的健康绿色食物,不论是什么网红水果,也不论这种水果富含多少种“营养素”,都需要有节制地食用,而且,概括性来说,越是甜的水果越是需要警惕和节制。

当心果糖的欺骗性

水果当中含量最多的糖叫果糖。一个苹果中,果糖就占了9.3%。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营养学家们认为,果糖是一种“健康糖”。因为,他们发现,果糖的血糖升糖指数(GI)很低,只有23,要知道55以下就算是低升糖指数了。而我们几乎天天吃的白米饭,升糖指数是87,远高于果糖。

更加令人感到愉快的是,果糖又是所有天然单糖中最甜的一种,如果把蔗糖的甜度设置成100,那么果糖的甜度就是173。你想想,这不是很爽吗?吃起来特别甜,但升糖指数又特别低,这可不妥妥的“健康糖”吗?更有意思的是,果糖还有一个性质,叫做“冷甜性”,顾名思义就是温度越低,味道越甜。把西瓜、杨梅冰镇后再吃,会觉得更甜更好吃,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实实在在地增加甜度。正是这些优秀的特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果糖一度被认为是各种传统食用糖的最佳替代品。直到现在,还有一些老医生会告诉糖尿病患者,吃点水果不要紧,不升糖。

然而,其实早在2008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就已经发出警示,要当心果糖的欺骗性[1]。

这是因为,科学家们发现,我们吃的大多数碳水化合物是由葡萄糖链构成的。当葡萄糖进入血液时,身体会释放胰岛素来帮助调节它。

而果糖能够绕开这个过程,摆脱胰岛素的调控,轻松依靠小肠黏膜进人体细胞中。之后长驱直入,进入线粒体进行三羧酸循环后供能。这个过程比葡萄糖代谢要快5-10倍。

另一方面,如果大量的果糖被运输到了肝脏中,肝脏不能以足够快的速度将其转化为能量时,就同样会以传统葡萄糖5-10倍的速率开始利用果糖制造脂肪,并将其作为甘油三酯送入血液。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脂肪肝的发生风险。说白了就是,传统碳水化合物的危害果糖都有,而且果糖是升级版,果糖甚至比蔗糖、葡萄糖更容易令人发胖。

此外,果糖还和嘌呤一样,与痛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细胞利用果糖时,首先会利用果糖激酶对其进行磷酸化。激酶的这个磷酸化功能是消耗人体供能物质ATP的。加上这个过程是葡萄糖的5-10倍,那么大量的果糖就会迅速耗竭体内的 ATP,产生过量的 AMP(AMP是ATP中的能量被利用之后的产物)。而 AMP 最终会被分解成尿酸。

同时,大量摄入果糖可刺激长链脂肪酸合成,导致高甘油三酯,引起机体对胰岛素抵抗,同样影响尿酸的排泄。《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里也有提到要“避免肝、肾等动物内脏,酒精和果糖类饮料的摄入。”

2008年,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对4.6万名40岁以上无痛风史的男性进行了12年的跟踪调查,与每月饮用少于1杯果汁的男性相比,每天饮用2杯或更多的男性患痛风的风险要高81%。与每月食用少于1个苹果或橙子的男性相比,每天食用1个或更多的男性患痛风的风险要高64%。如果单独摄入苹果,则风险增高48%;如果单独摄入橙子,则风险增高55%。结果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2]。

两年后,2010 年,一篇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项对7万多名女性长达22年的研究表明,与每月饮用少于一杯橙汁或果汁的女性相比,每天喝1杯果汁,患痛风的风险就会增加1倍[3]。

2018那篇比较著名的发表在《柳叶刀》[4]杂志上的碳水化合物的大型研究结论,作者也明确建议要少吃水果,因为水果中的碳水占比太高,换句话说就是糖分太高了。

所有这些研究都在推翻过去营养学家们的传统认知。营养学界已经逐渐达成共识:果糖不是“健康糖”,通过水果摄入的糖与喝软饮料、吃冰激凌摄入的糖本质上是一样的,不要以为水果中的糖就会比其他甜食中的糖更健康。

其实,从演化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人体给果糖打开吸收的高速通道,也是好理解的。人类的祖先,主要的植物性食物来源,就是森林中的果实。时不时得就会遇到食物短缺的情况。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祖先们就必须拥有在食物充足的时候快速囤积大量脂肪的能力。因此,能否快速吸收果实里的果糖就成了生存关键[5]。

我们祖先的生存优势,放在今天反而成为了我们的一项基因缺陷。人类能吃饱肚子也才是近50年左右的事情,人类的基因演变速率远远赶不上社会的变迁。

水果中的膳食纤维

不过,说了一大堆果糖的危害,我绝不是希望你“谈水果色变”。上面谈的那么多危害,都是针对果糖的。但是,果糖是果糖,水果是水果。水果中不仅仅含有果糖,还含有一种对我们人体有益的物质——膳食纤维。

如果不是因为这种物质的存在,那我们确实没有吃水果的必要了。但膳食纤维却是好东西,我们的饮食中不能少了它。

1953年,膳食纤维这个词语首次出现在了科学论文上,由英国的埃本·希普斯利(Eban Hipsley)博士提出[6],并将其定义为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不可消化成分。1971年,丹尼斯·博基特(Denis P. Burkitt)博士发表了他的膳食纤维假说:“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会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自那以后,膳食纤维也是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呼声越来越高。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膳食纤维的种类也十分的繁多,因此对它的定义也做了多次修订。现在比较公认的定义是:植物中所有能抵御人体消化酶的物质都叫做膳食纤维。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2008年容许制造商宣传“经常食用膳食指南可减低患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7]”。但前提是这些商品中含有不少于1.7克可溶性纤维或0.75克β-葡聚糖。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建议,成人每天摄入25克膳食纤维足以维持正常的通便能力[8]。

英国营养基金会则推荐健康成年人每日最低摄入量最好在30克以上[9]。

美国国家医学院(NAM)的建议要稍微细一些,它们说:“建议19-50岁的成年男性每天摄入38克膳食纤维,51岁及以上的男性每天摄入30克,19-50岁的女性每天摄入25克,51岁及以上的女性每天摄入21克[10]

膳食纤维的最好来源是蔬菜,其次是水果。但很多人可能不是特别爱吃蔬菜,每天让他们吃一斤以上的蔬菜,太难了。但每天蔬菜吃不到一斤左右,膳食纤维的摄入是不足的。这时候,有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靠吃水果来补足剩下的缺额。

我国的膳食指南2022版建议的是:每日不少于300克的新鲜蔬菜和200到350克的水果,这样差不多一半对一半,可操作性就大大增强了。

我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一个细节,我国膳食指南在推荐蔬菜的时候,只规定了下限300克,没有规定上限。但是在推荐水果的时候,则既有下限,也有上限,也就是350克的上限。原因我在上一节已经说过,水果中的果糖不是好东西,因此需要节制,但也没必要恐惧。

水果之所以被称为水果,就是因为往往含有大量的水份,比如苹果的水份可以占到总质量的85%,西瓜更是超过90%。也就是说,假如你每天吃200克的水果,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中等个头的苹果或者梨,或者两个桔子,果糖的摄入量其实也就是20克左右,这相对于你吃米饭或者面条摄入的糖来说,是极少的,但这些水果却可以给你带去很有用的膳食纤维和其他维生素。只是,你需要记住,不要没有节制地吃水果,水果绝不是多多益善的食物。

还有一条建议:果汁不能替代水果,因为果汁中的膳食纤维含量很低。

当然,假如你每天能吃够500克以上的品种丰富的蔬菜,那你完全可以不吃水果。水果能提供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蔬菜全都能提供。

本文最终的结论是:蔬菜多多益善,但水果不是。

参考资料:

1-https://diabetesjournals.org/care/article/31/Supplement_1/S61/24525/Nutrition-Recommendations-and-Interventions-for

2-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234536/

3-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58904/

4-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ub/article/PIIS2468-2667(18)30135-X/fulltext 

5-https://academic.oup.com/advances/article/8/3/412/4558122

6-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029234/

7-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12090421/http://www.cfsan.fda.gov/~dms/2lg-xc.html

8-https://efsa.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2903/j.efsa.2010.1462

9-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726203523/https://www.nutrition.org.uk/nutritionscience/nutrients-food-and-ingredients/dietary-fibre.html?limitstart=0

10-https://lpi.oregonstate.edu/mic/other-nutrients/fiber#intake-recommendations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