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粒小小的纽扣,让浙江这个小镇成为世界传奇

2022-07-08 14: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桥头生意郎,挑担走四方”,这是40多年前,在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流传甚广的一句话。

温州人会做生意是出了名的,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地处温州西部,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的桥头镇, 是“温州模式”的发源地。

这个三面环山的小乡镇,历经40多年的风雨变幻,从一颗小纽扣起家,成长为扬名海内外的“中国纽扣之都”

图源/永嘉发布

在永嘉县人民政府的数据统计中,我们能看到,截至2020年底,桥头镇共有纽扣企业300余家,纽扣产业从业人数约1.5万人。桥头镇年生产纽扣约500亿粒,市场份额占全国的50%全球的30%,产品销售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30多亿元

四十载风起云涌,四十载沧桑巨变,桥头镇的故事,也展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之路。

01

偶然探路,却与纽扣携手一生

时间回到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刚过,商业嗅觉灵敏的叶克春和兄弟几人来到温州想打听做生意的门路。一位挑货郎告诉他,台州市路桥区或许有生意可做。一行人来到路桥,在纽扣厂看到一些积压的纽扣,决定带回桥头镇试销。

一开始并不顺利。叶克春带着纽扣在桥头镇的石板桥上摆了两天的摊,根本卖不出去。后来,他找来一块白布,把纽扣一颗一颗地缝在上面,有人要纽扣就连着布一起剪下来卖。

“其实,布比纽扣还值钱。”叶克春回忆道。却没想到纽扣生意就这样做开了。一个星期下来,叶克春赚了100多块钱,这差不多是当时一个人一年的收入。

桥头镇纽扣市场发源地 图源/浙江在线

就这样,作为将纽扣带回桥头的“第一人”,叶克春这一生都与这一颗颗纽扣结下了不解之缘。

纽扣在桥头镇的畅销,吸引了一批桥头镇人纷纷开始投入纽扣市场。王碎奶就是其中之一,那时候她还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每天能吃上大米饭,是她和全家人最大的愿望。看到邻村叶克春兄弟因为卖纽扣赚了钱,王碎奶东拼西凑借了500元钱,爬上了火车去外地找货源。

可即使政策已经开放,做买卖依然需要低调行事,外出进货最怕遇到执法人员的搜查。

“我把钱全部缝进了腰带里,一见到乘警就心里紧张,怕被发现有这么多钱。”过了40年,王碎奶依然忘不了自己第一次乘坐火车的情形。

王碎奶 图源/南方都市报

叶克春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在浙江余姚被盘问过一次,不仅货物托运单被收走,随身携带的3000元巨款也没能拿回来。

为了保护手里的货,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在跟执法人员玩“躲猫猫”,尽量迅速地在车站快进快出,把一包包从全国各地拿到的纽扣扛回桥头镇售卖。他们默契地在镇上的大桥上铺开了摊位,不敢大声吆喝,不敢张扬行事,却并不妨碍四面八方的客人向这里涌来。

桥头纽扣市场就这样有了雏形。

02

偏僻小镇,成为“东方的布鲁塞尔”

就在桥头镇人忙于生计,四处奔波时,国家工商总局在武汉召开会议,推广武汉市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这一年,是1982年。基于会议精神,永嘉县政府开始为桥头镇经营纽扣的商人办理个体户登记和审批手续。

1983年2月,永嘉县政府正式发文,开放桥头纽扣市场。3月,在桥头镇摆摊的42户人家拿到了由工商局颁发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成为了第一批个体工商户。

图源/《理想照耀中国·纽扣》剧照

桥头镇纽扣市场从这一刻起,真正走进了商品经济的时代。

1984年,在政府的推动下,桥头镇学校操场建起了一个用油毛毡搭起来的简易棚——桥头纽扣市场,商户纷纷从露天摊位搬进了市场里,此时,卖纽扣的商家已经飙升至298家。陈明南,就是其中一户。

在搬到简易市场之前,陈明南是一个挑货郎,每天挑着上百斤的纽扣,走街串巷,从桥头镇到瑞安,到平阳,甚至去了福建。正是这种吃苦耐劳的“挑货郎精神”,陈明南一步一步从采购、摆摊到供销,最后干脆去和全国知名的厂家谈纽扣的生产,自己开起了经销店。

骨子里流着商人血液的桥头镇人,让这个桥头镇的纽扣市场焕发出惊人的活力。有人把百货商店积压5年的纽扣运到桥头来卖,仅仅用了40多天的时间就全部售光。

桥头纽扣市场 邵羡冰/摄

1986年,在距离叶克春和王碎奶摆摊的石板桥不到100米的位置,纽扣交易大楼拔地而起。

桥头镇,这个被香港《文汇报》称为“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的地方,开始腾飞了。桥头镇人,也从昔日的挑货郎,变成了大老板。

1994年,是桥头纽扣市场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年。市场里一共有超过1000个摊位,2000多个体户在市场忙进忙出。每天,有3000多商家在这里达成交易。从桥头镇纽扣市场卖出的纽扣达50亿粒,销量占全国的80%,每一个人衣服上的纽扣至少有5粒来自这里。

在这块9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兴起的专业市场,引起了众多专业人士的注意。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小商品大市场》一文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桥头纽扣市场:由于桥头纽扣品牌齐全,在上海等大城市转悠一星期不能完成的采购任务,在桥头只需个把小时就可得到圆满结果。

新华社旗下的《半月谈》更是用“东方的布鲁塞尔”来形容这个因小小纽扣起家的偏僻小镇。

图源/温州模式网上展馆

桥头镇三面环山,地理位置并不优越。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一些桥头镇人开始走出去,到各地承包柜台,继续把桥头纽扣推向全国,使桥头纽扣的产销量在全国占有垄断地位。2002年,桥头镇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中国纽扣之都”的称号。

03

从贩销,到自己生产

桥头镇从单纯的贩销纽扣,到开始自己涉足生产可以追溯到1983年。

那个时候,桥头镇纽扣已经在全国有了名气,大家的生意也越做越大。王碎奶这个不普通的农村妇女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自己生产纽扣呢?”

趁着去进货的机会,王碎奶慢慢地和工厂里的工人熟络起来,逐渐摸清了生产纽扣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的渠道。那一年,王碎奶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纽扣加工机器,并从江苏重金聘请了一位工人,小小的加工厂就这样开始运转了。

其他的桥头镇人有样学样,一个个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图源/CGTN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桥头镇纽扣市场从繁荣走到鼎盛的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 “王碎奶们”也纷纷从家庭作坊转型为专业的生产工厂。不仅进口先进的设备,还主动更新纽扣品种。据说,不管在国内何处,只要新出现一个纽扣品种,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客商就能在桥头看到。

从一开始的有机玻璃纽扣和塑料电镀纽扣,到款式新颖、耐烫不褪色的不饱和树脂纽扣,以及后来的工艺纽扣、玻璃珠光纽扣、金属挂扣、陶瓷纽扣……纽扣的样式也从常见的圆形渐渐发散、升级,有树叶状、月亮状、数字的、六角形、半球形等等。现在桥头镇纽扣市场,拥有一万多个不同的纽扣品种。

图源/观研天下

这些小小的纽扣也从单纯的“纽扣”慢慢地扩宽功能,现在它可以是装饰品,不仅在服装上出现,很多手工制品、工艺品,也都用上了各式各样的纽扣。甚至,还有企业研发了一些特殊的纽扣,如香味纽扣、药剂纽扣、发光纽扣等。

图源/浙大传媒星空

货源稳定,品种丰富的桥头纽扣市场吸引的客源越来越广,并远销欧美、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地区,成交量不断被刷新。

在发展的同时,桥头镇的纽扣企业也开始有了品牌意识,纷纷创立起自己的品牌。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桥头镇共有纽扣企业289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5个、市知名商标7个、县名牌商标11个。

图源/温州模式网上展馆

04

新电商,带来无限机遇

不得不承认的是,新世纪的到来,电商迅速崛起,价格逐渐透明化,给桥头镇人带来了一次不小的挑战。

面对日益冷清的市场,敢闯敢拼的桥头镇人也开始投入网络,桥头纽扣市场也从“有形”转变为“无形”。依托于这一形势的变化,桥头镇交通不便的缺点刚好被突破了。外地客商通过网络就能看货,敲定买卖,直接通过快递公司运货。

新一代的桥头镇人对于新生事物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索能力,他们从不排斥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小小的纽扣,也从传统的市场销售逐渐走上新电商的舞台。

图源/永嘉发布

如今,在桥头纽扣市场,约有40%的业务通过网络方式完成。一些知名企业自从进军互联网销售后,日均订单可达15000余件,能创造出6000万元的销售额。

图源/永嘉发布

40年的时间,一枚枚纽扣从养家糊口的工具,已然变成了自由商品的象征。桥头镇也从单纯的贩销市场,发展为集制造、科研、营销、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商品基地。

40年后的今天,走进桥头纽扣市场,那一颗颗色彩斑斓的纽扣,那一箱箱被运往全球各地的货柜,那一个个忙碌的桥头镇商人,仍然在用自己的故事讲述着桥头纽扣产业的生生不息。

超级乡村研究所

桥头镇综合评分: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参考资料:

[1] 南方都市报:第一批农民商人从永嘉诞生

[2] 走进全国第一个专业小商品市场桥头钮扣市场

[3] 小纽扣钉出大市场 三代桥头商人的成长史

[4] 桥头:小纽扣“扣”开幸福大门

[5] 【浙江40年】永嘉桥头:用一粒纽扣缔造改革传奇

[6] 小小纽扣改变了我的人生

[7] 永嘉纽扣 | 中国纽扣之都—温州永嘉桥头镇

- END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