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派名家杨正新:游历一生,造就不朽名作

2022-07-09 07: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01 每一段经历都是宝贵的,它们组成了人生

他回忆着自己的绘画人生,详细地把艺术经历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在学校期间,和前辈老师们,学习传统中国画。

第二个就是文革过后,1972年,开始恢复了创作。我真正开始走自己的路,也是比较解放思想的一个时期。

第三个阶段,1986年一直到1993年,这大概8年期间,我去国外比较多。基本把世界的美术领略了一遍。收获非常大!

第四个时期是从1993年以后,我就很少出去了,直到2000年,陆续举办了一些展览,出版了画册,开始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在他的回忆中,每一段不同的经历都给创作带来了新的改变和提升。而我们能看到的,是沉淀中绽放的优秀中国艺术。

如今的他,成为了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全面继承海派中国画的优秀传统的同时,又当随时代,古稀变法,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新的风格,是海派当代的杰出代表之一。

02 超越你的老师,是一大难事

据杨正新的回忆,自己是受到了众多海派名师的指点。他的第一个老师是江寒汀,后来,唐云、程十发、陆俨少、林风眠、朱屺瞻等海派名家也都对他多有指教。那个年代的许多老先生,对杨正新的影响都很大。但其实,离开老师这一点也很重要。

从左至右分别为:江寒汀、唐云、程十发、陆俨少、林风眠、朱屺瞻(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杨正新伴着对各个老师的尊敬,也表达出了独有的睿智,那就是:对上一代有所超越,甚至要跳脱出来,不能跟着老师的影子,只有成就自己的风格才能成才。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03 没有深远的继承,就没有长久的创新

杨正新说,正宗的海派中国画,始终贯穿着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那就是笔墨为主。在面对当今的画作,看着那些只讲究造型的画法,他更坚定了不能放弃中国优秀的笔墨传统这一思想。优秀的中国画艺术,重要的是在继承之中创新,而非颠覆。

于是,我们看到了《咏梅》、《爱琴海》,看到了《鹤舞》、《逐鹿》、《春风又绿》...每一幅都有传统的影子,但绝非枯燥的模仿复制。

《咏梅》

以诗入画,将梅花不畏寒霜、盎然盛放的状态生动地进行了视觉呈现。

采用直立式构图,运用泼墨技法而成的老梅桩,在笔墨的干湿、浓淡、虚实关系中寻求力道和节奏的变化中,画出了百年峥嵘;树枝如铁,用遒劲雄放而富有变化的线条写出,穿插交织,疏密有致,突出其缠绞老辣的苍茫感,在画面上获得一种曲直、粗细、老嫩的对比效果;花朵直接用红点来表示,点花聚三攒五,看似随意,却又合理,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构成一个杂而不乱的场面,产生一种独有的笔墨情趣。

画家抛弃了梅花具体的形态描摹,着意于形式的表现,更加抒发个人心意与主体意识的体现,融合了自我的审美情感和主观色彩,在精神和形态上,比实物更见完美。

《爱琴海》系列

《爱琴海》系列1

《爱琴海》系列2

《爱琴海》系列3

《爱琴海》系列作品中,画家以自己独特的线条勾勒出悬崖上的白房子,回廊、拱门、楼梯、露台......建筑本身的粗砺质感与阳台上点缀着的鲜红花朵,相衬出来煞是生动。

画中的线条尽管放笔直写,却不违法度,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构图手法相结合,赋予作品更多的主观情感和更强的时代风貌。

高超的绘画技巧、脱俗的意境和含蓄的审美情趣令他的作品风格鲜明。

《鹤舞》

《瑞鹿》

《春风又绿》

04 东方和西方,可以有一个平衡点

在七八年时间的国外游历中,杨正新可以明显感觉得到,关于绘画,西方强调视觉效果,东方强调笔墨效果。西方注重色彩,东方研究线条。

但是他并没有被此现象困住。他说,创作,切记不要把自己框住!他展示了一个中国画家该有的文化自信:“我们不能完全走外国的路,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归、最终找到自己本土的风格。而且,其实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只要你足够强,是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的交融点的!”

在创作中,杨正新注重中西方艺术的结合和传统语言的现代性转换,不仅将西方现代的构成与色彩观念融合进自己的水墨画实践,还着意于在新的水墨实践尤其笔墨的实验中挖掘真正的属于中国审美的精神旨趣。

《紫气东来》

《荷风》

05 艺术,是回归童真

与杨正新熟悉的人都知道,为了让自己画画的时候可以不要那么熟练,他甚至故意“拙”一点,特地开始左手画画。就是希望在不经意间,洒落出真实,回归童趣。

《鱼乐》

《鸭》

当问到他如今的状态,杨正新表示,到了现在的年纪,自己就是随心所欲的画画。80岁了,反而是追求极简的风格。极简主义,但是更有味道、韵味。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因为在他眼里的艺术,是不用太科学的。意识是很玄学的东西,画画也是。讲究韵味,但能否表现出来,靠什么表现,都要自己去体会。也就是说,艺术是没办法教的。而中国的艺术、东方的艺术,是他心中最伟大的,值得慢慢去深究品味,它的韵味和高度。

06 足迹,遍布世界!

1984年,作品《春之歌》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上海文学艺术二等奖。同年在新加坡举办个展。

1986年,参加美协举办的第一届“海平线联展”。

1987年,在澳大利亚举办个展。

1988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名为“澳洲印象和其它“的个人画展;同年在新加坡举办个展。

1989年,作品《鱼》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作品《荷》参加第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

1990年,在香港大会堂举办名为“杨正新画展”之个人画展,并出版《杨正新画集》;同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杨正新画选》。

1991年,分别在加拿大、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

1992年,赴德国参加“北京、上海——来自中国的现代艺术”,并访问德国。

1993年,在新加坡举办个展,并出版《杨正新画集》;同年参加“海上十五家画展”。

1994年,在上海中国画院举办个人画展“杨正新近作展”;在日本东京举办个人画展“杨正新画展”;同年,作 品《春江》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1995年,赴台湾参加“上海中国画院著名画家精品展”四人展。

1996年,赴北京参加“海上五名家赴京作品展”;在上海参加 “华萃艺术中心“举办“上海三人画展”;同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杨正新画集》。

1998年,出版画集《上海中国画院画家作品丛书—杨正新》。

1999年,作品《和平·和平》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同年在上海举办个展“杨正新花鸟画近作展”。

2000年,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举办个展;同年日本出版《杨正新画册》。

2001年,作品《清风雅韵》入选中国“百年中国画展”, 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2年,受全国政协邀请赴北京参加“上海当代优秀画家十人作品展”;同年在日本东京美术世界画廊举办个展。

2003年,作品”鱼乐图“参加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

2004年,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青山不老—杨正新山水画

展”;同年作品《中华魂》参加“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05年,出版画册《上海美术家画库—杨正新》;作品《临寒不惧》参加第三

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览”。

2006年,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浓妆淡抹——杨正新人物画展”;作品《中华魂》被上海中国画院收藏。

2007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水流花开——杨正新画展”,并出版《杨正新画集》;上海美术馆收藏了《春江》《清音》《华山》《松鹤》《人体》《紫气东来》六幅作品;作品《石榴》参加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览”。

2008年,赴西班牙参加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艺术中国水墨画展”。

2009年,在“上海艺术博览会”举办画展。

2010年,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举办“2010杨正新个人画展”;作品《意大利采风》等三幅被上海中国画院收藏;同年参加上海电视台举办的“激情穿越意大利”的活动,并举办“意大利写生画展”。

2011年,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举办杨正新个人画展“红色之旅—杨正新画展”,并出版画集;同年,个人画展“欧洲印象—杨正新写生展”在锦沧文华大酒店展出。

201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杨正新》;同年参加上海市文联举办的“花好月圆”诗书画展和市政协举办的“三山五岳”山水画展。

2013年,参展北京文化发展中心举办的“京津沪渝”书画展以及上海书画院举办的“海上风”书画展。

2014年,在上海海上艺术会馆举办”杨正新书法展”;参展上海美协举办的“上海美术香港展”、“艺境当代作品四人展”以及新民晚报举办的“睡莲画展”等。

2015年,赴京参展刚泰集团举办的“海上临风”画展;参展台州市政府举办的“魅力台州”画展。

2016年,在上海画院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印象园林”杨正新新作展;参展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花之魂”、 杭州典萃文化举办的 “墨色传奇”、 市政协在德国举办的名家水墨画展“印象上海”以及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东方墨韵”沪港水墨画展等。

2017年,参展“融铸经典 汇聚清渚”十人画展; 参展上海书画院举办的江浙沪名家邀请展“时代江南”; 北京画馆举办的“花之魂”当代中国花鸟画展。

2018年,参展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举办的赴韩展、 “花语”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以及上海美协举办的“定力”海上名家书画展等。

2019年,参展市文联举办的“江南镇好”长三角书画展、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赴捷克展、“海风”中国海派书画名家作品展等。

2020年,参展市美协举办的“鸿儒之约”南北花鸟画名家邀请展、 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举办的“海风”中国海派书画名家作品展以及在上海自贸区举办的沪港澳台联展“明月同辉”画展等。

2021年,参展刘海粟美术馆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共同主办、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承办的《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首展——杨正新、王劼音》。

注:以上内容均为“十里玉见”版权内容,如需转载或有其他商务咨询,可联系我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