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坚决打击以创新名义冲撞法律底线的行为
【写在前面】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近日在出席深交所首届技术大会时,发表了题为《推动金融科技创新 助力资本市场发展》的演讲。演讲主要涉及金融科技正在深刻改变金融发展格局,高度关注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与挑战,以及促进金融科技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等三个方面内容。
姜洋提出,对于那些虚增金融杠杆,规避金融监管,实施套利投机,甚至以创新名义冲撞法律底线的行为,将坚决予以打击。将加大力度推进中央监管信息平台和中央监控系统建设,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来武装我们的监管,不断提升监管的科技化、智能化水平,全面强化市场风险监测和异常交易行为识别能力,及早发现、及时处置各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以下为讲话全文:《推动金融科技创新 助力资本市场发展——姜洋副主席在深交所技术大会上的致辞》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深交所首届技术大会。首先,我谨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在全球技术进步引发新一轮金融创新变革浪潮之际,本次大会以“科技引领,创新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金融科技研究动向和应用进展,对于加强金融科技的经验分享和技术交流,加快行业创新应用,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及时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资本市场实际,我谈三点看法。
一、认清形势,金融科技正在深刻改变金融发展格局
历史经验证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金融业对信息和数据高度依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日益加深,金融科技正在快速创新、应用和推广,对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日益深刻的变化。
一是推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金融的本质是在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由于信息不对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定价能力和运作效率,导致资金需求方,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金融科技利用大数据定价和管理风险,能够有效缓解金融资源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从而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普惠化水平。以企业融资为例,许多中小微企业由于缺乏固定资产抵押物、商业模式新、非线性增长等特点,很难通过传统银行信贷获得足够融资支持。借助大数据手段,能够在短时间内对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盈利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精准测定信用水平,完成投资决策,企业投融资服务因此更加高效、便利、便捷。
二是重塑金融业竞争格局。金融科技已经广泛应用于支付清算、融资信贷、资产管理、智能投顾、互联网保险、交易结算等金融领域。一些资金厚、实力强的互联网平台,依托场景、资金、技术和风控方面的优势,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金融产品销售、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等领域异军突起。有的互联网货币基金短短几年内快速扩张,规模甚至超过了一些中型银行的存款总额。传统金融机构也加紧应用金融科技加快业务转型,实现差异化竞争。金融科技已渗透到金融投资、交易、合规、风控等重要领域。一些国际投行甚至多次声称自己是科技公司,媒体报道华尔街正日益转向人工智能驱动交易。今年以来,国内大型金融机构也掀起了一轮与互联网科技公司技术合作的浪潮,二者融合不断加深,增强了金融业的竞争活力。
三是促进金融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变革。全球主要国家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正在积极引导和推动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不断探索对金融科技的规范监管。例如,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2015年提出监管沙盒,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和促进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和交付机制的创新。美国监管当局明确,金融科技不论以何种形态出现,都按照其金融本质和所涉及的金融业务,纳入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实施功能监管。金融科技的兴起也引起了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在今年2月发布的《金融科技研究报告》中指出,金融科技参与者的涌现将会影响监管者的监管范围,监管者在实施监管时将面临投资者保护、监管公平性、市场稳定性等诸多挑战。
资本市场既是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的前沿阵地,也是金融科技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10年到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总额从17.91亿美元增长到232亿美元,增长近12倍。近年来,我国金融科技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金融科技产业链企业已超过5700家,至2016年累计融资约420亿美元。据预测,到2020年,金融科技在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份额将达到10%,规模超过10万亿元。
二、居安思危,高度关注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与挑战
金融科技在缩短金融服务链条、缓解信息不对称、提升市场效率等方面优势巨大,效果明显。同时,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市场参与者行为变化加快,金融交易日趋复杂化,金融边界日益模糊化,将给金融监管带来严峻挑战。
——业务应用风险不容忽视。金融科技具有跨地域、跨行业、跨市场以及小规模、分散化特点,业务结构设计更为复杂,交易速度和交易量呈几何级数增长,风险扩散更快、破坏性更广,其内在脆弱性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市场局部震荡甚至是系统性风险。2010年美国股市的“5.6闪电崩盘”、我国股市近几年出现的一些事件,就是由系统缺陷、技术故障、风控失效引发市场大幅波动的典型案例。
——监管套利的可能性增大。金融科技的业务类型和盈利模式多样化,呈现出高度细分和业务相互交叉的特点,一些创新产品层层嵌套、隐蔽底层资产和最终投资者,大大增加了金融监管界定和识别的难度。一些市场主体使用新技术新工具,突破现行监管制度机制安排,既可能导致某些业务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而出现监管真空,更容易滋生监管套利。
——违法违规交易可能改头换面。金融科技伴随的市场活动主要以数字化、虚拟化、云服务等方式呈现,模糊了参与者身份特征、行为模式等关键要素,市场违规操作也因此更新进化。一些不法分子可能打着金融科技的名义,挂羊头,卖狗肉,以技术创新之名行市场操纵、金融欺诈、非法集资之实。今年以来,我们已配合人民银行等部门,对首次代币发行(ICO)等非法融资活动进行了坚决查处。
——信息安全风险必须警惕。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应用,数据的集中存储和云端管理越来越普遍,一些非持牌机构出于牟利动机,利用技术漏洞非法获取投资数据,侵犯投资者隐私。区块链数据共享也可能引发敏感数据泄露,甚至危及国家金融安全。
三、趋利避害,促进金融科技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健康发展
从调研情况看,我国资本市场的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正在积极开展金融科技应用。总体上,目前行业机构在大数据、云计算应用方面的人员和资金投入较大,效果明显,但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建设方面,行业投入参差不齐,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参与各方要切实增强拥抱金融科技的紧迫感,主动对标,正视差距,趋利避害,不断提升运用金融科技服务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
第一,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本。我们将牢牢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强与创新机构的沟通,鼓励和支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风险管控、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效能为指向的金融科技创新。对于那些虚增金融杠杆,规避金融监管,实施套利投机,甚至以创新名义冲撞法律底线的行为,我们将坚决予以打击。
第二,切实加强行业统筹规划。目前,证券期货行业对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尚未形成顶层规划,各自为阵,重业务、轻合规的问题比较突出。下一步,要主动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制定清晰科学的实施路线图。交易所等市场核心机构和行业经营机构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金融科技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行业自律组织也要组织研究行业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服务,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各单位要特别重视加强关键信息技术人才和技术能力贮备,及时补上技术和人才短板。
第三,加快夯实技术和制度基础。金融科技的基础是数据治理和应用,要加快推进证券期货行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向应用业务与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建立行业数据传输、应用和保护标准,统一数据交换标准。具备条件的行业机构可以设立专门的数据治理部门,防止技术与业务“两张皮”。要推动行业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行业机构资源共享和集约化应用。要加快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行业金融科技研发与应用提供坚实法制保障。
第四,坚持发展创新与风险防范并重。行业机构在应用金融科技提升服务效率、增强智能服务能力的同时,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全面强化金融科技相应的业务合规和风险监测工作,构建“业务防火墙”,建立起对金融科技的业务评价机制,及时评估可能引发的业务风险,避免合规空白。交易所要确保交易系统和生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实现信息技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作为监管部门,中国证监会在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同时,将把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监管科技,在促进发展中防范风险。我们将加大力度推进中央监管信息平台和中央监控系统建设,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来武装我们的监管,不断提升监管的科技化、智能化水平,全面强化市场风险监测和异常交易行为识别能力,及早发现、及时处置各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各位来宾,朋友们!
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是大势所趋,必将为我国资本市场带来崭新的机遇。希望以这次技术大会为契机,各方加强思想碰撞,更多凝聚共识,共同促进金融科技健康发展,推动资本市场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谢谢大家!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