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家远程会诊、送药到家、预约检查,互联网诊疗破题“看病难”
编者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看病难”“就医烦”这些医疗“沉疴痼疾”有了破解之道。依托互联网诊疗在各地的加速推进,专家远程会诊、“云门诊”、健康咨询、送药到家、预约检查等线上医疗服务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在科技的不断创新中,互联网普惠医疗时代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
江苏:互联网诊疗加快推进,三大瓶颈有待突破
今年4月,无锡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谭广兴为一名复诊患者开出了中药,通过该院互联网医院挂号、诊疗,患者足不出户便可收到医院代煎的中药汤剂;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升级后的互联网医院小程序可为患者提供线上问诊、送药到家、健康咨询、检验检查预约等一站式医疗服务……
从2019年首批7家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运行以来,江苏已有139家医疗机构获批并上线互联网医院,备案注册医师25547人,护师3159人,为互联网诊疗提供强大支撑。疫情暴发后,江苏多家互联网医院加快升级改造,通过增加“云门诊”专家号、增设多个科室上线、新增中药处方开具和药剂配送等服务,让患者点点屏幕就可享受多项医疗服务。
江苏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负责人常诚表示,2020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支付系统的改善,该院互联网诊疗量明显上升,云门诊量从过去的每年约1万人次增至约10万人次,今年预计突破15万人次。
据了解,江苏省中医院除了开展日间“云门诊”外,还开设了夜间“云门诊”,时间从18:00延续到22:00,既满足了上班族的需要,也方便了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老人,后者可以等到子女下班后协助线上问诊。
今年,国家公布了《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针对互联网诊疗业务、药品、人员、医疗机构等方面的监管进行详细规定。江苏近年来不断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建设,规范互联网医院审批,依法加强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促进互联网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无锡目前有9家互联网医院,在市级层面集成在统一的门户上,同时也接入江苏省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接受统一监管。”无锡市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处处长刘星宇说。
记者从江苏省卫健委了解到,该省基于江苏省统筹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构建了统一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系统、远程医疗监管与服务系统,可支撑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医疗健康服务,实现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诊疗准入监管、过程监管和综合监管。
以互联网医院为依托,江苏互联网诊疗发展迅速。2022年以来截至4月初,江苏省互联网医院提供在线复诊逾14万人次、在线咨询超2万人次,开具在线处方近17万张。但是,随着互联网诊疗的深入推进,一些技术和政策层面的问题显现,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一是互联网诊疗成本收益倒挂。江苏“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试行价格实行三类医院标准,主任医师线上门诊诊查费为35元/次,但线下服务收费每次约50元至200元不等,线下与线上收费差距较大。常诚表示,互联网诊疗成本实际上很高,一名患者看病需要医院四五个人提供保障,包括信息、物流、客服等,加上线上看病平均时间是线下的两到三倍,互联网医疗服务成本收益倒挂恐难持久。
二是互联网医疗平台有待规范。“互联网诊疗须与实体医院挂钩,这点很重要,既是对病人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常诚表示,实体医院对所有上线的医生都有资质审核,后台对处方、用药等也有严格审核。而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可自主定价,吸引了不少医生加入,方便群众看病的同时,也埋下了一定医疗隐患和风险。“特别是有的平台搞‘抢单’接诊,一旦出现纠纷,平台是否能够承担诊断失误带来的后果?”
三是异地医保支付仍不畅通。今年3月,无锡首批两家医院开通了医保结算,医保患者可直接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在线完成医保支付。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医保对接不畅,尤其是省内尚未实现异地医保支付,仍是制约互联网诊疗运营的最大瓶颈,也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一个痛点,应尽快突破。
上海:“5G+”智慧医疗,拓展更多场景
一批服务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在快速、稳定的通信网络“加持”下,成为上海“数字战疫”的“特种兵”。
其中一种曾投入方舱医院的5G消毒机器人搭载了紫外线灯、超干雾发生器和等离子空气净化等三大消毒模块,并能在场馆内自由穿梭,可以24小时“不眠不休”,有助于降低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也保障医护人员安全。
参与方舱医院通信基础设施部署的上海电信工作人员介绍,在通信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部署在医院的4G/5G网络、光纤网络、云WiFi等搭配使用,让医护人员、患者以及各种机器人都能各取所需。
上海联通基于此前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联合打造的基于5G网络的特大型城市区域智慧医疗应急救援体系国家新基建试点示范项目,为瑞金医院搭建覆盖多院区的5G医疗专网,利用5G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技术,实现影像、超声、ICU监护、远程会诊等数据的实时高效传输和智能化管理,并为疫情期间医院的诊疗服务提供重要帮助。
除了疫情防控的应急保障,上海多家医院正联合通信运营商等,在远程诊疗、急诊救治等过程中引入5G、边缘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AI)等技术,推动医疗资源在更多地区、更广泛场景共享。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合上海电信应用5G专网和区块链技术建立了“5G疑难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诊系统”。新生儿若出现疑难危重病症往往非常凶险,需要妇产医院、儿科医院、急救中心等密切配合。引入这套系统,当新生儿被送上救护车时,他们将进入配备有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的“智能转诊舱”,转诊舱采集到的新生儿生命体征数据、视频等,经由5G专网实时传输至等待在儿科医院的专家团队。专家们可以实时指导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也可以在患者入院前就研讨一系列救治方案。区块链技术具有数据不可随意篡改的特性,这保证母婴信息在跨院传输过程中能够安全获取、浏览、使用。
以千兆光网和5G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等通信基础设施迅速发展,还对各地加强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据上海援藏干部介绍,疫情期间许多上海医生在线会诊的同时,与日喀则的医生交流,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典型案例。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名单,涵盖“5G+急诊救治”“5G+远程诊断”“5G+远程治疗”“5G+远程重症监护”“5G+中医诊疗”“5G+医院管理”“5G+智能疾控”“5G+健康管理”等多个方向。上海在各方向均有应用试点项目,总计约80个。
截至今年4月,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61.5万个,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全球规模最大的5G共建共享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县城城区和87%的乡镇镇区。我国历史性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宽带”,远程医疗覆盖所有的脱贫县。无论生活在繁华都市还是静谧乡村,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着数字化浪潮带来的红利。
上海已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51716个,上海5G基站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8.2个,每万人拥有20.8个5G基站,5G应用“海上扬帆”行动计划稳步推进,5G已经逐渐成为上海数字经济发展舞台上的“主角”之一。
据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印发的《5G应用“海上扬帆”行动计划(2022-2023年)》,截至2023年底,上海5G基站密度将提升到每平方公里10个,每万人拥有基站数提升至28个。在社会民生领域,上海将打造一批“5G+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照明”样板项目,到2023年年底,教育、医疗和文旅行业5G应用渗透率超过30%。
随着通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上海“5G+”智慧医疗有望惠及更多百姓,让人们获得更加丰富、便捷的医疗服务。
四川:互联网做“加法”,就诊烦恼做“减法”
“排队3小时、看病5分钟”……生病去医院,这样的经历曾经让人非常苦恼。如今,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医疗的“联姻”,看病难、就医烦这些长期困扰患者的问题,正在技术的“加法”与中间流程的“减法”中,得到缓解改善。如何畅通就医“最后一公里”,让群众看病更加省时省力?8000多万人口大省的四川正在探索“破题”。
“在家门口挂上北京的专家号”
在四川华蓥市人民医院,家住华蓥市双河街道的欧阳俊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前两天孩子接受了北京专家的远程会诊,明确了下一步治疗方案。”欧阳俊翻看着孩子的检查报告,有些激动,“没想到在家门口能挂上北京的专家号,真是太好了。”
欧阳俊口中所说的“在家门口挂上北京的专家号”,源自近期在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实施的“行走的医院”项目。该项目通过信息化软件系统,搭建远程诊疗平台,以“互联网+远程诊疗”的模式,实现华蓥市人民医院、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与国内知名三甲医院的互联互通。
像欧阳俊的孩子一样接受北京专家远程会诊的,还有华蓥市阳和镇居民代君信。今年65岁的代君信因腰部酸痛有僵硬感,在阳和镇卫生院医生的帮助下,挂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专家张建军的号。经过会诊,张建军为其制定了理疗方案。“在乡镇上就能找北京的专家看病,方便!”代君信连连称赞。
“每天免费为我市开放专家号100个。”华蓥市卫生健康局基卫股负责人杨华介绍,目前华蓥市已实现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10余家三甲医院的互联互通,专家信息、擅长领域、可预约时段等,均会提前在华蓥市人民医院公示。“根据试运行情况,互联互通的三甲医院数量还会逐步增加。”
除了远程会诊,“行走的医院”项目还为行政村卫生室配备了“全科医生助诊包”,辅助村医为病人进行各项基础检查,将优质医疗资源“背”进千家万户。华蓥市明月镇竹河村卫生室医生江乾良表示,有了“全科医生助诊包”后,检测的项目更多了,检查结果也更精准。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记者了解到,2019年以来,四川全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旨在搭建优质医疗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平台,着力解决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有限、医疗资源短缺的难题,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推进便民服务,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四川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正在大力推动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线上服务。截至2022年5月,累计开展预约挂号1.68亿人次,移动支付3.56亿人次,检查检验结果在线查询3.25亿人次。
同时,四川还在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的普及应用。截至2022年6月,四川累计申领电子健康卡5833.89万张,58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现扫码就医,累计扫码就医5.26亿次,极大降低了反复办卡、排队挂号缴费等非医疗成本。
——积极发展互联网医院。组织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发展互联网医院,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是促进“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的基础。四川省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全省累计建成206家互联网医院,累计提供网络咨询305.5万人次、网络复诊441.5万人次,开具电子处方451.5万单。
——健全远程医疗网络。目前,四川已经建成远程医疗协作网287个,三级医疗机构和88个贫困县覆盖率达100%。同时,通过全面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模式,截至2022年5月,四川已经累计开展远程会诊151.85万人次。
——推进川渝电子健康卡“扫码互认”。四川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完成两地电子健康卡管理信息系统对接,截至目前,四川462家二级及医疗机构实现重庆电子健康卡“扫码就医”,累计跨省用卡约29万次。
未来继续“加减法”
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也指出,“互联网+医疗”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建设整体统筹联动不足,系统重复建设、分散建设现象不同程度仍然存在;区域间、上下间缺乏统筹整合,各自为战的现象仍然突出;互联网医疗服务内容单一,同质化现象明显……
“互联网+医疗”探索走到今天,已经由刚开始的野蛮生长,逐步进入到了理性发展的阶段。下一步如何持续做“加减法”?如何实现“医疗资源跟人走”?相关专家和一线医务人员表示,“互联网+医疗”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未来还需要在精准动态监管、打通医保支付瓶颈、智慧医院建设等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数据赋能,助力“互联网+”监管动态化精准化。江乾良等基层一线医生建议,明确医疗机构、医生信息网上备案及数字身份认证机制,确保诊疗服务记录真实性及电子数据的合法性,让医疗健康服务数据实现全程留痕、可查询、可追溯。
2016年10月,四川在全国率先提出“医疗服务信息化监管”思路,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成省、市两级监管平台。
二是加快系统性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在采访中,多位专家都提到,“互联网+医疗”不仅仅是增强医院的信息化水平,而是逐渐打通医院的各个“关节”,以“互联网+”为手段,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平台,这也是智慧医院建设的目的。
四川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底,四川就启动了智慧医院建设,制定智慧医院评价指标体系及实施细则,推动基础条件较好的医疗机构开展智慧医院建设,103家医院已经成功创建四川省智慧医院。
三是探索构建“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新场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陈哲宇教授介绍,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了华西-藏区“一网双模”包虫病防控体系,即依托华西医院的远程医学网络,通过在线在位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全面铺开包虫病防控工作,对甘孜州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进行同质化、规范化培训,帮扶其建设专业化医疗团队。相关专家也呼吁,加快探索构建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新场景”,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升级。
记者了解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打造智慧病房,依托穿戴设备自动采集患者体征数据,通过移动床旁设备实现床旁视频会诊;雅安市人民医院以5G移动CT脑卒中救护车为基础,建立5G智慧移动卒中救治系统,探索“上车即入院”的院前急救模式;德阳市人民医院探索推进“数字影像云胶片”服务,为患者提供数字影像服务……目前,“互联网+医疗”正在四川多个医院深度铺开,持续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医疗健康需求。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