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小甫:隋唐时期的吐蕃,从和亲到征伐再到会盟
吐蕃即今天藏人的先民,本为西羌的一支。“蕃”是藏语,为吐蕃人自称。吐蕃人原居雅隆河流域(今西藏山南地区),后来扩展到拉萨河流域。吐蕃有城居,能制造金、银、铜器等,主要从事高原畜牧,养牦牛、猪、犬、羊、马等,也从事高原农业,种植青稞、豌豆、小麦、荞麦等。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手工业。吐蕃有截发、黛面、黑衣居丧的习俗,喜用赭红色涂面;信奉苯教(萨满教一类的原始宗教)。
隋唐时期的吐蕃
隋朝时,吐蕃进入部落联盟社会。其君长称赞普,辅相称大论、小论。贞观三年(629)松赞干布继赞普位后,继承父祖的事业,征服了苏毗、羊同,统一了西藏高原。松赞干布建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厘定法律、职官、军事制度,创立文字、历法,统一度量衡,建立起以赞普为中心的集权制国家。
吐蕃建国以后,积极向外扩展势力,击败青海高原上的吐谷浑和党项,并向唐求婚。贞观十四年(640),唐以宗女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双方结成了和亲关系。贞观二十二年(648),吐蕃出兵帮助唐朝使者王玄策平定中天竺内乱。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死后,连续两任赞普都是年幼继位,吐蕃的军政大权由世袭大相职务的禄东赞(噶氏)家族长期把持。大相禄东赞当政期间,抚服边地,规定赋税、法律,区分“桂”(武士)、“庸”(奴隶)等级,清查户籍,进一步推动了吐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此后吐蕃开始向青藏高原以外的地区扩展势力。龙朔三年(663),吐蕃攻占吐谷浑,直接威胁唐朝的河陇地区。咸亨元年(670),吐蕃败唐军于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切吉平原),最终吞并了吐谷浑。不久,吐蕃又攻陷唐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迫使唐放弃安西四镇。同时,吐蕃陆续兼并唐剑南道管辖下的诸羌羁縻州。此后唐蕃为争夺西域进行了多次战争。长寿元年(692),武周大破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圣历二年(699),吐蕃赞普都松芒赞击败禄东赞之子论钦陵,结束了噶氏家族长期专政的局面。
这一时期,吐蕃西北的勃律(今克什米尔巴基斯坦控制区)分裂成大、小二国,大勃律直接役属吐蕃,成为后来吐蕃北上争夺西域的通道。长安二年(702),吐蕃遣使与武周修好。景云元年(710),唐以金城公主嫁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并把河西九曲之地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割给吐蕃,此后吐蕃便以此为基地进攻唐境,迫使唐朝加强河西陇右地区的防务。
赤德祖赞统治时期(704—754),对内改革官制,在新占领区设诸道节度使,整顿财政,强化军制;对外与突骑施共谋西域,但被唐击退。开元二年(714)、开元十七年(729),唐蕃先后举行了两次会盟,但不久又重新开始交战。天宝十载(751),唐与南诏关系恶化,南诏叛唐依附吐蕃,双方结成联盟。天宝十三载 (754),赤德祖赞被弑,次年,其子赤松德赞继位。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调边兵入关平叛,河陇、西域兵力空虚,吐蕃趁机大举进攻,占有河西、陇右广大地区,并于广德元年 (763)一度占领长安。因为河陇失陷,唐西域安西、北庭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被切断。建中四年(783),唐蕃举行清水会盟,不久即被吐蕃破坏。贞元三年(787),吐蕃又制造了平凉劫盟事件。贞元五年(789)以后,吐蕃陆续占领了唐朝的西域地区。此时吐蕃西抗大食,北敌回鹘,南接天竺,东南控制南诏,国力达到了极盛。 但贞元(785—805)以后,吐蕃由于长期的对外战争,内部矛盾激化,势力削弱;同时唐朝也调整了政策,与回鹘、南诏通好,使吐蕃陷于孤立。于是在长庆元年至二年(821—822),吐蕃与唐朝互派专使先后会盟于长安和逻些,唐承认吐蕃对河陇地区的占有,吐蕃保证不再扰边。长庆三年(823)所立的记录这次会盟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此后双方使节往还,相互和好,吐蕃的经济文化也有所发展
吐蕃的领袖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604—650),吐蕃王朝的创立者。本名弃宗弄赞,一作弃苏农。松赞干布为其尊号,意为“严正沉毅”。西藏山南地区琼结人。其父祖为部落首领,扩充势力至拉萨河流域。629 年继为赞普(蕃语意为“雄强丈夫”),迁都逻些,削平内乱,降服苏毗、羊同等部,统一青藏高原,在大相禄东赞的协助下建立集权统治。推广灌溉,发展农牧业生产,命吞米·桑布扎制定文字,颁行“大法令”以处理吐蕃社会各群体阶层间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从中原及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等地引进发达文化、技术,使吐蕃社会得到迅速发展。贞观八年(634),始遣使朝唐,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往抚。复遣使赉币求婚。贞观十五年(641),唐以文成公主妻之,亲迎于河源(今青海共和)。高宗嗣位,擢驸马都尉、西海郡王,进封王。永徽元年(650)卒,高宗为举哀,遣使者吊祠。藏族民间以之为观音化身。
禄东赞
禄东赞(?—667),姓噶(Mgar,汉文史料亦作蒆)氏。吐蕃大相。贞观十四年(640),赞普使之来迎文成公主,进对合旨。次年,唐擢为右卫大将军,使护文成公主至吐蕃。唐太宗伐辽东还,来贺。永徽元年(650),赞普卒,赞普孙年幼继位,国事皆委东赞。当政期间,抚服边地,规定赋税、法律,区分武士、奴隶等级,清查户籍,对吐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晚年曾长期在吐蕃、吐谷浑边境经营。性明毅,用兵有节制,吐蕃倚之,遂为强国。乾封二年(667)卒,其子钦陵、赞婆等复专其国。
吐蕃的制度
吐蕃有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设置各级官府,赞普以下有大相(管行政)、都护(管属部、对外征讨)、内相(管内部事务)、整事(管司法)等各类官员,官员名字前常有“论”(宦族/王族)、“尚”(戚族/后族)字,其品阶有六等,用瑟瑟(翡翠)、金、镀金、银、铜、铁等六种臂章表示。在军事上吐蕃设立“如”(部)、“东岱”(千户府)等军政组织;有严酷的刑律“十善法律”。吐蕃人重战死,世代战死的家族被尊为高门。松赞干布时期,依据梵文创制了有三十个字母的拼音字母,即藏文;佛教传入,在王室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并与苯教发生冲突。赤松德赞任赞普时(755—797),佛教成为吐蕃的主要宗教,王朝开始设置“却论”(僧相), 开创了僧人掌政的先河。赤祖德赞时(约815—836),还规定了一人出家为僧,七户平民供养的制度。
西藏山南琼结县木惹山下的藏王墓,是吐蕃赞普的王陵区,现存八座吐蕃王陵。编为五号的是松赞干布陵墓,位在琼结县城西半公里左右的雅砻河畔,巨大的封土堆显示出当年建墓的规模之大。藏王墓地形的选择和主墓前作左右两翼式的布局以及墓碑的形制和纹饰等,都一如唐制。这里的石狮与西安附近的乾陵石狮有许多共同之处,无论外形的塑造,还是花纹的雕琢,乃至摆设的位置,藏王墓都在模仿唐陵。现存藏文历史文献很丰富,有历史、教法史、寺志等。早期藏文文献主要为三类: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吐蕃简牍综录、吐蕃金石录。
吐蕃习俗
藏族古代社会风俗之一。其地气候大寒,多霆、电、风、雹,积雪,盛夏如中原春时,山谷常冰。人多老寿至百余岁者。以毡及毛皮为衣,好以赭涂面。妇人辫发而萦之。其器曲木而皮底,以毡为盘,捻麨为椀,实以羹酪,并而食之。接手饮酒。其人或随畜牧而不常其居,然颇有城郭。其都城号为逻些。屋皆平顶,高至数丈。其稼有小麦、青稞麦、荞麦、豆。
其兽,牦牛、名马、犬、羊、豕,天鼠之皮可为裘,独峰驼日驰千里。其宝,金、银、锡、铜。其死,葬为冢,墍涂之。居父母丧,断发、黛面、墨衣,既葬而吉。重兵死,恶病终。以累世战没为甲门,败懦者垂狐尾于首以示辱,不得列于人。其宴异国宾客,必驱牦牛,令客自射牲,乃敢供馔。其俗重鬼右巫,事羱羝为大神。喜浮屠法,习咒诅,国之政事,必以僧人参决。多佩弓刀。饮酒不得及乱。妇人无及政。贵壮贱弱,母拜子,子倨父,出入前少而后老。其铠冑精良,衣之周身,窍两目,劲弓利刃不能甚伤。其四时,以麦熟为岁首。其戏,围棋、六博。其乐,吹螺、击鼓。其语颇有华言方音,其字似婆罗门(今印度)。其君臣自为友,五六人曰共命。君死,皆自杀以殉,所服玩乘马悉埋之。仍于墓上起大屋,立土堆,插杂木为祠祭之所。
本文摘录自《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王小甫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10月,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