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常识与大道理|为何说“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是科学的生态观?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领导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他在不同场合的报告、演讲、文章、讲话、书信等中,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社会生活的常理、哲理,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的学理、真理,揭示了国家治理的道理、原理,在社会生活“小常识”与国家治理“大道理”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对这些小常识与大道理进行总结归纳、传播普及,是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的题中之义。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等专栏后,2022年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
这一期的关键词是: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生命共同体是指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人类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中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当代发展,是新时代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理念。它完美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关系和价值关系,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新表述。
“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反映
客观上,“生命共同体”旨在揭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其他生命系统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关系;主观上,“生命共同体”则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实现人类与自然保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生命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理念强调了在认识上尊重科学、在实践上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生态系统,其自身有特定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的自身利益最终必然会自食其果。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想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面对生态危机与人类灾难,要求人们必须摆正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遵循自然规律,对大自然持有敬畏之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平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生态认识论
坚持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坚持自然进化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观点,这也是人类生命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与自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存在交互对象性关系,二者统一于须臾不分的物质交互过程中,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实现对立统一的手段。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生产发展提供了物质资源与生活栖息地,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思想产生的客体来源。人在掌握一定的自然知识、把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不断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生态化改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应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点,突破了“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对峙,注重有机整体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深刻揭示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阐释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遵循。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实践观
强化人类生命共同体意识要求我们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实践观。
这首先要求秉承自然生态的观念。对人类社会而言,自然界是由山水林田湖草与野生动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必须强化人们的自然生态系统观念。野生动物与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有机的生态系统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表述形象的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和谐共生格局,是对自然系统观的生动诠释。自然系统观并非仅局限于山水林田湖草某一生态系统,而是指整个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将生物圈中的每一环节都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的范围。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人—动物—山水林田湖草”命脉相连,彼此依存,形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合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就是维护生态平衡,就是保障生态安全,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其次,需要我们坚持和强化绿色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象阐释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两者在目的上都是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内容上相互转化相互依托。必须从发展战略上始终秉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切实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要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双赢。
再次,需要我们正确把握人民美好生活与良好生态环境的关系,强化民生福祉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开始从“盼温饱”转为“盼环保”,从“求生存”转为“求生态”,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已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生态环境问题在民生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优良的生态产品,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消费方式,让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感受到生态文明带来的福利,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