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念 | 倪匡带着他的“科幻世界”走了

2022-07-04 06: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来源|淘漉音乐

ID|taolumusic

作者|浥轻尘

7月3日,著名作家倪匡去世,享年87岁。

四大才子之一的他有太多值得我们怀念之处。

01

上世纪六十年代,华语世界还没有人能把科幻小说玩得那么“硬",也就不像"借木星之力把地球推出太阳系",这样脑洞大开、寓教于乐。

不过那时候香港文坛出了一件事,时隔多年依然是科幻迷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1965年香港有位作家在给《明报》写连载,名字叫《地心洪炉》,是系列小说中的一部。

有一次作家写到了主人公到南极探险,偶遇一只白熊,杀之,食肉,剥皮暖身。

一般人看到这里多半会想"熊肉好吃吗"。

某位少年读者精通地理,看完就写了一封信寄给作者:"南极怎么会有白熊呢?白熊在北极才对啊。"

作者看完信,并未回复。

怎奈少年执着,又写信追问:"说句话呀,是写错了吧?"

作者这次不干了,终于给少年回:"南极是没有北极熊,可世上也没有主人公这样的人。"

少年来了兴致,感觉这样的回答苍白无力,又写信给时任《明报》主编的金庸兴师问罪。

金庸收到信哭笑不得,只好应付一下:"南极本来是有北极熊的,最后一只被主人公吃了。"

少年最后一次给作者写信,只有两个字:"无赖"。

这位写《地心洪炉》的仁兄叫倪匡,故事的主人公叫卫斯理,卫斯理没有因为"北极熊事件"遭罪,跟着倪匡的小说一直活了几十年。

02

时间倒退三十年,民国二十四年五月社会动荡。

五月三十日倪匡出生在上海,祖籍宁波离金庸老家三百里地。如果非说有什么历史参考,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比倪匡小一天。

童年的倪匡自带"主角光环",游荡在旧上海的十里洋场和民街陋巷中,看街头艺人表演"偷天桃"与"种梨树"这两种别人谁也没见过的神奇魔术;看有钱人家放烟花;看能出现唐僧师徒取经的图画……

他把这些所见所闻讲给兄弟姊妹听,众人无不瞠目结舌。

左 亦舒 右 倪匡

十二岁前倪匡一直住在霞飞路,十二岁时一家人搬到了虹口邢家宅路。那时候他在"江苏省立上海中学"读书,也就是后来的上海市上海中学。

倪匡立志要做冒险家,最喜欢李时珍和徐霞客,他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斗蟋蟀,遇到打架却从不屑参加,倪匡会躲回家里看书,看《徐霞客游记》这样的故事,后来又开始看《薛丁山征东》《聊斋志异》云云。

《徐霞客游记》故事路线示意图

倪匡的父亲叫倪纯壮,母亲叫王静娴,王静娴女士为倪家生下七个孩子,倪匡排行老四。

倪匡的六妹叫倪亦舒,后来当了作家改名亦舒。

左 亦舒 右 倪匡

亦舒

1950年倪匡的父母离开大陆到了香港,倪匡却并没有一同前往,留下来的还有三哥倪亦方。

1951年十六岁的倪匡放弃学业,他孤身一人从上海到了苏州,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

肄业后倪匡参加了解放军,这是当时很多年轻人的选择。

倪匡惦念父母,每次行军前都要写好厚厚一摞书信,千方百计托亲戚寄到香港,还要他们每隔十天半月寄一封,父母收到信打开看,总是蝇头小楷工整写下的好消息,倪匡写了亲身参与的大事件,比如"土地改革""淮河治理"。

倪匡 右

1955年倪匡被分配到内蒙古,工作是看管劳教人员。

内蒙古的冬天滴水成冰,一次大雪封路,运煤车没法开进来,倪匡和同事住的宿舍断煤了,零下几十度的气温人哪能受得了,倪匡突然想起来宿舍不远有一座木桥,拆了可以用来当柴火烧,他想都没想就把桥给拆了,作为回报他睡了几天热乎觉。

1957年,倪匡辗转黑龙江、辽宁、后来南下上海、从广州中转澳门,坐着运菜的船偷渡到了香港九龙。

03

到了香港的倪匡在工厂做杂工,闲来无事也看看报纸,他对身边的人说:"报纸上的小说我也能写。"

人们自当他是吹牛。

于是倪匡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写了篇小说投给《工商日报》。

这是1957年9月的事,小说于一个月后刊登出来,倪匡写了一万字,报社给他修改成九千字,按照千字十块钱的标准,倪匡赚了九十。

倪匡意识到写作对自己而言,应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于是倪匡四处投稿赚钱,逢投必中,羡煞旁人。

1958年倪匡开始上夜校,是到联合书院读新闻系。联合书院隶属于香港中文大学,若干年后许冠文也曾在此进修社会系。

学习期间倪匡认识了前来补习英语的李果珍女士。李果珍在报纸上看到"倪匡"的笔名,断定就是自己这位同学,一次在巴士上攀谈起来,两人感情迅速升温,他们很快住在一起,这让李果珍的父亲感觉"不成体统"。

1959年倪匡与李果珍结婚。

李果珍与倪匡

婚后李果珍生下女儿倪穗和儿子倪震,倪震后来娶了周慧敏。

周慧敏与倪震

倪匡给《真报》投了一些稿后,报社的社长找到了他。

"不如你来我们报社帮忙吧。"

"好啊,正好我没有事情做。"

那时候《真报》真是缺人,一共五六个干活的。倪匡问社长自己干什么,社长让他什么都干。同事的咖啡喝完了,他要去楼下买。一篇三百字的影评,没人写他来写。社长急着要发社论,倪匡替社长办。

那时候倪匡的月薪是一百一十块,总算可以过活了。

台湾一位作家叫司马翎,给《真报》的副刊写连载。后来不知道他怎么了突然不再供稿。

司马翎

倪匡看完司马翎写的东西,觉得自己可以写得更好。后来这个版面就由倪匡来写。读者读完觉察不到换了作者,报纸销量反而上升。

司马翎后来找到报社问是谁续写了自己的小说。倪匡站出来,司马翎说:"续得不错。"

倪匡答:"何止不错,根本就是比你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明报》卖得很火。

1959年金庸与好友创办《明报》。他在副刊连载《神雕侠侣》,一支笔杆打天下。

连载《神雕侠侣》 《明报》报刊资料

倪匡也写武侠小说,他给《明报》写了两部连载。

金庸找到倪匡让他继续写,一个月给他六百三十块,倪匡第一次把五百元面值的钱拿回家,倪太太乐得合不拢嘴。

两个人看一场电影只要三块钱,去饭店吃三菜一汤只要五块钱。这真是一笔巨款,而倪匡要做的就是每天花半小时写两千字。

1962年倪匡偶然路过一个村子,村名叫"卫斯理",他就开始用这个笔名写作。

1963年倪匡写了卫斯理系列的第一部,名字叫《钻石花》。倪匡把卫斯理系列叫做"幻想小说",但别人说是科幻他也不介意。

他不懂太多的科幻知识,书桌上的参考资料只有两本,一本是《儿童百科全书》,一本是《辞海》。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上学时喜欢《卫斯理》,等到懂了科学才发现"几乎一件事也讲不通"

倪匡说:"讲得通就不叫小说了。"

一九八一年倪匡开始写"原振侠"系列。后来《原振侠与卫斯理》被拍成电影,演员有钱小豪、周润发、张曼玉

这也是卫斯理第一次被搬上大银幕。

倪匡封笔后曾说:

"那时候写小说很简单,感觉自己被外星人控制。如今外星人走了,我也不写了。"

最多的时候倪匡同时接手十二部小说的任务,他在书房里拉起绳子,稿子写好了就挂起来。蔡澜给他的稿纸设计上"倪匡"的标志,特制的大稿纸让倪匡写起来舒服,他把原子笔折断减轻重量,这样就能写得快还不累。

据说倪匡写了五千多万字。

04

倪匡人生得意之事有两件:

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

早在倪匡为《真报》工作时,他就与张彻在报纸上论短长。

张彻比倪匡年长十一岁,生于浙江杭州。张彻因为结识蒋经国,拍摄了台湾第一部剧情片《阿里山风云》。

1957年张彻离开台湾到香港,以"何观"为名写影评。

倪匡当时给《真报》写影评,常常是照着电影海报就能写成。

张彻这个行家看完后很不满意,就在其他报纸批评倪匡。

倪匡无奈感慨:"这位老兄有意思,别人评电影,他评影评。他不是影评家,他是评影评家。"

写过《董小宛》的董千里知道了就跟倪匡说:"张彻我认识,找他出来喝咖啡。"

一来二去倪匡和张彻成了朋友。

左 倪匡 右 张彻

1960年张彻加入电懋公司,两年后又到了邵氏。应该说邵氏与张、倪、金三个人都有关联。

邵逸夫要从长城公司挖夏梦过来,当时金庸就在给长城写剧本。

"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

金庸年轻时无比倾慕夏梦小姐。后来夏梦没有去邵氏,邵氏倒是用金庸的作品拍了近二十部电影。

金庸与夏梦

一九六七年邵氏的张彻让倪匡帮他写剧本。

倪匡说:"我不会。"

张彻劝:"就按小说写。"

电影名叫《独臂刀》,主演有王羽、潘迎紫,是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港产电影。

从此张彻人称"百万导演"。

张彻从此就让倪匡做了他的御用编剧。

倪匡绝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都是拿了钱按时交作业。

张彻的电影培养出了狄龙、姜大卫等初代功夫巨星。

左 姜大卫 右 狄龙

他崛起后不久,曾经邵氏古装片的首席导演李翰祥选择出走。

倪匡写剧本出名以后,有位导演邀他一起拍电影。倪匡对当导演没有兴趣,却觉得驳人面子不好。

奈那位导演铁了心要拉他入伙,倪匡只好说:

"我上辈子没干过缺德事,这辈子怎么能沦落到做导演?"

那位导演很长一段时间没再理他。

倪匡自认替金庸写小说很荣耀,金庸却很伤脑筋。

《天龙八部》连载的时候,金庸有段时间应邀要到访欧洲。

小说不能断更啊,他想到了让倪匡救救急。临走前金庸嘱咐:"千万别把人物写死。"

倪匡答应了没写死,却把阿紫写瞎了。

金庸回来只能连连摇头,好好一个人就这么瞎了。

TVB版《天龙八部》剧照

倪匡很无辜:"如果阿紫不瞎,哪有她和游坦之那样的爱情?"

后来又说:"乔峰武功那么高,你居然看不出化妆的阿朱,听脚步听不出来嘛?

后来阿紫的眼睛被金庸"医"好了,倪匡却再也没有机会碰金庸的小说。

倪匡虽然嘴硬,却对金庸佩服得五体投地:

"没有四大才子,只有他是才子。"

左 金庸 右 倪匡 倪匡觉得写武侠超越不了金庸,这也是写科幻的原因之一

倪匡曾在旧金山定居多年,后来犹豫要不要回香港。

金庸当时准备出国读博士,就说:"你回来,我就不去了。"

倪匡回来,金庸还是出去读书了。

他质问金庸:"你不是不走了吗?"

金庸答:"我说过吗?"

05

倪匡有三大嗜好:一曰酒,据说一天可以喝一公斤XO。既然是个酒鬼,就一定有酒鬼朋友。

1967年倪匡到台湾第一次见到古龙,倪匡的任务本来是帮武侠杂志向古龙约稿,两人却在酒桌上一见如故。

倪匡后来多次到台湾找古龙喝酒,每次必是昏天暗地。

左 倪匡 右 古龙

后来,他宣布了戒酒,但是倪匡的“戒酒”定义是不喝醉。

古龙去世时陪葬了四十八瓶XO,倪匡去悼念老友,知道后觉得此事不妥。

"古龙带这么多酒走,媒体记者肯定要炒作。这么多好酒被偷了咋办?"

于是他就把每瓶酒喝了一半再放回去

古龙交这个朋友真是交对了。倪匡自认写得最好的文章就是古龙的讣文。

左 古龙 右 倪匡

第二大嗜好是女人,倪匡最欣赏柔顺听话的女人。

古龙与倪匡都是作家三毛的朋友,好到了什么玩笑都开。

一次三毛穿着露肩装来玩,倪匡、古龙就来了兴致。俩人跑到三毛身边,一人按着一个肩膀咬了一口。三毛倒是笑靥如花,她太了解这两个人的真性情。

古龙去世,三毛安慰倪匡

在香港,倪匡与蔡澜、黄霑也是至交。

三个人聚在一起抽烟喝酒,在文化人与野蛮人之间游走。

蔡澜给《原振侠与卫斯理》做监制,让倪匡出演自己。

倪匡觉得要捞点好处就问:"凭什么让我演?"

蔡澜说:"有美女演员,有喝不完的路易十三。"

于是倪匡欣然赴约。

左起 倪匡、蔡澜与黄霑

倪匡带他去试衣服,连着几家店都没有合身的。最后一家店员从箱底拿出一件,倪匡穿着特别合身。

店员说:"这件衣服是订做的,不过人家没来拿,好像姓曾,叫曾志伟。"

有一段时间三个人经常光顾一家酒吧,酒过三巡话题聊得很开。慢慢地听他们讲段子的人也越来越多。索性三个人决定做一档电视节目,找名人来一起扯闲篇。

1990年《今夜不设防》在无线电视播出。

节目请来了张国荣、王祖贤、林青霞等人,没有正经话,都是各种调侃。

林青霞、张国荣做客《今夜不设防》

倪匡还把自己擅长的知识加在里面,比如收集贝壳、养金鱼、设计HI-FI。

到后来老哥几个年事已高,戒酒成了重要命题。

有一次黄霑看《全宋词》,心血来潮给倪匡写了首打油词。

"大家一齐戒酒,肉食百不宜口。鲍甫与虾球,望实依开个口。修,修!分送隔离亲友。"

黄霑用电报发给旧金山的倪匡,那时美国已是深夜,倪匡看了睡意全无。他乐得不行也回赠了一首。

"年来有病无酒,乜病都要感受。腰酸与背痛,更着不能起头。可知配额已够。"

06

倪匡的第三大嗜好是烟,最高纪录一天五包。倪匡十六岁学会了吸烟,还曾因为吞云吐雾把妹妹亦舒吓哭。三十五年后倪匡突然想通了。

"我听到了上帝的信息,他说我的吸烟配额用完了,可以不吸了。"

起初倪匡没有在意,后来"上帝"连续跟他说了三次,他就想通了。

于是倪匡就不再吸烟了,倪匡自知配额用完之后就很少写文章。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蔡澜打电话问倪匡可好。

倪匡"哈哈哈哈"大笑几声:"我不接触美国人社会,当然不要紧。"

倪匡与蔡澜

倪匡在美国和回港后的生活都很惬意。女儿常从超市买海鲜给他吃,家里的冰箱也堆满了鸡鸭鱼肉。

倪匡说:"其实医生不让我吃,如果可以只喝水,让我喝水就行了。"

倪匡爱吃鱼也爱养鱼。早年养了几大缸的鱼,一次气温突变鱼都死了。

正赶上张彻拍《哪吒》需要海底取景,一般的鱼缸不够大。

倪匡就把大鱼缸灌满水交给他,愣是拍出了海底的效果。

倪匡患有高血压,身体倒还算健朗,医生告诉他:

"每天吃几粒药就行了,人活着就是吃喝,快活一点。"

倪匡听了连连点头。

可能人老了都会有一些收敛吧,年轻时候疯过,年老了活的就是一个心境。

倪匡玩贝壳玩到了收藏家的水平。

为了跟电影人换贝壳,可以免费给他们写剧本。玩够了他把价值几十万的贝壳送人,一点也不心疼。

从旧金山回香港,精品藏书也都留给了当地朋友。

2012年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高朋满座,导演徐克为倪匡颁发了"终身成就奖"。

徐克擅拍武侠,而倪匡写《六指琴魔》时,徐克还未成年。

倪匡写了那么多小说,最崇拜的还是金庸。

金庸也对倪匡这个晚辈疼爱有加,还给倪匡的第一本《南明潜龙传》写前言。

金庸后来也对倪匡评价极高:

"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

2018年金庸先生去了,倪匡听闻惊诧不已。

"赶紧去问问,以前不也有这样的消息吗?",后来又说:"九十多岁走了,没什么好伤心的。"

黄霑先生已于2004年辞世,如今倪匡也驾鹤西去,四大才子只剩蔡澜。

多年前倪匡写了最后一部卫斯理《只限老友》,声称这是封笔之作。

"哈哈哈哈,我不是卫斯理,大家再也不要把我和卫斯理划等号了。"

借用倪匡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有美丽,有青春。阳光灿烂,秋风凉爽。不饥,不寒。感情上有一定的寄托,有人为之神魂颠倒。这样的人生,已经是最高的境界。如果再为小事而郁郁不乐,那实在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烦。"

原标题:《倪匡带着他的“科幻世界”走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