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点丨美军研发广域海上监视系统,或将颠覆世界海军发展理念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徐依航
2017-11-29 21:0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编者按】

在对阿根廷失联潜艇“圣胡安”号的搜寻过程中,美军依靠先进的反潜技术装备与丰富的知识储备,在水声及无线电信号侦测、侦听、处理与辨识中当仁不让地担当了主力。

美军展现的技术与经验在令人佩服的同时,从反向思考,也有值得我们警醒之处,毕竟美军出动的搜寻力量绝不是其最新锐的装备。

实际上,美海军高层近年来高度重视天空、水面及水下反潜装备的发展,而被称为“广域海上监视系统”(简称BAMS)的新型监视体系,就是这一努力的杰作。那么,这一监控体系的先进性有何表现?对大国海军发展又将构成怎样的影响?

美军为了提高对海洋的监视控制能力,继RQ-4“全球鹰”无人机系统之后,正在研发部署被称为“广域海上监视系统”(简称BAMS)的新型监视体系。该系统以长航时无人机为平台,在全球海洋上空遂行战场情报搜集、侦察、监视任务,是美军“空海一体战”的关键支撑,被美国国会视为提升美军全球远程打击能力,保持美军全球控制能力的优先重要项目。

就技术而言,BAMS不过是美军海洋监视系统能力的完善和提高;但从战略上看,BAMS是美国进一步控制全球海权,提升其海洋信息控制能力的战略性行为。

BAMS系统的构成

综合各方信息,BAMS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即无人机平台、机载设备和控制站:

·无人机平台

BAMS采用了MQ-4C长航时无人机,这是在RQ-4“全球鹰”无人机基础上改进研发的新型号。除继承“全球鹰”长航时特点外,MQ-4C还提高了机身和机翼强度,增加了除冰和闪电防护系统,能应对海上阵风带来的过载及雨雪雷电等恶劣天气影响。

美国海军计划采购68架MQ-4C无人机,陆续组建5个MQ-4C无人机中队。依常态分析,每个中队将有12架轮流执勤和维护,另外8架为备用。

·机载设备

MQ-4C无人机主要配备了包括逆合成孔径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MTS-B多频谱目标系统、AN/ZLQ-1电子支援措施系统,以及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等在内的先进装备。BAMS的逆合成孔径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够全向覆盖,探测半径可达3700千米;MTS-B多频谱目标系统,能够进行自动跟踪目标,提供多视角高分辨率目标图像和全动态视频;AN/ZLQ-l电子支援系统,具有特定发射器识别功能,可提供全数字化的目标信息。其侦察能力为一天约13.7万平方千米范围,南海83万平方千米的面积,一架无人机只要6天就可以对南海每个区域扫描一遍。

·控制站

用于对无人机的指挥控制,可部署在地面、舰艇甚至有人驾驶飞机上。美军谋划部署在全球5个基地,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州穆谷角海军航空站、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海军航空站、意大利锡戈内拉海军航空站、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基地和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执行覆盖全球的海上侦察监视任务。其中迪戈加西亚基地和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部署的无人机将会对我东海、南海等所有海区进行全覆盖侦察。

BAMS系统的工作流程和特点

BAMS的工作流程是:操纵人员遥控指挥无人机飞行,并实时控制机载设备进行雷达探测与光学侦察;各类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由Ku波段卫星数据链路传到控制站,经技术人员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融合处理,再分发给各种需要信息的部门。其基本特点是:

一是单机续航时间长。BAMS采用的MQ-4C无人机飞行高度150~18000米,续航时间超过30个小时,航程可达近20000千米,可以完成跨洲际飞行;

二是具备多目标、全天候、全时段侦察监视能力;

三是自组织能力强,兼容性好。BAMS能在战区内自主完成“侦察—判断—决策—行动”循环,从而减少对天基平台和本土指挥的依赖,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与航母编队、两栖攻击舰、天基平台或其它作战飞机进行互联互通互操作。

完成部署后,每个MQ-4C无人机中队将根据任务要求,对全球重要海域执行每天24小时的持续监视任务。这意味着,在我国南海、东海海域活动的舰艇,将面临部署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基地和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无人机全海域和全时域的覆盖侦察监视。

BAMS的颠覆性影响

BAMS的建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较地理大发现之后的世界史颇为不同的事实,那就是陆地对海洋的控制能力不断在增强

这首先表现在陆地对海洋的信息控制力大幅增强。虽然天基平台早就实现了对海洋的监视,但卫星存在着过顶时间间隔长、受云雾等气象条件影响大、分辨率不高等弱点。BAMS建立后,正好弥补了这些缺点。在BAMS监视区内,水面船只的任何行动均在其监视之下。

其次是火力控制。由于长航时无人机的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BAMS不仅能控制海上和空中的火力,而且能控制陆地和天基的火力,这对构建信息化战争时代完整的打击链、实现“以陆制海”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果加上陆权对海洋的通道控制和资源控制能力,未来制海权就可能不再被海军水面舰艇或潜艇所垄断了。

BAMS对世界海军发展理念的冲击

· 对水面舰艇

美国军事理论家米切尔于上世纪上半叶即在《空中国防论》中写道:水面海军已完全丧失其防御海岸的职能,因为飞机能击毁任何进入其作战半径之内的舰船。如今,一百年过去了,水面舰艇的防御能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显著的增强,但空中力量的进攻能力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随着长航时无人机解决了长时间留空问题、远距离侦察监视问题、与其它平台互联互通互操作等问题,水面舰艇的劣势已十分明显。

到2020年BAMS部署完成后,按照其性能介绍,世界重要海域的水面舰艇将全天候、全航程处在美军的监视之下;而且,由于BAMS与美军其它平台具有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只要附近有美军飞机或舰艇等作战平台,我水面舰艇将随时面临来自天空、水下和水面的威胁。

但是,与地面重装作战平台相比,水面舰艇最致命的弱点是防护力难以增强。因为如果一味地增强钢板厚度,舰艇的浮力就要遭到挑战,水面舰艇的攻防能力已严重失衡。再加上当前海军装备发展呈精密化、昂贵化的趋势,水面舰艇高昂的造价与漫长的建造周期已经到了一个输不起的地步,其费效比已是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目前来看,唯有等到新型材料出现,解决装甲的重量与浮力的矛盾之后,才能改变海面作战平台攻防能力失衡的现状

但是,并不能因为水面舰艇的易损性就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就像坦克并没有因为单兵高效反坦克弹药的出现就在陆地战场消失一样。由于航运、捕鱼、开采、科考等重要海洋活动的普遍存在,水面舰艇理应以新的形式活跃在海洋。

除了应想办法大幅提升水面舰艇的防护力外,首先值得关注的是加快无人水面舰艇的发展,以减少伤亡,提高作战效率。在这一领域,美军的进展十分迅速,仅在国内的公开报道中就已出现过美军的无人潜航器、“海上猎手”反潜无人艇等长航时、低可探测性的无人装备。

同时,为了使无人装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作用,并缩小舰体,降低易损性,还应适当稀释现有的主战舰艇过度集成的功能。例如,可将如今集成于单艘军舰的防空、反潜、反舰等功能,分散在不同的无人战斗舰艇。这种做法的另一好处是简化生产流程和压缩生产时间,便于大规模建造。

进一步说,当水面舰艇的任务使命得以分散后,单艘舰艇就可以留出大量空间来强化自身的防御功能。如美军的尼米兹级航母,其舰体部分有5层防护钢板保护,常规鱼雷的破坏力很难对其造成显著影响。水面舰艇必须足够“皮实”,才能在未来的海战场找到应有的地位。

· 对潜艇

由于电磁波尚无法突破在水体中传播的瓶颈,因此海中潜航的潜艇暂时还没有失去隐蔽性。但是,在港和进出港时段均位于水面的潜艇仍处在BAMS系统访日监视之下,而潜航期间需到水面充电的传统常规动力潜艇也存在暴露的可能性。

随着海空监视系统和无人反潜平台的发展与部署,除核动力潜艇和装有AIP设备的常规潜艇外,其它常规潜艇的隐蔽性在未来很可能进一步下降,而前两者在BAMS等系统的长期监视下,其活动规律也更可能曝光。一旦对潜监测设备的定位精度小于水中武器的破坏半径,核潜艇在水下的生存问题也将面临更大挑战。

由于国际法的相关规定否决了建设海底洞库、海底基地的可能,未来若要保证核潜艇的生存力和二次核反击能力的有效性,只能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核潜艇的隐蔽性

为此,首先应做到,在潜艇停靠码头期间实现对空信息隐蔽,如在码头上加盖遮蔽棚。遮蔽棚应为智能化装备,可根据需要发出不同的物理信息,使对方空中侦察无法确定潜艇是否停靠在码头。

其次,也可以通过航渡驳船实现潜艇进出港口的隐蔽。从码头到下潜点或上浮点之间,由驳船装载核潜艇进行航渡;到达沉浮点后,所有释放和回收动作均在水下完成。航渡驳船应做好伪装,使空中侦察无法识别,从而实现潜艇全程对空隐身。

总结

100多年前,地理学家麦金德在《历史的地理枢纽》中写道:“当遥远的未来的历史学家回顾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这些世纪,并像我们研究埃及历代王朝那样把它缩短来看时,他们很可能把最近四百年描述为哥仑布时代,并且认为就这个时代在1900年后很快就结束了。”

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陆权才是历史的主流,而海权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股“逆流”?不管我们是否承认,陆权正在强化其对海洋的通道控制、资源控制、信息控制和火力控制——而BAMS系统的建立就是信息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