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新办举行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2022-07-01 13: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6月30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负责人何海林、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柳拯、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交通运输部财务审计司司长卢尚艇、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局长袁喜禄、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负责人赵越介绍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以下为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节选。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就涉企违规收费开展专项整治。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的吹风会我们邀请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吹风会的还有: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负责人何海林先生,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柳拯先生,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先生,交通运输部财务审计司司长卢尚艇先生,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局长袁喜禄先生,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负责人赵越先生。

下面,我们先请杨荫凯先生作情况介绍。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与相关部门的同志一道向大家介绍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有关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经国务院同意,6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在全国要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

这次的专项整治行动将重点聚焦社会反映比较强烈、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具体包括交通物流、水电气暖、地方财经、金融、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等,一共五个领域。这次的专项整治行动,将重点整治落实降费减负政策不到位、借疫情防控违规设立收费项目、不按要求执行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的惠企收费政策、收取明令取消的费用、强制捆绑销售、乱检查、乱罚款等问题。在专项整治行动中,我们将坚持对违法违规收费行为“零容忍”,切实减轻各类市场主体的不合理负担。

本次专项整治行动,将分为部署准备、分领域自查自纠、联合检查、总结评估四个阶段。其中6月是部署准备阶段,前天我们在座的这几个部门一起开了一个全国电视电话会,对这次专项整治行动作了专门的部署。为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确保此次行动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减轻负担,我们公布了12381、12315这两部热线电话,接受社会对涉企违规收费问题的投诉举报。我再重复一下,两部举报热线电话分别是12381、12315。

7月到9月是自查自纠阶段,要按领域开展自查自纠,督促收费主体主动规范整改,深入摸排投诉举报线索及相关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行为。

10月是联合检查阶段,由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重点部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涉企收费情况实地开展抽查检查,对违规收费主体综合采取市场监管、行业监管、信用监管等方式进行联合惩戒。对于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典型案件要进行公开曝光。

11月是总结评估阶段,要深入评估分析涉企违规收费问题,研究完善长效监管机制。

我先介绍这些,下面我和我的几位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邢慧娜:

谢谢。下面大家可以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经济日报记者:

近年来,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整治涉企乱收费的工作。请问,今年开展整治涉企违规收费的主要背景和考虑是什么?和往年开展的工作有什么不同?谢谢。

杨荫凯:

感谢您的提问。整治涉企违规收费一直是党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问题整治,收费项目逐步减少、收费行为更加规范、企业负担不断减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涉企“三乱”问题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目前部分领域涉企违规收费问题仍时有发生,形式上也具有隐蔽性。在一些垄断性较强的领域,有的收费主体利用优势地位自设收费项目、自定收费标准,部分服务项目收费过高;有的单位利用垄断地位在提供水电气暖等公共服务时收取不合理甚至已明令取消的费用;有的金融机构利用信息优势让企业承担本应由银行自己承担的评估费、服务费、证明费等;还有的行业协会商会借助行政权力和影响力“搭车收费”,变相加重企业负担。特别是在当前着力为企业减负的大形势下,还出现了一些地方政府乱罚款、乱摊派,以及收费主体不落实国家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等问题。

今年特别是二季度以来,受国际环境复杂和国内疫情冲击等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增多。为应对当前发展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加大政策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着力减轻企业负担、稳住经济大盘。但如果这些政策不能落到实处,甚至出现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不仅大大抵消减税降费的政策效果,也会严重破坏营商环境和政府公信力。为此,四部门联合部署开展此次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目的是通过重拳出击、猛药去疴,严厉打击各类涉企“三乱”和不落实国家降费减负政策等行为,保障助企纾困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这也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举措,对保市场主体和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次专项整治聚焦的都是企业关心、与营商环境密切相关的领域,开展行动有利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和相关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与以往相比,此次行动具有4个突出特点:

一是整治涉及内容更广。不仅整治涉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还要督促检查对国家和各地出台的收费减免政策的落实情况等。

二是更加注重协同治理。工作中注重各地和部门协同联动,采取分领域分地区自查、联合抽查检查等方式进行综合整治,对发现的问题采取市场监管、行业监管、信用监管等方式实施联合惩戒。

三是更加注重社会监督。全面加强对已出台政策的宣传解读,让更多市场主体充分了解政策,增强维权能力,主动维护自身权益。通过设立举报专线、组织媒体明察暗访、公开曝光等,对违规收费形成高压态势,推动收费主体不断规范收费行为。

四是更加注重健全长效机制。在整治行动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涉企收费边界和监管责任,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垄断,持续完善收费清单等有关制度,从根本上杜绝利用行政权力乱收费、借助行政影响力强制诱导收费等行为。

谢谢。

浙江天目新闻记者:

此次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由四个部门联合开展,市场监管总局在其中牵头联合检查工作。请问,总局对于联合检查工作有何考虑?谢谢。

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局长袁喜禄: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此次四部门开展联合检查,是专项整治行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项重要任务。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关系当前、影响长远的一件大事,深入研究、精心组织。我们也将会同有关部门,一起研究制定下发联合检查工作方案。主要考虑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注重统筹谋划、突出重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涉企违规收费问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涉及政策非常多,涉及环节也非常复杂,所以必须深入研究,统筹谋划。对于重点部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我们主要是着重做好“四查”:一是查工作,深入检查整体工作的部署落实情况。二是查政策,深入检查涉企收费政策的梳理和政策解读情况。三是查问题,深入检查涉企违规收费问题的排查和建立台账情况。四是查整改,深入检查自查自纠特别是问题整改情况。

第二,注重聚焦问题、立查立改。这次联合检查目的就是要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对于联合检查中发现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要坚持“零容忍”。凡是降费减负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凡是借疫情违规设立收费项目的,凡是不按要求执行国家和地方已出台惠企收费政策的,都要坚决予以整改。

第三,注重案例曝光、经验宣传。对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典型案例,要加大公开曝光力度,主要是要让广大企业了解惠企政策的内涵,让政策实施主体了解政策的边界。特别是对违规收费主体,要加强联合惩戒,综合采取市场监管、行业监管、信用监管等多种惩戒手段,加大警示效应。同时,我们也对有关部门和各地区落实降费减负、推动收费政策惠企利民好的经验做法,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

第四,注重部门协同、上下联动。要充分发挥专业部门与综合部门、行业监管与市场监管的协同作用,形成监管合力。特别是市场监管系统,要提高政治站位,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总结近年来我们多年进行涉企违规收费检查的实践经验,结合总局年初部署的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工作,把两项重大任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切实抓实抓好。

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要通过专项整治,通过联合检查,切实推动降费减负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切实让广大市场主体享受到惠企政策红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谢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