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传染病流行?
原创 健康报 健康报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造成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通过一系列复杂路径影响人类健康,包括通过传播致病微生物,破坏清洁的空气、安全饮用水和食物供应等影响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
气候变化影响传染病传播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提出,全球变暖引起的降雨和温度变化,会影响病原体、中间媒介及宿主的复制速度,改变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脑和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病的时空分布,从而引起疾病暴发与流行。极端天气(洪涝和干旱等)可通过破坏清洁的水源,为各种吸虫,如血吸虫等提供在蜗牛、鱼类等中间宿主与人类之间的感染路径,增加霍乱和沙门氏菌病等水源性和食源性传染病的风险。气候变化会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产生重要影响,可能增加种群聚集或栖息地范围改变,使得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与人类居住地出现重叠,让人类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野外存活的病原体。
气候敏感性传染病有哪些
近年来,登革热在我国出现多点暴发态势。2014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登革热和气候因素在全球和区域尺度都存在密切关联。气温升高造成登革热病毒的外潜伏期缩短,媒介伊蚊叮咬率增加,降雨增多加速了媒介伊蚊的发育和繁殖。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使更多地区适合登革热传播和流行。模型研究显示,如果不加以控制,在未来所有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登革热的风险区均显著北扩,风险人口显著增加。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受水源、食物、日常接触和苍蝇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尽管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所下降,但它仍是位列第三的常见报告传染病。大量研究表明,细菌性痢疾的发生风险受多种气象因素影响,但以高温为主,相对湿度和降雨量也是影响其传播的重要因素。气温升高接近志贺氏菌的最适生长温度(37摄氏度),有利于其繁殖和生长。同时,温度越高,食物腐败变质越快,细菌越容易滋生,水更容易受到污染。高温天气人们常通过物理方式降温解暑,如食用生冷食物、更多的饮水量和户外游泳娱乐避暑等,使得接触到志贺氏菌的机会增多,更容易被感染。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气溶胶飞沫及接触传播。流感的季节性流行模式很可能是病毒特性、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模式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气象因素很可能是影响流感传播的最主要原因。多数研究证据显示,温度和湿度是流感的显著影响因子,并且流感的发生表现出与寒冷和干燥气候条件同步变化的模式。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逐渐增加,沙尘暴、雾霾等重污染环境也会影响流感的发生。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新发传染病频繁发生。2019年底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全球性大流行,俨然成为当前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新型病原体的频繁出现,很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破坏了数万年来物种共同进化的自然过程,使病原体加速变异进而感染新的宿主,甚至脱离自然环境进入人类社会。
特殊人群更易受影响
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低、血液黏度增加以及出汗阈值升高,对异常气温等气象因素的健康脆弱性增加,在高温热浪期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甚至死亡。在发生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时,老年人由于独居或行动不便,同时适应能力较弱,易发生溺水、受伤等。
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体温调节等身体机能尚未成熟,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较高,因此对极端气温的健康脆弱性较高。在高温环境下,儿童容易出现中暑、脱水,甚至死亡。同时,气温升高会使儿童对于腹泻、手足口病、疟疾、登革热、哮喘、营养不良等疾病的敏感性增加。
孕妇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各类气象因素的健康脆弱性均较高,容易发生孕期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
气候变化引起的公共安全和生物安全风险具有全球性和公共性特征,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给人类社会敲响警钟,应当从此刻开始,加强“同一健康”的理念倡导,加速推进气候应对行动,通过建立更加有效的政策和合作机制,更好地平衡人类社会进步与环境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协调统一。
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气候变化与健康室 吕祎然
原标题:《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传染病流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