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话艺术家周小平:雕塑生命力,创造艺术人生
“雕塑生长在环境中。”——周小平
周小平对艺术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自由。她认为艺术工作者从始至终都要清楚,创作是一件主动的事情,保持创作自由,不被外界因素干扰束缚,这是艺术创作中最珍贵的地方。
01 回“塑”
雕塑无处不在,公园、校园、城市中心、地标建筑,以及一些场馆门口等等,都会有它的足迹。它的确是一个渗透在人们生活环境当中的一门艺术,但大多数人却对雕塑艺术家的了解少之又少。
周小平以一名女性雕塑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她对于自己的艺术生涯,同样充满着期许。坚定大方的谈吐、丰富独立的生活阅历、辗转多个国家创作的体验,使她在艺术创作中有很多自己的见解。
1989年从美院雕塑系毕业,又到德国进修学习,期间实践了大大小小的艺术创作,备受行业内老师的瞩目。2002年回国参与上海的城市艺术规划,负责公共艺术。自此便开始了越来越多的惊艳之作。
谈到“公共艺术”,周小平认为“雕塑生长在环境中”。雕塑生长在环境当中这一个“长”字,包含着艺术创作者对于雕塑艺术的深度思考,这个雕塑的当下公共环境、持续发展、未来的责任都作为一个创作的前提。
既要适合于内心的自由创作,也要适合于公共的艺术。
无论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在看到公共雕塑艺术的时候,可以有所感触,也或者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更加符合语境,能够表达中心思想,便是公共艺术的生命力。这是她认为每次创作前必须要思考清楚的东西。
02 自由且公众
自由且公众化的艺术,她做到了。
当他人提出质疑,公共雕塑艺术不自由,受到束缚时,周小平却得心应手的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作品,陪伴着大家的生活。她的作品总是在可看中带着一丝思考,不经意的出现在生活的各处。
上海梦清园《听水》(图片来源于德汇金格)
《小女孩》(图片来源于德汇金格)
《都市丽人》(图片来源于德汇金格)
从《小女孩》到《都市丽人》,更像是在诉说着自己的人生。
周小平的雕塑创作似乎没有瓶颈,她总是能为我们带来新奇的公共艺术。
03 雕塑的生命力
“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广泛的行动。是一个有创造性的,有想象力的,是通过一种技术,或者通过一种手段来表达我们的这种生命的情感。把情感,力量,审美和观念都融合进去,这个是我认为雕塑的核心。”
周小平在个人的创作中,特别注重生命力的情感表达。例如她创作的《跳舞的香蕉皮》,这件作品很有趣,并且十分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周小平对这件作品的解读是:香蕉皮已经是当做垃圾被扔掉的,不要的东西,但是它还可以再次顽强地再站起来,而且还非常快乐的跳舞,这种作品的传递,就是一种很盲目的乐观,看似很快乐,但是这种乐观下面,它藏了一种悲怆。
以双重情感的输入,来表达香蕉皮的生命力。它真正的生命长度已经不重要了。
《跳舞的香蕉皮》
她的作品总能引起观者的思考。椅子与动物的结合也是一种出其不意的表达方式,周小平认为动物是自己的另一面,映射着真实的自己,温暖、无害。撑着、靠着、端着、砸着,把内心的烦躁、无助、懒散、恐惧,用椅子配合着表现出来。这把椅子去除了所有的修饰,刻板、冷漠、粗暴。椅子部件随时可以分开、调换,给人不信赖感。
十二生肖系列《兔》
夜里要把它们一个个抓住放进笼子里,很容易得手,且不抵抗。兔子敏感脆弱,是那种不惹事、不生非的动物。
“我爱着兔子的脆弱和敏感,但我心里又对它有好多盼望。我希望他酷、我希望他自我、我希望他有力,于是它抡起椅子,它自顾自跳舞,它滑翔......唉,这哪里又是可能的事情?”
十二生肖系列《猴》
谈到猴子的创作灵感,她告诉我们:“我小时候是个顽皮的孩子。爸爸妈妈工作忙,没时间管我,于是经常让我住院。华山路上八五医院小儿科里的药水味,伴随了我许多的童年回忆。虽然是假冒生病,但周末还是很盼望父母像别的小病友爸妈一样,带上好吃的来医院探病。然而,愿望每每落空。为了维护自己那点小小的自尊心,当有别人家长来的时候,我就躲到自己的床上。当发觉家长眼睛看过来,我立即闭上眼睛假装睡觉。哦,透过护栏,一只小猴子,那么小。”
那是一个敏感的、有生命力的童年。
浦东世纪公园《人生》
2009年创作的公共艺术《人生》,它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像花朵一样的雕塑,她对这件雕塑的理解是,三个子宫融合,形成一个绽放的花朵。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人”字,三个“人”,就是“众”。每个新生的繁衍,都像子宫打开的花朵般艳丽,对世界充满期待。对生命力的敏感以及热爱,使她在艺术的创作上表达的更加深刻。
另一部分是八根4米的柱子,八根柱子上书写着人生的每一个重要的阶段,“新生、童蒙、婚恋、孕育、家庭、责任、夕照、传承”八个词语,八个画面,就是一生。
学习生长,再学习面临死亡。一生很长,一生很短。
雕塑,装满着她对民族生命力的期盼。
她充满光芒的眼睛里讲述着雕塑的每时每刻,提到之后的打算,她温柔且有力地说:“打破当下,塑造更多的生命力。”
04 艺术履历
周小平(德籍)雕塑家、景观设计师。毕业于德国纽伦堡造型艺术学院,跟随德国著名雕塑家William Uhlig 教授、英国著名钢铁雕塑家Tim Scott教授学习雕塑,并跟随德国著名城市规划设计师Johannes peter Höelzinger教授进行城市研究工作,获“雕塑大师级学生”学位,以及“开放的艺术空间”硕士学位。自2003年至今,她已完成了86件高质量大型城市雕塑,是国内为数不多,既擅长景观设计, 又擅长雕塑的艺术家。
代表作品有2010上海世博会《绣》、上海火车站《新健康地平线》、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让礼物起飞》、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小女孩》、上海宝山后工业景观示范园《钢蝶》等,多次获得国内外艺术及设计奖项。
2010年《绣》2010 被上海世博会永久收藏
2011年《生命万岁》《归来》《合欢》获 2011 年全国城市雕塑优秀奖
2013年《小女孩》获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设计大奖”、“作品优秀奖”
2017年《钢蝶》所在的上海宝山钢蝶雕塑公园获“2017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8年《男孩·水珠》所在上海园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六项大奖
2018年 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表现突出单位及突出个人奖
2019年《都市丽人》所在上海园获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两项最高奖
2021年《憧憬》所在上海园获2021年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华展园AIPH大奖
注:以上内容均为“十里玉见”版权内容,如需转载或有其他商务咨询,可联系我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