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峰峰矿区转型发展成了全国关注热点,诸多大媒体全是头版!

2017-11-27 09: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今天,小编真的超级超级兴奋!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新华社发布一则通稿:《采煤塌陷地变生态公园》,肯定了咱峰峰转型发展的成果。

11月26日的《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河北日报》头版纷纷刊发!

幸福来得太突然

让小编给您娓娓道来!

11月26日,新华社发表通稿:河北邯郸:采煤塌陷地变生态公园。

这是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清泉生态公园景色(11月25日摄)。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是我国焦煤主要产地之一,因长期以来高强度地下煤炭开采,造成一些区域地表沉降塌陷,形成坑塘或沼泽地。近年来,峰峰矿区启动实施塌陷地生态修复和利用工程,针对采空区既不适宜农业种植又不适合工业建设的特点,采取加固、回填等措施进行生态治理和改造。目前,峰峰矿区已完成以主城区清泉生态公园为中心,连同周边10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生态整治。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11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图片新闻《塌陷矿区,生态修复》,并附文: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曾因长期高强度地下煤炭开采,一些区域地表沉降塌陷。近年来,矿区启动生态修复利用工程,目前已完成十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生态整治。图为面貌一新的峰峰矿区清泉生态公园。

 

《工人日报》刊发图片新闻:采煤塌陷地变生态公园。

咱们的清泉公园在央媒上露脸,你说小编能不激动吗?

说到这里还没完……

26日,河北日报头版发表文章:《矿山变青山 矿区变景区——峰峰矿区绿色发展进行时》,用3213个字详细讲述了峰峰矿区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对峰峰矿区的转型发展做了一个全面且详细的介绍,如此庞大的信息量,还不快来围观?

峰峰矿区响堂水镇碧波荡漾,游人如织。
(资料片) 王健方摄

初冬的峰峰矿区一派“绿”意融融。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来考察参观、谈合作的客人络绎不绝,就在11月21日,广州岭南国画院院长郑一粟一行做客矿区张家楼艺术公社,并达成意向筹备开建岭南画派张家楼基地。

“一方面是峰峰褪黑着绿,环境好了;另一方面,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提法也让人们看到了峰峰这座文化旅游富矿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峰峰矿区区委书记牛颖建说,从因“黑金”而兴的煤城,到不闻“矿”味,只见“峰”情的景区,“滏源福地、瓷韵响堂”正成为峰峰矿区绿色发展的新名片、金招牌。

打造新风景

古色古香的门店,令人垂涎的美食,碧波荡漾的水道,流光溢彩的夜景……11月18日入夜,初冬的寒意没能挡住人们对美食美景的向往。位于峰峰矿区主城区西北10公里的响堂水镇,游人如织。

“结婚20年,和老公回峰峰婆家无数次,从来没玩得这么开心过。”来自省会的张丽和老公带着老人边吃边逛,其乐融融。“今年过年串亲戚时,响堂水镇的水道还是条堆满垃圾的臭水沟,乡亲们出村进村都得捂着鼻子踩着垃圾走。几个月的工夫,居然像川剧变脸一样变成江南水乡了。”张丽说,半年多没来,峰峰的变化让她不敢相信。

煤城,曾是峰峰矿区最响亮的名片。但对资源的过度攫取,也让这座“黑金”之城一度尘灰遮面,疮痍遍山。

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除了煤,我们还有什么?”探寻转型发展之路的目光开始转向境内滏河源、黑龙洞等山水地质资源和磁州窑、响堂石窟、抗日地道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今年初,矿区提出打造以“滏源福地、瓷韵响堂”为名片的全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从年初提出这一口号到9月24日第二届邯郸市旅发大会在峰峰成功举办,几个月的时间,我们硬是在无成型景区、无旅游路网、无生态基础、无高端接待能力的‘四无’白纸上,投资108亿元,干出了29个让人惊叹的旅发工程。”陪记者采访的矿区宣传部副部长何旭丹对此特别感慨,“矿区由黑变绿了,好多人的肤色却因为整天在工程现场从白变黑了。”

矿区变成了景区。旅发大会让峰峰一战成名,仅十一长假,就接待游客113.8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4倍多,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

昔日满目疮痍的废矿变成被花草树木包围的响堂生态谷,废弃多年的古旧村落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张家楼艺术公社、修葺一新的南北响堂古寺、散发古韵的磁州陶瓷艺术街区……

这么多独具特色的景区,让土生土长的峰峰人孙阿英改变了多年不爱出门的习惯,“一到周末心就痒痒,只想顺着新修的60公里旅游环线不停地走不停地看。”

瞄准新产业

从十九大闭幕到现在,邯郸峰峰鑫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宝生几乎没歇过一天。11月16日晚在上海和客户谈合作,17日一早飞到邯郸开项目会,下午就急急地赶回了峰峰,“一会儿有广东客人来考察。”

“不仅是我,大家都在忙。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们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引领和动力,时不我待,不快不行。”作为国内唯一的聚苯醚生产基地负责人,魏宝生说他的想法很“简单”,让家乡峰峰摆脱煤的束缚,成为新产业的集聚地。

“‘新产业’是我们‘1231’发展战略中的‘3’。”何旭丹当起了“临时解说员”:今年年初,根据当地实际,峰峰矿区提出了“1231”发展战略,即扭住老工矿区转型升级这一条主线,驱动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北部新区两个引擎,做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打造一个以“滏源福地、瓷韵响堂”为名片的全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我们的主要产品改性聚苯醚,能在零上170摄氏度和零下100摄氏度之间保持稳定状态,并且耐腐蚀、重量轻,阻燃性、耐候性强,广泛应用于汽车、高铁、航空航天、船舶等零部件制造。”在公司展厅,魏宝生指着器皿内的白色塑料颗粒告诉记者,多年来这种产品一直依赖进口,经过公司聘请的专家学者共同攻关,今年6月,中科宝桦新材料一期工程投产,“现在这种新材料全国只有我们能生产,一吨产品的效益能达到2万多元,订单已排到明年6月。”

“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坚决去产能……十九大报告的这些提法,正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峰峰矿区区长陈珍礼坦言,对峰峰一些传统产业而言,实现转型升级,让他们有绿色的前景,是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

当很多城市深陷“垃圾围城”困局时,峰峰矿区以及周边磁县、冀南新区等地的垃圾却成了“宝”。

“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11月17日上午,在金隅太行水泥绿色环保中心的中控室里,主任韩小龙指着不远处的峰峰生活垃圾填埋场告诉我们,“用不了多久,这里的垃圾就会成为我们的‘窑中餐’。”

吃矿石的水泥窑还吃垃圾?看出我们的困惑,韩小龙笑了,“当然,只不过生产线今年6月份才开始运行,现在还不敢吃太饱,每天只消化300多吨,都是当天矿区及周边生产的‘新鲜垃圾’。”说着,他把我们领到车间的水泥窑旁,“这是一条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示范线,也是华北地区第一条利用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示范线,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城市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日可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500吨。”韩小龙告诉我们,处理后的垃圾被转化为生产水泥的原料和燃料,真正实现了“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出‘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这个。”韩小龙话中透出一股子兴奋劲,“公司领导说了,下一步,我们还将深入探索风能、光能等新兴产业,加快绿色发展,将环保产业打造成为公司发展的另一个增长极和支撑点。”

陈珍礼介绍说,目前矿区转型升级已显成效,以新能源环卫车、物流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新型铝合金精密铸件制造、同平特种安全防护用品等项目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正加快成长。今年上半年,峰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2.9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7%。

加油向未来

24岁的王煜洋和妻子从北京回来了,一直给别人打工的他如今在响堂水镇拥有一间酸辣粉门店。“特色美食是水镇的一大卖点,我专门跑到西安学了两个月酸辣粉制作技术。十一长假,每天收入都有1万多元,8天挣了小10万元。”王煜洋难掩喜悦。

30岁的闫金洁也从北京回来了,她曾在北京从事酒店管理5年,现在是距响堂水镇约5公里的集贤山庄客房部经理。随着响堂山生态旅游片区的打造,集贤村声名鹊起,游客猛增。“村里200多孔窑洞被改造成特色民宿,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闫金洁说,她要在村里扎下根,和乡亲们一起吃好“旅游饭”。

虽然一个自己当了老板,一个仍在给人打工,两位年轻人却一致表达了对家乡现在的“满意”和未来的“看好”:这段时间区里乡里干部来宣讲十九大精神,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再加上矿区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咱守着家门口的景儿就能过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舒坦日子,还抛家舍业出去干啥!

几天前,政务微信号“微观峰峰”上一条“未来,咱峰峰人的幸福指数必将燃爆”的消息引起矿区群众的极大关注。

“政府要做的,都是关系到咱老百姓的大事儿,我存起来了,这就找给你们看。”11月24日上午,在峰峰新修建的清泉公园,每天来此锻炼的退休工人张子荣拿出手机,放大字号,给我们念了起来:

打好生态牌,让环境更优美。以“全域修复”为抓手,抹去黑色印记、重塑绿水青山,真正实现“矿山变青山、浊水变绿水、矿区变景区”。

打好城建牌,让城乡更宜居。一方面,把北部新区作为盘活城市发展的关键一招,真正为群众打造一个低容积率、高绿化率、产城教卫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区。另一方面,要实现乡村的净绿富美,不断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

打好产业牌,让日子更红火。发展“1+3”产业,拓展增收渠道。借助发展全域旅游大势,引导群众参与到旅游产品开发、民居客栈等旅游经济产业链中来,实现就地就业、致富增收……

“我没念全,每一张牌后面都是有具体措施的。”老人很认真地解释,“咱峰峰的未来都在这里面啦!”(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刘剑英、杨冰)

看来,转型发展已然形成共识,老工矿区的“变形记”正在上演。

灰头土脸,满目疮痍的矿区,已然挥手道别。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的景区,正在向你招手而来!

■编辑:郭庆翌

■摄影:王健方  杜军海

■校对:王健方  郭庆翌

■编审:何旭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