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老梨园戏因何受追捧?它为传统戏剧发展提供了新逻辑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从11月中旬开始,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携《御碑亭》、《朱买臣(残本)》两部作品,陆续在北京、金华、上海巡演。近年来,不论是参加福建地方戏的汇演,或是开启海内外的巡演,曾静萍和她主演的梨园戏,成了中国传统戏剧在当下发展中一个值得讨论的现象。
观众喜爱并追捧,其背后的原因,有被梨园戏所独具的泉州古朴气息的吸引,更有传统戏剧自身艺术规律的长久魅力。我们因为曾静萍而喜欢梨园戏,关注梨园戏,更因为梨园戏而拓展了对中国传统戏剧的认知视野。
曾静萍。本文图均为刘洁云 图地方戏的魅力在于每个剧种独特的表演、唱腔特点,甚至方言和剧中反映出的当地民俗礼节。在今天眼花缭乱的戏剧市场中,能够完整保留这些独特魅力的剧种,已经越来越少。而梨园戏,正是其中之一。
上承宋元南戏传统的梨园戏至今保留着闽南语唱腔,题材多为男女情爱、家庭伦理,表演程式上对手势姿态格外重视,道具小巧简洁,比如多数只用到长条凳、竹杯,这些特点,共同孕育出梨园戏既带有遥远的古朴气息、又亲近市井生活、并精致细腻的艺术形态。
很多观众因为梨园戏而更欣赏传统戏剧。而在梨园戏影响力日益远播的同时,它所传递出的成功经验,对传统戏剧发展未尝不是一种启示。
在传承的同时,梨园戏其实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新编与新创的逻辑与思路。
虽然很多剧种都演过《朱买臣》和“马前泼水”的故事,但梨园戏的这个版本,却是一个喜剧。
尤其在前番逼休,朱买臣高中后又反悔,被马前泼水羞辱之后,女主角赵小娘仍然没有放弃追回朱买臣,再次托付张公劝说和好。尽管朱买臣此时已另娶尚书小姐,两人最终还是在劝说中和好,而朱买臣当今的丈母娘倪夫人也是说着“疼我子婿,连你我也爱”为赵小娘披上了嫁衣。这样的大团圆结局,虽然有些夸张,但因其整体演出的喜剧风格,观众也不难接受。
演出一开始,朱买臣与赵小娘就以不同的姿态、节奏出场,让观众直接进入剧中的喜剧场景。虽说主人公赵小娘嫌贫爱富,剧中还有诸多挑唆之人,但整场演出看下来,却没有一个剧中角色是让人讨厌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喜剧风格的缘故,面对剧情的荒唐之处,观众大多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一笑了之。更重要的在于,剧中对人物善良品性的刻画充满智慧。这尤其体现在对剧中起到串联线索功能的张公这个角色的塑造之中。
《朱买臣》在“托张公”一出中,赵小娘假说要请张公喝酒,张公并非没能识破,也可以选择提前离去,为赵小娘留个面子,就像他在后一出“说合”中一再成全赵小娘的种种要求一样。但在此时,张公却定要句句逼问,让赵小娘说出自己的真实窘迫,这看似是在调侃赵小娘,实际上是为了让赵小娘彻底认清自己的处境,做出最终的选择。
我们好像习惯地认为传统戏剧过于讲究“高台教化”,却忽视了传统戏剧中那些对角色性格塑造的智慧笔墨,这些深谙人心而善良可爱的角色情感,既是传统戏剧创作手法的丰富之处,也是舞台艺术与社会现实连接的重要桥梁。
《御碑亭》相比起来,另一出新编戏《御碑亭》则让我们意识到,只要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重新编排,即使完全保留传统戏剧的表演程式,这些古老的剧种依然能够与今天的观众发生情感对话。
《御碑亭》的故事出自《今古传奇》中的《王有道疑心弃妻子》,后被京剧取材改编,这版梨园戏《御碑亭》自京剧取材,共分五场。
剧中讲述明代金华举子王有道进京赶考,妻子孟月华归宁扫墓夜归赶上大雨,在御碑亭躲避,遇到同来避雨的书生柳生春,两人被迫共处一夜。王有道回家,看到妻子所作的诗心生猜疑,孟月华辩解不得,自写休书离家。此后王有道与柳生春同时高中,一同归家时又在御碑亭避雨,遇到孟月华,误会这才解开。
《御碑亭》这版梨园戏《御碑亭》改动了京剧中原有的大团圆结局,没有让孟月华接受王有道的和解请求,而是让孟月华以雨落流水告诉王有道两人不可能再团圆,便迈步在雨中离去。
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演员讲述《御碑亭》的方式,都来自梨园戏的表演程式体系“十八步科母”,但通过演员的表演,观众完全能够接收到剧中传递出的现代女性意识与选择。
在关于梨园戏的分享会上,面对《御碑亭》的创作意图是否是在表达现代女性意识的提问,曾静萍解释:自己实际并没有对这个剧本是否触及女性意识有所研究,但是自己确实感到在演出中完成的这些行动:在休书上按下手印、走出家门,以及最后“别亭”一出中拒绝王有道的挽回、离开御碑亭,是十分过瘾的。
对于“以歌舞演故事”为特征的传统戏剧而言,将角色的情感、心理外化为肢体的形态和行动节奏,是其自身所具有的艺术规律,也是其根本的艺术魅力所在。
无论表达哪一时代的社会生活、角色人物,尊重这种规律,并且思考如何将对这一时代人物、生活的体验转化为程式,才是决定作品呈现品质的关键。这也是传统戏剧自身所孕育的与现代社会生活接轨的内在力量。
正如曾静萍在采访中所说的“传统程式的表演手段严谨丰富,足够为演员在台上的表演提供支撑。但是当代演员不能满足于这些,而是要从当代观众的情感视角出发进行表演,这样观众才更容易理解传统程式的运用,传统程式也才更适合当代审美需求。”
除了将传统程式与对当下生活的体验联系在一起,梨园戏的成功,更有对传统戏剧中诸多艺术规律的尊重。比如表演中与音乐的配合,尤其是梨园戏所独有的压脚鼓的使用与表演节奏的配合,又比如场上演员与演员之间、演员与乐队之间的插科打诨等等。
但相比起来,在热闹场景的刻画上,似乎就稍显逊色,如“朱买臣”中的撒泼打骂场景,相比于高甲戏中对于类似场景的刻画,就显得不够热闹过瘾。
梨园戏自一个泉州地方剧种,从福建走出,被世界认可,到在当下呈现出一种流行文化的趋势,正是因为它骨子里尊重了这个剧种的表演规律,由此发现了更广阔的发展与接受视野。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