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湖北一高校教授17年前论文再次被举报涉嫌抄袭,当事人回应
湖北科技学院一位教授200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十多年后在网络上被指涉嫌抄袭。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搜索发现,十多年前,网络上就有举报帖子,但这篇论文依然在湖北科技学院网站该教授学术成果介绍中。这篇论文的原创作者表示,自己的论文正文对方一个字没改,2010年对方曾带着谅解书来找他,虽然自己是被抄袭一方,但每一次提到这事都感到被伤害。湖北科技学院涉事教授表示,事情已过去很多年,多年前学校曾对他进行过处理。
被指涉嫌抄袭的论文,在知网上也有被引用和下载的记录。
十多年前的一篇论文再次被指抄袭
近日,微信公众号“书籍史与阅读史”一篇《十多年前的一次论文抄袭......斯文扫地,莫过于此。》的文章引发关注。文章介绍,在某网站搜索《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的论文,结果显示两篇同样标题的论文作者却不同,一篇论文作者是卞利,2004年7月发表于《中州学刊》;另一篇论文作者署名廖某某,2005年5月发表于《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6月29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论文,显示结果与上述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基本相同。记者点击阅读两篇同样标题的论文,发现除了作者不同外,论文内容几乎相同。从引用和下载次数看,卞利的这篇论文被引用53次,下载1068次;廖某某的论文被引用3次,下载472次。
两篇不同作者相隔近一年时间发表的论文,标题和内容几乎相同。
有网友表示,由于廖某某的文章发表时间要晚于卞利的文章近一年时间,认为廖某某的这篇论文涉嫌抄袭。记者查询发现,2010年,天涯社区上有人曾发帖称“廖某某教授涉嫌剽窃学术论文”,其中所说的论文正是这篇《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
学校官网老师简历里还有这篇论文
当年的论文中关于作者的介绍显示,廖某某是“咸宁学院副教授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03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咸宁学院2012年已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6月29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在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网站上找到了廖某某的介绍,“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还详细罗列了23篇代表性学术成果,其中第8篇就是《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记者还注意到,这23篇代表性学术成果中,超过一半是在2005年发表,但发表最晚的是2005年10月,没有一篇2005年以后发表的论文。
在学校网站上涉事教授的个人简历中,那篇被指涉嫌抄袭的论文还作为学术成果被介绍。
6月29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在湖北科技学院网站查询发现,廖某某任该校图书馆纪委书记、副馆长。
原创作者:对方曾带着谅解书来找他
2004年,卞利教授发表《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论文时,任职于安徽大学,现在他是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6月29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上卞利教授,他告诉记者,廖某某那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和他的论文几乎一模一样,在2005年和2010年都有人举报过廖某某,今年已经是第3次,“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虽然是被抄袭的一方,但卞利教授告诉记者,每一次被提起,他都会感到被伤害,“还有人引用下载他的论文。”
“像这种从头到尾把你名字和单位改了,从标题到正文最后一个字,一个字不改的行为,可以说是非常恶劣。”卞利表示,学者应创作原创作品,希望学术界,特别是年轻的学者引起警觉,互联网记忆是伴随一辈子的,随时可能会被提起,形成一波又一波的舆论压力,对个人声誉和整个单位都是没有任何好处,有百害无一利。
卞利教授告诉记者,2010年,廖某某曾带着一份谅解书到安徽找到他,希望他能签字,但被他拒绝了。让他惊讶的是,在湖北科技学院网站上,廖某某的代表性学术成果中还列出了这篇论文。
当事人:学校曾对其进行处理
6月29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拨打了湖北科技学院纪委的电话,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并不知道近日有人举报廖某某论文抄袭的事,但听记者说明了关于网络举报的详细情况。当记者表示学校若有后续调查或处理,是否可以告知记者,该工作人员留下了记者的联系方式。
湖北科技学院图书馆一位工作人员得知记者了解廖某某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她说“那不是很久以前的事吗?”其表示自己知道多年前有人举报过,但对学校是否对廖某某进行了处理并不知情。
6月29日下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上廖某某。他表示,网上所说的他那篇论文的事已过去很多年,学校几年前曾对其进行过处理,其不愿通过媒体给予更多公开回应。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