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书城》专稿|《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三个初版本

徐曦
2017-11-26 09:28
来源:《书城》
翻书党 >
字号

我一点儿也不在意我们卖出去多少书,我唯一关心的是,所有卖出去的书在艺术上都堪称一流。——刘易斯·卡罗尔

《爱丽丝漫游奇境》的开篇,爱丽丝和姐姐一起坐在河边,她瞄了一眼姐姐手里的书,大感失望,因为那书上既没有图画,也没有对话。爱丽丝暗想:“一本书没有图画和对话,那有什么用呢?”儿童是欢喜图画的,与众多儿童做朋友的刘易斯·卡罗尔非常明白这一点。爱丽丝的历险故事最初源于一八六二年的夏天。时任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Christ College)数学教师的查尔斯·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笔名刘易斯·卡罗尔)与同事达克沃斯(Robinson Duckworth)带着学院院长利德尔(Henry George Liddell)家的三位小女孩去河上划船。在船上卡罗尔给三姐妹讲了爱丽丝的故事。他把三姐妹的名字都编进了故事里,主角的名字就叫爱丽丝(Alice)——三姐妹中卡罗尔最喜欢的一位。小朋友们被卡罗尔的故事迷住了,希望他再编下去。在爱丽丝的催促下,两年之后,卡罗尔把这个故事扩写成了《爱丽丝地下历险记》(Alice's Adventures Under Ground)。一八六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卡罗尔将精心装订好的手稿作为圣诞礼物送给爱丽丝。手稿上面不仅有卡罗尔仔细誊写的文本,还配上了他亲手绘制的三十七幅插图。爱丽丝的故事从落在纸上开始,就与图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爱丽丝地下历险记》手稿

在朋友的鼓励下,卡罗尔决定公开出版《爱丽丝地下历险记》。他再次对故事进行了大量的改写,篇幅扩充了一倍多。一八六五年十一月,《爱丽丝漫游奇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由麦克米伦公司在英国发行,这次书中的四十二幅插图却并不出自卡罗尔之手,而是由享有盛名的漫画家约翰·坦尼尔(John Tenniel)绘制。《爱丽丝漫游奇境》一书出版后大受欢迎,不只因为卡罗尔荒诞有趣的文字,坦尼尔独具风格的插图也有相当的功劳。当时,《卫报》的评论甚至认为该书的插图更胜文字一筹。一八七一年,续篇《爱丽丝镜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出版,插图多达五十幅,仍然出自坦尼尔之手。两部爱丽丝故事日后都成了文学名著,不断再版,吸引了不少画家为其绘制插图,其中包括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这样的超现实主义大师和近来正当红的“波点女王”草生弥间。虽然经过数代画家的不断演绎,但坦尼尔爵士的作品在众多的爱丽丝插画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笔者手头牛津世界经典版本(Oxford World’s Classics,1998)的爱丽丝故事用的仍然是坦尼尔的作品。卡罗尔的文字,配上坦尼尔的插画,正所谓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成就了儿童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然而,近年两位英国学者佐伊·杰奎斯(Zoe Jaques)和尤金·吉登斯(Eugene Giddens)对爱丽丝两书的出版史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二人的研究却揭示了作家卡罗尔和画家坦尼尔的合作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顺畅如意,甚至可谓一波三折。

《爱丽丝地下历险记》手稿

既然卡罗尔自己已经画了三十七幅插图,为何在书公开出版时要聘请别的画家呢?原因有二。首先,卡罗尔对插图相当看重,但他毕竟是业余玩票,手艺不高。从手稿看(1886年麦克米伦公司出版了手稿的复制本),他画的爱丽丝显得过于成熟,不像七岁的小女孩。最糟糕的是,不同插画上的爱丽丝相貌有差异,看起来不是同一个孩子。手稿的最后,贴有一张卡罗尔早先为爱丽丝拍的相片,直到一九七七年,人们才发现相片下面遮着一幅卡罗尔绘的爱丽丝肖像。显然,卡罗尔对自己的画不满意,不得已才用他擅长的摄影来弥补图画的不足。其次,延请坦尼尔作画还有市场的考虑。尽管早在一八五六年,道奇森就已经用“刘易斯·卡罗尔”的笔名发表过文章,但对大多数读者来说,这还是个很陌生的名字,而坦尼尔当时已是大名鼎鼎。坦尼尔自一八五〇年起就是《笨拙》(Punch)杂志的专职插画家。《笨拙》杂志是一份幽默讽刺周刊,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英国拥有极大的影响力,读者既包括中产阶级,也包括王室贵族。由他来作插画,书就不愁销路。而且卡罗尔很喜欢坦尼尔的漫画,认为他的画风正好符合自己幽默讽刺的文风,所以极力邀请坦尼尔合作。

《爱丽丝地下历险记》手稿最后一页

一八六三年十月,卡罗尔开始与出版商亚历山大·麦克米伦(Alexander Macmillan)接洽。十二月,卡罗尔致信朋友汤姆·泰勒(Tom Taylor,剧作家,后任《笨拙》编辑),请他介绍坦尼尔为自己写的儿童故事画插图。经泰勒介绍,一个多月后,卡罗尔开始联络坦尼尔并发出邀请;坦尼尔起初很犹豫,因为他每周为杂志供稿,时间已经很紧张,直到一八六四年四月五日他才最终同意。五月二日,卡罗尔将前三章的书稿清样寄给坦尼尔,这时的卡罗尔对出书非常乐观。六月十日,卡罗尔再次致信泰勒,感谢他介绍坦尼尔,并为书名征求他的意见,希望书能赶在圣诞节出版。可是,坦尼尔那头进展缓慢。十月十二日,卡罗尔登门拜访坦尼尔,惊悉他仅仅完成了一幅插画!最后,两人商定由坦尼尔为全书绘制三十四幅插图。卡罗尔对插图的期待很高,他提出了极为详尽的要求,包括要为哪些角色配插图,插图的尺寸、位置等等,巨细靡遗。事实上,虽然卡罗尔已经邀请了坦尼尔画插图,他自己仍然在为手稿本画插图。直到一八六四年十一月十三日,他才画完了手稿本的插图。

十一月二十日,卡罗尔致信出版商麦克米伦,放弃赶在当年圣诞前出版的念头。因为,坦尼尔来信说不可能在圣诞之前画完所有插图。那时候坦尼尔刚刚失去了母亲,处于悲痛之中,卡罗尔也只好安慰他,劝他暂时把插图的事放在一边。卡罗尔还问麦克米伦,下一年的复活节是不是出版的好时机?一个月后,卡罗尔在十二月二十一日的日记中写道:“访麦克米伦,谈出书事:他赞成我提的四月一日出版的主意,并说打算于三月中旬开始装订。”如此看来,作者与出版商都有信心书可以在次年四月出版,赶上复活节的销售季。

然而,插画家那边再次出了问题。一八六五年四月八日,卡罗尔在日记中写道:“坦尼尔仅仅完成了三十幅插图。”一直到五月,卡罗尔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册装订好的样书。五月二十四日,卡罗尔致信麦克米伦,要求作三处改动,信中他还提出想先装订五十册送朋友,剩下的则由麦克米伦方便时装订并挑个好时机出版。他要求其中一册用上好的白色羊羔皮纸(white vellum)作封面,其余则依照样书的红色布面装订。白色羊羔皮纸的那一册是卡罗尔特地为爱丽丝·利德尔准备的,一八六五年七月四日,他将书送给了爱丽丝,作为三年前河上旅行的纪念。

《爱丽丝漫游奇境》美国阿普顿版(左)与一八六六版对比

接下来,似乎一切都进展顺利,书很快就可以印好发行。然而,插画家那边再次出现了问题。按照计划,《爱丽丝漫游奇境》最初由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委托牛津大学出版社印刷了两千册。卡罗尔将其中一册样书送给坦尼尔,不久,坦尼尔回信,信中对插图的印刷质量大为不满。这封给卡罗尔的信已经遗失,因此不满的具体原因人们不得其详。七月二十日,卡罗尔在日记中写道:“访麦克米伦,给他看坦尼尔关于童话的来信,他对插图印刷十分不满,我想我们不得不全部从头再来。”今天通行的出版方式,一般是出版社向作者购买版权,负责印刷发行,作者依照发行量来抽取版税。然而,卡罗尔与麦克米伦的合作采取的是一种维多利亚时期流行的出版模式。根据协议,他需要自己承担插图、刻版、印刷和装订的一切费用,麦克米伦的作用更像一个中间商,负责居中协调各个环节,在图书出版后推向书店销售,销售收入的百分之十,归麦克米伦公司。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保证作者对出版的过程有着相当大的决定权,但同时作者也要承担相当大的经济风险。万一销售不佳,亏的是作者。因此,废弃最早印的两千册,会给卡罗尔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当时每册书的定价是六先令,卖掉两千册一共可得码洋六百镑。根据卡罗尔的估计,如果重新制版印刷,他一共要支付插画师和刻版工二百八十镑,这样仅仅是花在插图上的成本就接近码洋的一半,再扣除印刷、装订费用和出版社抽成,剩下的利润相当少,说不定还要赔本。

经过与麦克米伦商议,卡罗尔想出三条应对之计:第一,重印该书,保证高质量插图;第二,收回已经寄给朋友的五十本赠书;第三,为首批印好的两千本找一个去处。麦克米伦向他推荐了印刷商理查德·克莱(Richard Clay),卡罗尔开始颇为踌躇,因为克莱的要价比牛津大学出版社多出一百镑,他甚至考虑过减少印数,只印一千本。但当他确信克莱用金属的电铸版(electrotype)印刷,印出来的书比用木雕版(woodblock)更加精美之后,八月二日最终决定重印。

稍早之前,七月三十日卡罗尔致信麦克米伦,提出了处理首批报废的两千册书的四条办法:1.保留它们直到明年,卖到乡下去,或者卖到海外;2.公开承认是劣本,降价出售(例如每册5先令);3.让克莱先生或是其他有经验的人检视一遍,挑出其中碰巧印得不错的书页,把这些页在伦敦重印时再次使用,剩下的则当废纸卖掉;4.全部都作废纸卖掉。幸运的是,麦克米伦跟纽约的出版商阿普顿公司(Appleton and Co.)达成了协议,将牛津印刷的两千册运到美国发行销售。卡罗尔和坦尼尔都不反对将印刷质量不佳的书卖去美国市场。那时英国人普遍看低美国人的文学品位,卡罗尔甚至在给麦克米伦的信中调侃说:“我认为他们总是用吸墨纸来印外国书。”一八六五年十一月九日,卡罗尔收到重印的《爱丽丝漫游奇境》。他十分欣喜,在日记中写道:“麦克米伦寄来一册新印的爱丽丝,远超过旧版,的确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印刷艺术品。”

一八六六年版《爱丽丝漫游奇境》

如此一来,《爱丽丝漫游奇境》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初版本”。第一个是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印刷,卡罗尔一八六五年七月赠给朋友的五十册(以下简称1865版);第二个是由理查德·克莱在伦敦印刷,一八六五年十一月由麦克米伦公司在英国正式出版发行(但标题页上印的是1866年,以下简称1866版);第三个则是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印刷,最后运到美国,一八六六年五月由阿普顿公司公开发售(以下简称阿普顿版)。一八六五版标题页上写着:未经许可,不得翻译;一八六六版上写着:未经许可,不得翻译和重印;阿普顿版标题页则未有任何版权声明。英国的版权法管不到美国,重视版权的卡罗尔也只得任由它去。重印的一八六六版与一八六五版还有一大不同,就是卡罗尔接受了出版商的意见,所有的书页边缘都烫了金。

吊诡的是,虽然卡罗尔认为重印的一八六六版是艺术精品,但是物以稀为贵,当时因印刷较差被放弃的一八六五版现在却成了很多卡罗尔迷梦寐以求的珍藏。决定重印之后,卡罗尔就开始联络朋友,回收之前的赠书,待以后再寄上印刷更精良的版本。到一八六五年圣诞节时,已经回收了三十四册,卡罗尔将它们捐给了各地的儿童医院。我们不知道卡罗尔最终是否悉数收回了赠书,只知道如今这批书还有二十三册存世,二〇一六年六月,纽约的Christie’s拍卖行将其中一册进行拍卖,估价高达两三百万美金。

美国阿普顿版《爱丽丝漫游奇境》

然而,根据杰奎斯和吉登斯的研究,三个“初版本”实际上没有很大的差异,因为装订和版式相似(阿普顿版实际上也是在英国装订好再运去美国的),如果标题页丢失的话,乍看之下很难分辨。只有经过专家的努力寻找,才能在部分插图中找出些微的差异。例如,他们认为一八六五版插图着墨较重,线条粗黑,使得爱丽丝看上去较为粗犷敦实、富有权威,而缺乏天真的孩子气。即便如此,二人也承认,如果不是直接对比不同版本,普通读者很难觉察到如此细微的区别。那么坦尼尔对首印版插图究竟有什么不满?首印版的插图比二次印刷的究竟差在哪里?这一直是爱丽丝版本研究中的一个谜。以往的学者提出了种种猜想,但他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在用墨、刻版上。推测用墨过重,刻版过深,印刷过于用力,导致印出来的插画线条变粗走样。然而,经过仔细比对不同版本的实物,杰奎斯和吉登斯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角度——问题出在纸张上。一八六五版用纸较差,纸吸墨过重,导致线条粗黑;更严重的是以往被众多学者忽略的一点:纸张过薄,导致透视性(show-through)过强,印刷的英文字母会透过纸张,渗到背面,玷污插图的空白,影响插图的整体美观。一八六六年十一月,麦克米伦发行第二版,这次用了较便宜的纸印刷,卡罗尔对此表示失望,尤其对插图质量不满。在准备印行第三版之前,他写信给麦克米伦:“您能让他们把插图印得比上次好一点吗?(或者用好一点的纸,我不确定问题出在哪儿)”卡罗尔再次将插图好坏与纸张质量联系在一起,为二位学者的推测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他们由此判断,一八六五版用的纸张影响了插图的效果,这是令坦尼尔不满的主因。虽然普通读者几乎难以觉察,偏偏坦尼尔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极高。他的极度不满,最终导致卡罗尔放弃最初印好的两千本,不惜重金重新印刷。

在笔者看来,卡罗尔最终决定重印,并不仅仅因为坦尼尔名气大,他不得不尊重坦尼尔的意见,更因为卡罗尔本身也是个完美主义者,对插图十分挑剔。他十分清楚,优美的插图对于儿童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另外,爱丽丝在故事中一会儿变高,一会儿变矮,用刺猬作槌球,火烈鸟当球棒,还有各种人形动物和格里芬(Gryphon)这样虚构的怪物,缺少了插图,读者恐怕不容易想象出这些角色的模样,故事的精彩也要大打折扣。因此,卡罗尔从一开始就深知要获得市场的成功,必须得先在插图上作足够的投资。他不但费大力请到坦尼尔画插图,还找了当时最好的刻版工戴泽尔(Dalziel)兄弟来制版。卡罗尔对插图的重视还体现在书的标题页,出版商原来打算写配有“众多”(numerous)插图,卡罗尔特地要求清楚地标明“配有四十二幅插图,约翰·坦尼尔绘”(WITH FORTY-TWO ILLUSTRATIONS BY JOHN TENNIEL),并以斜体加以强调。

从一八六二年夏天,卡罗尔初次给小朋友讲述爱丽丝的故事,到一八六五年底在英国和一八六六年在美国分别上市发行,《爱丽丝漫游奇境》这本书也仿佛和书中的主角一样,历经了三年多“历险”才最终跟读者大众见面。回顾这段趣史,在感慨之余,我们也希望今天的童书作者、插画家和出版商,能够像他们二人那样精益求精,为小朋友和大朋友们制作更多的文学和艺术经典。

本文刊于《书城》杂志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号,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