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非遗寻访2︱刚硬易碎的海派水晶雕刻,如何才能真正传承
今年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5项、国家级传承人94名。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陆续采访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艺”开始,了解上海的“非遗”。在海派玉雕(水晶雕刻)项目传承人沈德盛看来,当下的水晶雕刻得“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的是传统题材的雕刻,另一条则是创新,结合时尚,增加了实用性,“这两条腿合起来,才是最好的传承。”
水晶,古人又称水玉、水精等,为石英结晶体,传统列为宝石之一。《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二年》:“闽主作紫微宫,饰以水晶”等等,这些记载表明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水晶雕刻这门传统工艺,在传统上归类于玉石雕刻这一行当。
从原始时期作为工具开始,到后来历朝历代图腾、装饰品与实用品,水晶雕刻是中华文化里的一个支脉。水晶制品在汉以前就有装饰挂件,到六朝伴有实用装饰器皿出现,历经各个朝代,到清朝尤为盛。扬州老艺人魏正荣接续清朝水晶制作方法,并加以改善,于民国年间传入上海。
海派玉雕(水晶雕刻)是玉雕的一个分支,发展至今有160多年的历史,远晚于京、扬、南、苏等帮,但其技艺发展却是异军突起、后来居上,20世纪30年代,海派玉雕的艺术水平已经逐渐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海派玉雕(水晶雕刻)项目传承人沈德盛上海市非遗海派玉雕(水晶雕刻)项目传承人沈德盛,擅长于人物与佛像,是一位玉雕设计制作的“多面手”,他从事玉石雕刻行业已有三十七年,做过翡翠、白玉等不同材质的雕刻艺术创作。他告诉澎湃新闻,1976年,他进入上海市雕刻厂工业中学读书, 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玉雕厂当学徒。1999年,他开始专注做水晶材料的雕刻,至今已经做了19年。
具有现代感的古老水晶
在沈德盛眼里,水晶这个材料既有古老的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时尚的感觉。同时,水晶材料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可以表现心中的所思所想。
沈德盛作品,贝多芬天工奖最佳创意奖作品(复件)他的作品《欢乐颂》曾摘得中国百花奖最具文化创意奖。在第22届法国国际文化遗产展览会上,沈德盛近年来精心设计与制作的8件水晶雕刻作品受邀展出,他也成为中国首位把水晶雕刻作品带进卢浮宫参展的雕刻艺术家。今年6月,他的作品又在刘海粟美术馆分馆中展出。
刘海粟美术馆分馆展览现场不断创新才能给予生命
“在雕刻技法上,水晶的雕刻与表现方法与白玉、翡翠有不同。”沈德盛对澎湃新闻说道,“水晶性刚硬、易脆,怕忽冷忽热,要特别小心。”
水晶雕刻分为4个步骤,分别是构思设计、打坯、琢磨和打磨抛光。在沈德盛眼里,构思设计十分重要,他说:“雕刻前,先要读懂每块水晶材料的特性 ,作为雕刻师,要把材料的特性挖掘寻找出来,根据材料的主要特性来进行设计。”经过打坯这步后,就是一个用金刚砂钻头精心琢磨的步骤。“这个过程十分漫长,依据所设计的题材内容与材料的大小进行精心打磨,一件作品,短的需耗时个把月,长的甚至要用几年。”
构图设计打磨抛光的过程在沈德盛看来同样也非常重要,“ 抛光要是做的不好,琢磨时雕刻的一些轮廓的质感会被磨掉。 这是后期对艺术进一步打磨的过程。”
聊起如何传承这门技艺,沈德盛一直认为自己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的是传统的佛教题材的雕刻,即是满足佛教文化的需要,又是水晶雕刻师生存的基础。另一条路则是创新,做一些时尚的配置,把珠宝镶嵌和水晶雕刻技术相结合,做成时尚的工艺品,又增加了实用性,使更多人喜爱它。他说:“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给予水晶生命的延续。否则就会断层。这两条腿合起来,才是最好的传承。”
雕刻水晶雕刻难,但将会获得年轻人的青睐
对于水晶雕刻的现状,沈德盛认为,从事水晶雕刻的人非常少,“玉石雕刻和水晶雕刻是一脉相传。选择玉雕的人比较多,因为玉的本身价值更高一些。而水晶的雕刻比玉难,平时雕刻玉时不容易发生的事在雕刻水晶时时常发生。”
《莲花观音》,沈德盛作品此外,“水晶的碎片比玻璃还要坚硬,我们的两只手,基本上都是伤痕累累的。有时碎片还会把脸划伤,甚至溅到眼睛里。水晶雕刻时需要用水冲洗。但这样使得水晶表面像玻璃一样闪闪发亮,雕刻久了眼睛会疲劳,影响视力。”这些原因导致了许多人不愿意从事水晶雕刻。
但对于水晶雕刻的未来,沈德盛依旧保持了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一些售卖水晶饰品的品牌就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青睐,“水晶材料又好看,价格又适中,80后、90后喜欢色彩丰富的饰品。水晶材质的工艺品在国外也非常普遍。”同时水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他坚称,这些原因会使得水晶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