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观察|开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治理新征程

澎湃特约评论员 韩志明
2022-06-29 14:1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推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目标是,“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显著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充分彰显,“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更具魅力。作为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超大规模城市,上海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城市,报告再次直接指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大命题,指出了今后五年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也部署和开启了超大规模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坐标和新征程。

强化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具有别具一格的红色基因。进入新时代以来,上海依托党建精神的深厚底蕴,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为人民、谋发展,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握超大规模城市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将党的领导贯穿到城市治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全区域统筹、多方位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工作格局,强化党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和方向引领,积累和形成许多重要的经验,开创了人民城市建设的新局面。

报告指出,我们身处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对党的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对党的奋斗历程的艰辛和非凡,对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坚守和力行,都有着更深切的认识。我们理应更加自觉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人民城市典范,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探索党建引领城市发展的道路,是超大规模城市治理转型升级的重要主线。近年来,上海各个层级坚持党建先行,发挥党组织统筹协调的作用,以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为导向,探索发展“党建+”的工作模式,打造了诸多耳熟能详的党建服务品牌,诸如浦东陆家嘴金融城的楼宇党建、静安区的白领驿家等。党建引领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发挥了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确保了治理创新的正确方向,也超越了各种碎片化治理的现实难题,提升了城市治理的合力、效率和效能,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承担着国家重大战略先行先试的重大任务,也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因此必须要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世界影响力”能级显著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充分显现、“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更具魅力的目标,充分发挥党的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使各方面制度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注重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广大党组织和党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实现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良性互动。

全力实践和落实人民城市的理念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是属于人民的城市,是服务于人民的城市,更应该是成就人民的城市,人民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本质特征,为上海乃至全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也从各个方面倒逼城市治理的转型升级。上海市率先提出了“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五个人人”的重要方案,正在启发和推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落实新时代人民城市的美好蓝图,谱写“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的新篇章,打造享誉全球的上海金名片。

城市是人的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是新时代城市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基本纲领。超大规模城市的治理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必须要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坚持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各层次各领域的协商民主,始终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瞄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的目标,切实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提升城市治理的厚度、温度和效度。从人民建议征集到12345热线到民生难题工程,上海正在用实际行动回答城市发展属于谁、依靠谁和为了谁的问题,从多个方面彰显了城市的社会主义品格和特性。

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广泛的和管用的民主。坚持人民城市的发展理念,绝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贴贴标签,喊喊口号,而是要持续健全全过程民主的体制和机制,让人民能够实质性地参与到城市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尤其是要以夙兴夜寐和如临深渊的态度,面对公共服务不均衡、不充分和不精准的现实,切实解决各种办事难、办事慢和办事繁等难题,及时快捷地响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让人民的声音能被听到,能被响应,也能被落实。交出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答卷,不负人民的信任,不负时代的期待,不负国家的重托。

面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应当立足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积极推进全域全龄友好的城市建设,千方百计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这也正是本次党代会报告所提出的,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让孩子们茁壮成长,让年轻人成就梦想,让老年人乐享生命,让人们畅享健康生活,推动全社会迈向共同富裕。

用好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

数字时代已经来临,得数字者得天下,失数字者失未来。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推动了城市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创新,也成为决胜城市未来的关键变量。近年来,根据国家的大数据战略和数字强国战略,上海根据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深入聚焦经济、生活和治理三大领域,出台了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行动方案,构建全覆盖的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持续夯实了城市的数字底座,打造了“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社区云”以及“非现场执法”等管理和服务平台,探索城市建设、运行、发展和治理的“数字+”实践,持续提升了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显示出数字城市巨大的发展潜力。

数字技术具有可联通、可计算和能共享等方面的能力,可以持续监测、研判和守护城市的运行和管理,在赋能城市治理转型升级上效果显著,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全局性或整体性问题的感知、研判和操作等,具有传统人口作业所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但也需要注意的是,城市治理基础是人,核心是人,关键也是人,而有关人的事务或问题大多都集中在基层。这就要求切实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给基层治理单元配置更多的权力和资源,完善数据治理的框架、制度和机制,统筹数字治理的相关流程,根据城市人群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动态建构轻便而可操作的数字治理场景,探索面向不同场景的差异化治理方案,提高基层治理的精准化、智慧化以及适应性水平。

值得指出的是,许多实践案例表明,数字化治理并没有赋能基层治理,而是增加了基层治理的负担。基层工作人员承担着信息采集和上报等方面的繁重责任,但却缺乏数据共享和平台应用的权限,这就使得数字化转型反而构成了基层治理发展的温柔陷阱。而且,基层治理更多是做人的工作的过程,许多问题都具有琐碎性、突发性和压力性等特点,解决这些问题更需要基层工作人员提升个人技能,深入联系群众,扎实做好人的工作。此外,数字化技术带来了便捷的服务体验,但也形成了“数字难民”或“数字鸿沟”等问题。数字化治理不能化约为冷冰冰的数字,还应该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价值和需求,把握好数字治理的尺度和温度。

最后,经历过疫情的极限大考,上海城市治理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经验,也存在不少值得总结和提高的地方,因此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强化极端情况下城市基本运行保障体系”。风雨过后千帆竞,扬鞭奋蹄新篇章,超大规模城市治理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尤其需要总结和反思极端条件下的临界考验,探索和谋划常规情形下的改革和创新,从而为超大规模城市治理现代化谱写平实而厚重的新篇章。(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勤余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