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漩涡中的任晓平与引进他的哈医大:超前沿研究与学校的骄傲

澎湃新闻记者 吴跃伟
2017-11-25 07:53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任晓平 资料图

任晓平是这所地处中国北疆的大学里最具知名度的人,至少在公共舆论场上是这样。

从哈尔滨医科大学(简称“哈医大”)本科毕业后,他在美国待了16年,随后又被母校以特聘教授、外国专家身份引进,并成为学校的骄傲。

他拥有这样一个形象:一个受到母国感召的优秀专家,返国后从事着“异体头身重建术”的超前沿研究。

任晓平和他的研究在学校受到了绝对的支持,校长号召年轻人向他学习,哈医大也称学校因着他的研究“日益扩大着外在影响”。

外界如潮水般的质疑,没有影响到双方的融洽。在任晓平看来,甚至包括哈医大,自己有如“虽千万人吾往矣”。

任晓平对外谈起自己的工作时,常常提及布鲁诺、哥白尼、阿波罗登月、第一例肾脏移植、第一例心脏移植……他总是说,人类的发展或者人类医学的发展就是在一个个争议中走过来的。

“全球异体头身重建术领导者”

任晓平中等身高,生在中国,如今也在中国工作,但他是美国公民,持美国护照。

任晓平说,“这并不影响我是中国人”。

哈医大新闻网上,一篇以任晓平名字为标题的文章,介绍了他的履历:

他1961年出生,1984年本科毕业于哈医大。工作一段时间后,1996年,他赴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克拉纳特手显微外科中心进行临床研修。

在该大学学习和工作的近五年时间中,任晓平设计并完成了世界首例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的临床前动物模型及相关实验研究,而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将该成果发表于美国显微外科杂志。

这一设计被誉为世界第一例成功的异体复合组织移植模型。基于这项研究成果,任晓平在该中心参与完成了人类第一例成功的异体手移植。

任晓平回国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且挑战的是异体复合组织移植领域的最后一个前沿“异体头身重建术”。通俗地说,就是“头移植”或“换头术”。

这一履历介绍称,该研究进展迅速,其惊人的实验成果为脊髓损伤的再生和功能恢复领域的研究绽现出了迷人的曙光。

这篇文章的标题“任晓平教授”下面还有一行副标题:“世界首例异体手移植模型设计者,全球异体头身重建术领导者”。

2012年,任晓平被引进回国。他目前是哈医大二院骨科的医生、教授,担任骨科八病区的主任。

哈医大二院大部分骨科病房都在第七住院部,占满了这栋大楼的三个楼层,唯有任晓平的骨科八病区在距离第七住院部大楼较远的第十住院部大楼内,位于一楼的大厅门口,装有独立的门禁。

据哈医大二院官网信息,2016年10月28日,哈医大二院骨外科八病区(手显微外科、足踝外科)正式成立。

当天,哈医大二院院长张斌带领各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到新病房详细了解科室建设情况及现阶段急需解决的困难,并以现场办公的形式,从手术室安排、人员配备、信息系统连接和硬件基础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的协调部署。

院长办公室、医务部、门诊部、护理部、宣传部、计算机室、保卫部、后勤等职能科室各司其职,全力配合,具体落实。

在外人眼里,任晓平异常勤奋。“换头术”的另一个倡导者意大利人塞尔吉•卡纳韦罗(Sergio Canavero)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称,“任晓平比较低调勤奋,每天只睡四个小时。”

《人物》杂志报道称,回到哈医大的任晓平工作勤勉,他每天凌晨3点起床,花一个多小时处理邮件,然后去运动,6点前准时出现在骨科病房。

骨科八病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任晓平一般七点半过来查房。

除了位于第十住院部的病房,任晓平还有一个实验室。

该实验室位于与哈医大二院一条马路之隔的哈医大大学校园内,在北方转化医学研究合作中心大楼的三楼。该中心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杨宝峰等人的倡议下,于2010年7月成立。

骨科八病区的一位医生说,任晓平的临床工作——门诊、手术、病房工作,都是在哈医大二院完成,关于头移植的研究是在哈医大的实验室里进行。

哈医大的鼎力支持

据媒体报道,任晓平是接受了母校哈医大校长杨宝峰的邀请,于2012年决定回国。

任晓平否认到哈医大来做头部移植研究是当时回国的条件之一。 “像(国内提出的)强国、复兴、创新这些词,对海外华人确实非常有吸引力,非常感动。”他说。

校长杨宝峰及哈医大对任晓平非常看重,并给予了鼎力支持。

哈医大新闻网等刊登的各种消息,显示了这些支持:

2016年的最后一天,杨宝峰率包括哈医大副校长曹德品等专家在内的22人来到哈医大二院,杨宝峰称要鼓励支持创新,“二院有任晓平、刘冰熔,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年轻医生应该向他们学习。”

2016年11月哈医大新闻网发布一则消息稿称,任晓平团队率先在Surgery(外科)杂志报道了脊髓损伤重建的动物模型及相关的实验数据,且被国外学者重复验证。

末尾写道,任晓平团队的探索性研究受到了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并进行采访,“哈医大也由这些不断扩散传递的信息,日益扩大着外在影响。”

任晓平的头部移植研究还被作为一项重要成绩,写入哈医大2015年的校长工作报告(讨论稿,澎湃新闻未能找到最后的定稿),“任晓平教授的异体头身重建术研究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关注……”

2015年11月,杨宝峰在哈医大进行专题讲座时,谈及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精神时,“结合任晓平教授、张亭栋教授和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研究员等知名学者的先进事迹”。

2015年8月,任晓平“换头术”的同好、意大利医生塞尔吉•卡纳韦罗到访哈医大。杨宝峰会见了卡纳韦罗,并高度肯定了任晓平和卡纳韦罗在异体人头身重建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并鼓励两位学者在此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研究。最后,杨宝峰还代表学校聘请并授予卡纳韦罗为哈医大客座教授。

哈医大新闻网2015年6月的一篇消息稿写道,任晓平团队将努力突破脑部移植中枢神经复合方面的挑战,最终挑战人类异体头身重建,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换头术”。

消息稿最后提到:校长杨宝峰院士表示,该大学将持续支持和关注包括异体头身重建在内的器官移植的发展。

这篇标注为哈医大新闻网“本站原创”的稿子,在被东北网、凤凰网、人民网、网易转载后,哈医大新闻网又转载回该网站的“媒体医大”栏目。

杨宝峰和任晓平还共同署名发表过论文。

2014年12月,任晓平团队将一只黑鼠和白鼠的头进行互换,完成了世界首例异体头身重建小鼠模型。换头后的小鼠只存活了几个小时。

该论文发表在期刊《中枢神经科学和治疗》(CNS Neurosciences & Therapeutics)上,校长杨宝峰是该论文的署名作者之一。

任晓平“遗体换头术”论文中,提及项目得到了哈医大伍连德基金的资助,但具体金额不明。

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报道,任晓平称,哈医大前后在其项目上已投入一千万元。

但资助金额的问题,哈医大未向澎湃新闻证实。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任晓平将课题的意义上升到国家层面,称“这直接影响中国现代医学的世界地位,如果做成了,对相关领域也有促进作用,不做永远就没有机会。”

多次申请973等国家级课题无果而终后,他仍希望获得国家支持,“如果国家能给一定的支持,集中优秀人才和优势资源,可能会更快取得重大突破,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校园内外的争议声

而对于任晓平,哈医大学校内部亦有一些不满。

哈医大二院骨科一位医生有些激动地向澎湃新闻表示,“(任晓平的研究)糊弄老百姓还可以,但做临床的人,谁不懂这东西。他不用解决换头的事,只要把脊髓切断,再给接活,让它继续有功能,这就能得诺贝尔奖,绝对能得!多少车祸外伤瘫痪的人在等着这个!”

该医生称,“科学的态度是什么?解决实际问题。但它能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科研,不是忽悠人吗?现在(医学科研)的问题就是科研和临床脱轨,(研究人员)他们根本不去解决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这与外界质疑任晓平的声音相似。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有些生气地说,“现在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脊髓损伤的病人均处于失能状态,从事所谓头移植科学家为何不拿出能修复中枢神经损害的实验证据?为什么不拿出一个成功的动物实验证据?”

哈医大解剖学教研室一位曾与任晓平打过交道的科研人员表示,“换头”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技术,而任晓平的专长是显微外科,是移植,是吻合。“他只负责缝合。比如,脊髓被离断后,怎么对接整齐,这是他的研究领域。但脊髓能否被修复,他现在保证不了。”

对于任晓平称可以用聚乙二醇(PEG)使脊髓融合并恢复功能的说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吴震反讽道,如果PEG能够修复脊髓,那么很多脊髓休克的病人都可以修复。“他自身断了,你直接给他接上不就好了么,可以不用做头移植。”

在这个互联互通的世界里,质疑不仅越出校园,还超出了国界,成了世界范围的争议事件,又加之任晓平与“换头术”的同好卡纳韦罗联手向世界推销“换头术”。

除了各国学者的点滴发声,2017年10月23日,世界神经外科协会直接在官网上挂出来一则反对声明。

声明称,“由于在手术中,脊髓被切断后,头与身体不能建立神经联系。在人类有能力实现离断脊髓神经完整再生之前,头颅移植不仅在伦理学上不可接受,在科学层面,也毫无意义。从伦理角度讲,任何组织和协会的外科医生,都必须拒绝进行任何对患者无益的手术操作,而非为了吸引媒体的注意,就去进行这样的手术。”

包括世界神经外科协会主席Franco Servadei在内的十三位来自意大利、美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神经外科专家署名该声明。

遗憾的是,虽然有关“换头术”的争议在舆论场上蔓延多年,但因专业人士和任晓平、卡纳韦罗一直是隔空、错焦对话,以至于这场争论只是间歇性喧嚣却迟迟无法落定。

    责任编辑:崔烜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