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地下到地上,从城市到乡村,赣州苏区振兴发展这样干

澎湃新闻记者 赵思维
2022-06-29 12:4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江西 >
字号

【编者按】

202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十周年,“奋进新时代 书写新荣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暨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赣州启动,50余位来自中央媒体和部分省份重点媒体、社交平台的记者、网络知名人士将用7天时间走访赣南苏区,探寻赣南苏区高质量发展的密码,记录老区人民的奋斗故事。

6月28日,是赣南苏区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10年前的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开启了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十年努力,十年发展。如今的赣南苏区什么样。在6月28日这个历史性的一天,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走进赣州蓉江新区、经开区、崇义县,从地下综合管廊,到地上的新世纪(运动)公园;从城市里的繁华和企业,到上堡梯田,从赣州的巨变里,感受赣州提高民生品质、提升城市能级的努力,感受赣州实现工业倍增升级、勾勒乡村振兴新画卷的成就。

地下:超前规划的综合管廊

在赣州蓉江新区的地下综合管廊及过江隧道控制中心,指挥室智能数字大屏前的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盯着“地下”机器人巡检传回的实时数据。

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顾名思义是将向城市输送水、电等各种管道以及通讯管线等这些城市的“主动脉”集中在管廊内,利于维修和保护,被称之为管线的“集体宿舍”。

赣州蓉江新区地下综合管廊。    澎湃新闻记者 刘清香 图

蓉江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位于蓉江新区核心区域,全区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约38公里。目前,蓉江一路地下管廊已建成5公里并投入使用,武陵大道地下管廊已建成管廊主体1.4公里。该工程创新性的地引入机器人巡检系统光导照明系统,每一天,机器人会将管廊里的防水防火、照明、管线外观等情况实时反馈给“地上”的指挥室,工作人员再做出进一步研判。

该工程运行方有关负责人现场介绍称,蓉江一路地下管廊作为一条数字化、智能化的市政工程管廊,在管廊内部布置各种传感器,包括温湿度、氧气含量、人员出入、液位感应、烟雾报警信息等数据通过光纤实时传输到控制中心,方便运维人员实时掌握管廊运行状态,并通过集成控制软件控制廊内的通风系统、排水系统、灭火系统,保障管廊安全平稳运行。

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实现能级提升,让城市更“美好”,是赣州蓉江新区打造“智慧之城”的一个方面。

记者从蓉江新区相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蓉江新区大力实施科技赋能行动,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优化布局,引进高科技企业,研发新技术,打造各类科技平台,建立健全科技产业园区,强化城市能级提升。如今的蓉江新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地上:高品位建设花园城市

如果说蓉江新区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是其从“地下”提升城市能级,让城市更“美好”,那距离地下综合管廊及过江隧道控制中心3公里外的蓉江新区新世纪(运动)公园,则是用看得见的方式让市民在日常休闲中感触生活幸福。

新世纪(运动)公园位于蓉江新区的东部,赣南大道南侧,公园总占地面积约43公顷,是赣州市首个以运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公园。“新世纪(运动)公园具有时尚活力、自然生态、绿色健康的公园环境,打破了公园与周边城市用地的界限,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6月28日上午,公园管理方负责人在现场对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说。

赣州蓉江新区新世纪运动公园     蓉江新区 供图

站在“新世纪(运动)公园”大LOGO上方的观景台,整个公园的全貌一览无余。虽是周内并伴有酷暑,但高标准建设运营的多功能草坪、网球中心、童梦乐园、动感球场、极限运动场地、“火焰山”等园区运动和休闲游乐场所中依稀可见锻炼散步的市民身影。

上述管理方负责人表示,新世纪(运动)公园已经成为周边诸多市民锻炼健身的首选地。每到傍晚时分,周边市民往往全家在此休闲。而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市民走出公园,几分钟便可驾车穿过新世纪大桥,沿着四通八达的高架路奔向目的地。

该负责人介绍说,公园不仅可以给当地的社会大众的日常休闲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运动场所,同时可以给具有运动技能要求的专业选手提供一个开发式的训练和比赛场地。他们认为,具有时尚活力、自然生态、绿色健康的公园环境,打破了公园与周边城市用地的界限,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城市:优质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

赣州的工业,一直底子薄、基础弱、总量小、结构不优。补齐这块短板,挺起工业脊梁,是赣州这十年来最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之一。

28日中午,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山东凯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马汽车)为响应国务院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号召,进一步加强凯马汽车对南方市场战略布局,自2016年签约落户赣州新能源科技城。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896亩,2017年3月开工建设,2019年8月建成投产,目前已达到月产量2000台的生产能力。

山东凯马汽车赣州公司生产制造车间     澎湃新闻记者 刘清香 图

2020年,山东凯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赣州分公司累计生产销售6503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亿元。2021年累计生产销售16355辆。2022年一季度一季度产量达到4208辆,同比增长112.85%,发展势头良好。

同样,在经开区扎根的还有赣州市同兴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上市公司深圳同兴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于2011年成立,是一家集专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触控显示一体化模组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用10年时间成长为全区、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目前,客户涵盖华为、OPPO、vivo、传音、小米、华勤、闻泰等国内知名客户。带动就业6000余人,2021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

工业经济发展时不我待、快马扬鞭。在两家公司的负责人看来,之所以能在赣州经开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开区暖心、高效的护航,背后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为支撑,以服务为根本的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思路。

在经开区,干部是企业的“好朋友”“好帮手”,他们以“首席服务员”“科技特派员”“上市辅导员”等不同身份挂点企业,为企业提供更精细、更专业的优质服务,确保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以赣州同兴达三期金凤梅园厂区为例,该厂区2021年投用,从一片洼地到一个企业园区仅用了不到200天,跑出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数据显示,2021年,赣州经开区规上工业营收突破千亿元,跻身千亿级园区方阵。而今年1-4月,赣州经开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乡村:秀美梯田勾勒振兴新画卷

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幸福江西的奋斗目标,并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作为主要内容之一。位于赣州市西南的崇义县,已经在秀美梯田间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6月28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来到崇义县上堡乡上堡梯田景区,该景区坐落于罗霄山脉与诸广山脉之间的上堡乡水南村和竹溪村,总面积达5万余亩。梯田依山势开建,连绵数百亩成片,最高处1260米,最低处280米,垂直落差近千米的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似螺、大山似塔,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涌向天际。

上堡梯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西部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上堡景区,是最大的客家梯田。 崇义县网信办 供图

一块块、一排排、一垅垅的梯田见证了客家先民的勤劳和智慧,是客家农耕文明的一道奇观,与广西龙胜梯田、云南元阳梯田并列为中国三大梯田奇观。2018 年 4 月 19 日,“江西崇义客家梯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已为酷夏,梯田中的禾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不时可以看到弯腰在田间劳作的村民。登上景区观景台,放眼望去,线条优美的梯田、依山而建的村庄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村画卷。

当地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说,上堡梯田最美的季节是春播阶段,在尚未插下秧的梯田灌满了自山顶向山下逐层灌溉的泉水,波光粼粼、流光溢彩、如镜如画。当地有句民谣:“上堡,上堡,高山顶上水淼淼。”足以说明当地森林覆盖率高,泉流充足。由于生态环境好,少有病虫害,很少施用化肥、农药,所产稻谷,米质晶莹柔软,颇受市场欢迎。

上堡梯田生态环境好,开发出牛耕等生态旅游展示项目,受到游客喜爱。  澎湃新闻记者 刘清香 图

实际上,景区所在的水南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近年来,该村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推动整村综合开发。修建通组路和入户路,开发梯田景观、种植富硒梯田米、养殖泉水鱼、开发集体民宿,推进村庄文化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为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水南村创新发展模式。2020年开始,上堡梯田引入公益众筹全新模式,企业或个人可认筹景区“一亩三分地”,该模式推出后广受欢迎,既保护了农耕文化,又使产业可持续发展,让千年梯田焕发新活力。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引进旅游公司,成立景区,再返聘当地农户耕种景区内梯田,以3.5元/斤的价格收购农户所种稻谷,提升农户种植积极性,实现每亩耕地增收1400元。

此外,依托梯田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及附加产业,村企合作建立民宿联盟,扩宽农户长效增收渠道,乡村振兴像“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水南村串珠成链、聚点成面,打造出了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拓展了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崇义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上堡梯田依山势开建,梯田的垂直落差近千米,位置最高的田块在海拔1260米处,连绵数百亩。 澎湃新闻记者 刘清香 图

2021年十一黄金周,上堡梯田景区游客接待量达到12万人次的新高,旅游收入不断增长,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责任编辑:李倩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