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个相声表演团体,怎么就变成了“失德艺人重灾区”?
原创 鱼叔 独立鱼电影
德云社又摊上事了。
相声演员陈霄华,被曝擅闯女子卧室,疑似猥亵未遂。
目前已经被朝阳公安分局刑拘。
这还不算完。
陈霄华接着被曝出多次醉酒后脱衣。
甚至在德云社宿舍衣柜内排泄......
不过,跟许多公众人物塌房的舆论反响不同。
大众似乎已经对德云社塌房见怪不怪了。
随即更是有人搜集了德云社成员的塌房合集。
出轨、家暴、睡粉、私生活混乱,几乎踩遍了雷区。
将「德不发音」词条送上热搜。
德云社,似乎越来越「缺德」了。
一个相声表演团体,怎么就变成了「失德艺人重灾区」?
深扒下去,一切其实早已有伏笔。
从爆红到变质
德云社的前身,是「北京相声大会」。
由早年尚在困顿之中的郭德纲,与人合作创立而成。
一开始只是一个挂着招牌的小摊。
铁皮顶「一下雨,砸得哗啦啦地响。」
2004年,郭德纲拜师侯耀文,演艺事业出现转机。
后借助大众传媒爆火,一时间学员纷至沓来。
从此,「北京相声大会」正式更名为德云社。
小戏班,进化为大公司。
之后,德云社便开始在商业路线上高歌猛进。
一方面,不断发展副业。
郭德纲把自己打造成了行走的招牌,广泛涉猎综艺、电影、电视。
电影《月光宝盒》中,郭德纲饰演的曹操一角。
更是贡献出了视频网站鬼畜区的镇区素材之一。
郭德纲充分利用媒体优势,做德云相声文化的宣传。
而德云社以公司姿态,跨界服装、餐饮、美容、地产等等行业。
还利用娱乐圈关系网,一手打造了早期互联网营销咖「薰衣草小熊」。
公司一度估值20亿,全然已非传统单纯的演艺团体。
另一方面,德云社也大力造星。
如何最大限度地扩大消费受众,让年轻人也爱听相声?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用明星效应,「冲着人名就卖得出票」。
于是,张云雷、秦霄贤等年轻成员,便成了重点培养对象。
和其他相声演员相比,他们有更偶像化的外型。
而和其他明星偶像相比,他们又有传统曲艺加持,有一技之长傍身。
早在张云雷坠楼住院时,郭德纲便预言他「几个月后就红得不要不要的」。
果不其然,2018年,张云雷飞升为相声界顶流,门票一度炒到五位数还一票难求。
正中郭德纲下怀。
曾有人评价,「德云社的服务宗旨就是不退票」。
的确,比起传承传统相声艺术,德云社走的是商业化道路。
正如郭德纲所说,「纯粹艺术那是诈骗,根本上是为了吃饭。」
商业运作,固然让相声这门传统曲艺得以与时俱进。
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变味。
德云社的爆红,为日后的「暴雷」埋下了定时炸弹。
首先,德云社一家独大,垄断市场。
曾经的竞争对手在名气、规模上,都无法与德云社抗衡。
岳云鹏搭档孙越创办的艺馨社,就直接选择并入德云社。
久而久之,德云社的相声创作失去了良性竞争的环境。
内容质量持续下滑,充斥着不再好笑的老梗,不少段子被诟病三俗。
可即便如此,德云社的商业价值依然与日俱增。
这得「归功」于另一个定时炸弹——饭圈。
举着灯牌听相声、唱小曲的「德云社女孩」们,行为逻辑越来越接近内娱其他偶像粉丝团体。
应援、P图、控评,一应俱全。
甚至,还搞起了只有单个成员画面的「个人直拍」。
没错,相声表演居然也没逃过被裁剪的命运。
传承传统曲艺的虚名之下,早已是成熟的粉丝经济。
但众所周知,饭圈文化总是伴随着对偶像的神化。
而这与相声演员「三教九流」的隐形从业标准显然是相矛盾的。
由此一来,德云社的连环塌房,便成了一种必然。
从翻车到塌房
其实,早在成员塌房之前,德云社的「翻车」就已经开始了。
用以扩展商业帝国的副业,接连扑街。
郭德纲参演的影视口碑惨不忍睹,几乎成了烂片代言人。
执导的贺岁档电影《祖宗十九代》,更是未上映就被「打一星」。
而事实也证明,这一星实至名归。
郭德纲曾经代言的「藏秘排油茶」,被曝欺骗消费者。
遭央视315晚会打假。
一手捧出的「薰衣草小熊」,不到一年被检测出质量问题。
连带着帮其站台的各路明星一起翻车。
而餐饮行业的郭家菜,也因经营不善、菜价高昂、菜品不过关而宣告倒闭。
如果说这些事件,还只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德云社的观感。
那么成员相继塌房,则直接让德云社的风评降至冰点。
有的成员触犯了法律。
比如这次擅闯私宅的陈霄华。
还有四年前,啜鹤雄先后两度利用自己德云社弟子身份诈骗,被捕后入狱。
有的成员则是私德有污点。
张九南被前妻控诉出轨、家暴;
于子淇被前女友爆料出轨、睡粉,还要用女友的钱保养粉丝;
顶流秦霄贤,被女方贴出照片爆料私生活混乱,同时还陷入老赖风波……
而即便是立身之本的相声表演,也在内容上频频被诟病。
前顶流张云雷的塌房便是由此而起。
调侃地震、慰安妇等严肃话题,把女性前辈老艺术家编进低俗段子。
引发众怒,各大官媒也出面批评:砸挂也应有底线,通俗不是低俗。
德云社的一系列塌房和翻车,有目共睹。
但为何总是重蹈覆辙?
归根究底,德云社内部的传统戏班思维,已经与现代商业逻辑脱节了。
首先,德云社对艺人的管理理念,与当下社会的要求是错位的。
细看德云社的十条班规,再联系之前修家谱、清理门户之争。
会发现,班规大多数是在强调传统戏班文化中的辈分、纪律、团结。
都是针对内部权力机制,以及从业的专业态度问题。
只有最后两条提到赌博嫖娼斗殴,涉及艺人私德问题。
但也都只是法律规定的底线。
这也说明,德云社其实并没有面向社会大众层面的管理艺人的意识。
旗下成员虽为公众人物,却远没有背负公众人物的道德标准。
由此也决定了,德云社对艺人失德的判定和规训也是错位的。
针对圈内忌讳的「欺师灭祖」行为,德云社绝不放过、重拳出击。
然而,针对大众眼中的塌房劣迹,德云社却往往选择轻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张云雷的不当调侃事件。
他的段子对于德云社饭圈之外的大众来说突破了底线。
但对于郭德纲和德云社来说,严重程度只是言语失当。
郭德纲曾为其解释:「孩子还年轻,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希望多给一些时间。」
可想而知,若不是舆情压力,此事也只会被轻轻放过。
而德云社的艺人也许正因对这套潜规则心知肚明,才有恃无恐。
因此,也就不难想象,德云社对于「塌房艺人」的处置,也都较为滞后和被动。
陈霄华早已劣迹斑斑,却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
待到涉嫌违法之后,德云社又甩出一纸开除声明。
其他艺人则是在短暂的中止演出过后,便回归舞台。
依旧得到出演各类「德云社副产品」的机会。
甚至,一些失德案例还被当成段子,写进德云社的演出当中。
用玩笑消解掉严肃性和严重性。
天长日久,也许谁也不会再把玩笑当真。
学艺先学德
作为一家独大的相声团体,德云社俨然成了一个「规则制定者」般的存在。
但这套规则本身漏洞百出,自相矛盾。
它既想与娱乐圈区隔开来,又纵容饭圈文化的同化。
既想打造离经叛道的「江湖」,又无法脱离主流目光的审视。
更为讽刺的是。
德云社既已如此泥足深陷,却又始终与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紧紧捆绑。
以至于德云社的风评,也引导着人们对相声的整体观感。
「说相声的哪有好人啊」
本是一句自我调侃,却渐渐成了外界对当下相声界的刻板印象。
曾几何时,「学艺先学德,做戏先做人」还是相声界的警训。
电视剧《马三立》中,就还原过当年相声艺术泰斗马三立老师拜师的场景。
马三立在祖师爷立牌前,向师父叩首听训。
「台上讲艺德,台下讲道德,自重自爱,不贫不贱,不奸不懒,守礼守节守义」
而现实中,马老也是一生践行师训。
从艺,马老是中国传统相声艺术的代表人物,创作了无数经典相声作品。
洞明世事,针砭时弊,全数在台上娓娓道来。
他的讽刺对象大到官僚主义,小到大街上随处灭烟头的没素质现象。
人品,更是有目共睹。
对亲友:长辈去世,将其遗孀与子嗣接至家中抚养,传授技艺,教育成人。
对徒弟:不摆架子,晚年一同出门如老友。
对妻子:马老感激她的付出,尊重爱护。
妻子晚年卧床,马三立照顾妻子,几乎没有合衣睡过觉。
妻子去世,马三立在外义演,没来得及见最后一面,异常悲痛。
生前就在妻子身边立墓,以表生前不能多陪伴,死后誓要弥补。
可谁成想,多年以后,老一辈艺术家所坚守的品德已不再被后辈所珍视。
甚至,相声界的「传统」竟被等同于参差不齐的人员素质,并且用来给劣迹做开脱。
不可否认,德云社成功地将相声推广传承。
但不控制风险、不管理艺人,砸的不只是德云社的招牌,更是相声这门艺术。
风评的转变就是证明。
「传统」不是失德的遮羞布。
「通俗」也并非没有底线。
或许,马老名字中的三立之意可以在这里警醒尊师重辈的年轻「艺人」们:
立德、立功、立言。
全文完。
原标题:《内娱渣男天团,又又又塌房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