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丨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换头术从技术到伦理完全不可行

澎湃新闻记者 王盈颖 杨漾
2017-11-24 19:21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任晓平团队与意大利原神经外科医生塞尔吉·卡纳韦罗正雄心勃勃地开展“异体头身重建”(俗称“换头术”)的研究。但这并不被国内外主流学界认可,在技术上和伦理上被打上诸多问号。

10月,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发表声明,对任晓平与合作者在两具遗体上进行“人类头移植外科手术模型”一事表态,认为头颅移植“在伦理上不可接受”,“在科学上毫无意义”。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中国绝对不允许这种临床试验在中国进行。”他提到,临床头颅移植违反了中国有关人体器官移植的法规,希望有关单位伦理委员会起到应尽的责任。

11月24日,黄洁夫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从医学角度,解释了在头颅移植上,现有技术与手术要想成功所需技术之间的“鸿沟”。

“把一个没有全部瘫痪的患者手术后变成一个全部瘫痪的植物人,哪个医院会去做这种损害病人的手术?”黄洁夫反问道。

所谓头颅移植,预设的是将一位大脑完好,但躯体因疾病、意外而全身性损坏的患者头部取下,移植到另一位脑死亡、躯体完好的捐献者身上。这意味着,头颅移植的前提是头部(可能连带部分脖颈)需要完全和躯体断离。

对于断离之后如何缝合、恢复,尤其是世界性难题——如何修复完全断裂的脊髓,任晓平与合作者提出的方案是用水溶性合成高分子材料聚乙二醇(PEG)。在任晓平和卡纳维罗看来,PEG堪称“神奇的胶水”,在脊髓连接时能使起“立刻融合”,并最终获得脊髓重生。

中山大学从事中枢神经系统研究的全大萍教授曾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现有的研究来看,PEG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保护神经细胞和调控微环境,但对于脊髓再生是否有效目前并没有临床数据。”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再生医学中心主任戴建武则直接表示:“通过聚乙二醇粘合脊髓切面既无科学性,也无可行性。”

除了脊髓的神经元再生问题,黄洁夫对澎湃新闻表示,颈部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例如神经系统,除了脊髓以外还有副神经、颈交感干等,从颈部连接大脑与躯体的,有数百万条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及网状系统的联系通道,绝不能用胶水粘上去的。

此外,黄洁夫提到,头颅移植还需要挑战头部(脑及五官)缺血缺氧后功能恢复的问题。“许多在大脑的生命中枢对缺血缺氧太敏感了。”他说:“五官包括眼睛、耳朵等,视觉、听觉、味觉等功能,在缺血缺氧情况下会马上遭到永久性损害。”

免疫排斥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移植到患者身上的异体器官、复合组织、细胞对于患者的免疫系统来说,都为“外物”,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入侵者”而疯狂攻击,带来严重的副作用甚至致命。尽管有些药物被用作治疗移植引发的免疫排斥,但终身服用会增加患癌风险等。

“不少器官移植的排斥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例如肢体、复合组织,更不用说大脑了。目前世界上还未有成功的同种异体手移植,它的结果是,大部分患者的移植手都因霉菌感染和心理障碍切掉,换上假肢。”黄洁夫说。

“中枢神经组织乃至器官的移植需要建立大动物,尤其是非人灵长类动物移植模型,要有足够的科学数据支持。”黄洁夫说,除了技术上,头颅移植在伦理上更具争议,在全球医学界不被允许。

“我国的公民身后器官捐献有严格的法规和程序,在没有任何可信的动物实验基础上,采用两具捐献的遗体做解剖学粗糙的模型违反了法规,应该追究单位伦理委员会的责任。”黄洁夫对澎湃新闻表示。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