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心理课堂丨自我效能感

四川省大邑县妇联
2022-06-28 16: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蓉城姐妹 ,作者成都市妇联

蓉城姐妹.

成都市妇联,您身边的女性知心顾问。该平台强调“服务”与“互助”,是服务妇女的窗口、联系妇女的桥梁、发出妇女的声音、炫出妇女的精彩。

2022年,成都市妇联全面实施“家庭心理健康关爱年”行动,在“蓉城女性”网站、“蓉城姐妹”微信公众号开设家庭心理健康网络服务专栏,设置心理故事、心理课堂、心理巡讲、心理交流4个子栏目,通过刊载心理学知识、个案分析、专家答疑等内容,为广大家庭提供心理健康帮助和服务。

一起来看本期心理课堂吧~

01、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让孩子拥有自信,坚韧的精神力量是父母的期望,父母也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大量成本,但有些孩子总会因为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选择放弃。是什么让有些人在挫折面前认了输,有些人却能够走出失败、并最终获得成功?

心理学家将这种坚定的“我可以做到”的信念,称之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在动机认知理论中提出,班杜拉把个体的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

“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比如,相信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就会取得好成绩。但有时它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当孩子参加比赛的时候,通过以往结果,判断自己可能会输,那么他可能会拒绝参加或在比赛过程中没有动力。

“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对于自己拥有处理某一方面任务能力的状况,所持有的判断和信念,这就是自我效能感。如果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一项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对孩子完成挑战性任务时对其行为的坚持性,遇到困难时的态度,以及活动时的情绪状态都有影响。比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就能用更加积极认真的态度去面对学习。所以孩子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影响其行为的主要因素,也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

02、给家庭的建议

如何让孩子拥有高自我效能感,从而能够坚定不移地形成“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结合孩子现有水平给孩子设定目标。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原理,即理想的任务要求既要高于孩子原有的水平,又是孩子稍微经过努力,跳一跳就能达到的水平。比如:孩子现在成绩是80分,也许高10分就是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再努力一下就有可能到达。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通过在每一次努力中获得的成功体验逐步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念!

二、无条件积极关注孩子遇到的困难

“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在孩子自身行为不理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注,理解,关怀,这就是父母的基本功—真正地接纳。

比如:当孩子遇到文字多一点的数学题,还没有思考,就给你说“不会做,不知道”时,您可以回应:“宝贝,先读一遍听听”,如果孩子说:“还是不会”。父母要有耐心地说“来,宝贝,我们再读一遍”。也许在读的过程中他就会有所思考,自己得到建设性结论。

任何一个人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都会感觉到自己的自我价值。之前因为失败形成的顽固性防备心理和行为会自觉化解,也会更加善于自我表达,并积极应对困难。

三、学会放手并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鼓励

很多孩子无法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是因为父母习惯了为孩子做一切事情。父母要学会放权,把属于孩子的问题归还给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智慧,前提是他认为这是他的问题”。

所以,父母在生活中具体怎么做呢?一个最重要的能力是:常用启发式提问,“想想如何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以此激发孩子的潜力。相信孩子的选择,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允许他失败,但绝不指责。

同时当孩子有进步时,引导他们进行积极进取的归因,“哇,你是怎么做到的,这次题目不比之前的简单,你却提高了10分,这就是学习的毅力!”。也就是说:及时说出他做得好的地方,孩子就能逐渐获得高自我效能感!

本文作者:安玉娟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师

了解更多家庭心理健康知识

请进入“蓉城姐妹”微信公众号首页

点击微精选-家庭心理健康关爱年专题

原标题:《心理课堂丨自我效能感》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