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峡集团全面开启中华鲟性别鉴定工作

2022-06-27 11: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今年上半年,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利用RNA分子标记性别鉴定技术、DNA分子标记性别鉴定技术全面启动中华鲟人工种群性别鉴定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1533尾两龄以上子二代中华鲟性别鉴定工作。

  此举为中华鲟种群管理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对合理规划放流中华鲟的性别比例,提高中华鲟野生种群资源恢复效率提供了保障。

  这两种技术分别于2021年发表于国际水产类研究顶级期刊《Aquaculture(水产养殖)》,今年3月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 位于三峡工程右岸的中华鲟研究所(三峡鱼保中心) 摄影:汤伟

  2009年,中华鲟研究所率先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获得行业内首批子二代中华鲟。

  随着全人工繁殖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华鲟研究所现已培育养成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如何完善种群梯队结构、最大化保留遗传多样性,关键在于保持合适的种群性别比例。

▲ 中华鲟幼苗 摄影:毛翔春

  由于中华鲟没有第二性征,无法从外观上区分性别,以往行业内常用的性别鉴定方法主要有微创手术识别、内窥镜检查识别等,但这些方法一般要到中华鲟5龄左右才能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018年,中华鲟研究所启动了中华鲟早期性别鉴定技术研究,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突破了RNA分子标记性别鉴定技术和DNA分子标记性别鉴定技术。这两种技术的突破,意味着中华鲟研究所在中华鲟早期性别鉴定领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为中华鲟种群实施早期遗传和多样性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了解,RNA分子标记性别鉴定技术和DNA分子标记性别鉴定技术,通过剪取少量中华鲟鳍条组织从中获取基因表达情况,进而比对雄性、雌性中华鲟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序列,鉴定中华鲟性别。(作者:叶孜、肖衎、胡亚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