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曾磬:创建乡村公共文化数字空间 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生活
中央网信办等10个部门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提出,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着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引领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场所设施为村民公共行为提供服务,并依托各种活动或仪式构筑文化价值。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就是一个由普通意义的物理空间向有寄托意义的精神场所升华的过程,关键在于有内涵、有生命力,可参与、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建设,创建乡村公共文化数字空间,是新时代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
借助数字技术,扩大乡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影响
伴随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乡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功能弱化、逐渐走向衰落。但乡村传统文化仍具有较强张力,比如花鼓戏、赛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依然受到村民喜爱。因此,借助数字技术扩大乡村传统文化的空间影响力,对于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好乡村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大数据建设。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生产生活大数据资源建设,推动“互联网+”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渗透,推进乡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数字化升级。二是充分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比如在宗祠、戏台等传统公共文化场所应用AR技术,下载APP扫描建筑空间图谱,就可生动再现祭祀等传统仪式活动场景,从而打破时空局限,使漂泊在外的游子也能同步体验情感追认,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和谐延续。三是运用VR技术强化沉浸式体验。比如采用三维、全息、全景方式来展示花鼓戏等民间文化活动,让空间和技艺“活”起来,给受众带来全方位、沉浸式体验。
开发数字场景,提升乡村现代公共文化空间活力
乡村现代公共文化空间是新时期由国家主导建设并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场所,比如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乡村体育健身和电影放映场所等。但调研表明,一些乡村现代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内向、封闭特点,村民参与度、满意度不高,显得秩序有余而空间活力不足。开发数字场景,是提升乡村现代公共文化空间活力的建设方向。
一是打造数字文化展示场景。依托数字化改革,打造数字展示新模式。以文化广场、文化长廊、非遗场所为载体,利用数字技术研究和展示当地传统农耕生产生活器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乡村现代公共文化网络空间,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实现不同数字平台互联互通。利用全息影像等技术手段开发体现村民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展示等的多元数字平台,并实现不同数字平台的互联互通,使其与村民的公共文化生活融为一体。三是线下展示与线上漫游双管齐下。以线上互动式体验弥补线下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局限,实现优秀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延续乡愁情感、涵养文化根脉。
举办数字讲堂,焕发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生机
焕发乡村公共文化数字空间生机、打造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生活,需要构建资源共享的文化服务网络,增强村民的数字意识和多样化体验。
一是提升村民数字素养。拓展数字资源获取渠道,通过定期开展“大讲堂”活动等加强村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提升村民数字应用能力。二是建立“数字工匠”培养制度。探索乡村“数字工匠”培养和管理制度,大力培育乡土数字人才,支持熟悉乡村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数字空间建设,统筹推进城乡数字管理人才互通共享。三是提高村民自主参与意识。推动以快手、抖音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平台及其数字技术融入村民公共文化生活,鼓励广大村民参与数字文化产品创作、地域产品资源展示、资源交易平台开发,通过现场直播等形式展示乡村文化活动、展现乡村文化与时俱进新风貌。
作者:曾磬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数字化城乡空间规划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来源 | 湖南日报 2022年6月17日 第08版
原标题:《曾磬:创建乡村公共文化数字空间 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生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