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正在消失|Letter to N
森山大道的新书。纯白封面,日英两种文字书名、作者署名和出版机构名称,内容与书脊一致,只有字号差异,封底页面右上端条形码、ISBN编号和价格信息,不同于一般书籍将这些信息放在页面右下的惯例。
封面和封底均留有宽勒口,即封面和封底向内折的边缘部分。勒口在平装书上很常见,有时前勒口(封面部分)会印上作者简介,早年后勒口(封底部分)印内容简介,近年来已少见。不印字的话,勒口有无,主要就是从设计角度考虑。这本书的勒口宽达10厘米,罕见。封面是活动的,可以拆下来,所以打开后另有内封,除了颜色与外封不同,其余信息均与外封相同,连勒口宽度都一样。
两重超宽勒口叠在一起。虽然设计感十足,但合上书的时候,勒口会碰到书芯。勒口如此宽,是否合理,甚至内封勒口是否必要,都值得商榷。除此外,这本书的开本、用纸、印刷,都很舒服。书芯横边长15.5厘米,竖边长22.5厘米。内页用的纯质纸手感特别,并不特别厚,也不特别硬。虽然森山的照片对比强烈,经常有大块黑色,但用这种纸,并不担心会印透。
内封用纸较厚。翻开内封,是和内封同样灰色的扉页,且有两页,只是较薄。双扉页也略显累赘,但我拿到的是签名本,有大道的英文手书签名,书法颇具设计感,抵消了双扉页带来的部分重复感。
签名在第二张扉页上,再翻,即是两段长长的献词,分别摘自中平卓马在1971年的文章《为什么是植物图鉴》和森山大道1983年出版的《犬的记忆》。两段话并没有什么关联。或者说,关联这东西,恐怕只存在于中平卓马和森山大道之间,外人无法体会把握。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也是如此。书名Letter to N中的N,当然是Takuma(卓马)的首字母。书中照片都是在日本湘南的度假胜地逗子海滨拍摄的,时间约在2020年,疫情已经发生,所有出现在照片上的人都带着口罩。有两张照片是对着玻璃拍的,里面有森山本人的投影,举着小相机,手上还拎着塑料袋或比出V字,也跟其他人一样带着口罩,看上去衰老。
森山身体不好,回到逗子修养。这里也是他和中平卓玛的旧游之地,年轻时两人都在这里住过。经老一辈摄影师东松照明介绍,两人相识后,常在家附近聚首谈论摄影。中平卓马是激进左翼大学生出身,懂几门外语,理论家性格,这些都和森山大道相反。他们的个性都很强烈,恐怕性格中也没有什么互补性。让他们彼此吸引的到底是什么呢?
也许是疾病,也许是衰老,也许是疫情中纷乱的世事,让森山重游故地的时候总想起中平卓马。对一个摄影师而言,怀旧往往是在翻看旧作而不是拍照的时候。他正在拍摄的东西,和他内心深处或倦怠或萧瑟或感伤的情绪,又有什么关系呢?昨日之日不可追,照片不过越发证明了这一点。一边怀念故友,一边拍照,真是太寂寞了。
书中共收入127张照片,一篇短文。短文中包括了4封写给中平卓马的信件。说是信件,并不真是写给中平卓马一个人的,而是1988年在杂志上连载的书信体文章。那时中平卓马已经因伤失忆。森山说他也不能确定中平卓马是否看过这些为他而写的文章。森山这一代日本摄影师都有过度发表的问题,曾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几乎被大众媒体榨干了。中平卓马去世5年后,森山再次从这些信件出发,好像走上了一条回头路。
这是疫情封控结束后我买的第一本书。它拖沓、平淡、随意,没有任何强烈的情绪。在森山大道一生出版的作品里,这类书不会只有一本,它们都属于曲终人散之后的余音。如果不是刚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型社会实验,和2500万人一起被封锁在小区、甚至家里,至少60天,我想,我也不能理解这余音中不绝的悲哀。
Nへの手紙
森山大道
月曜社
2021年8月17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